读罢蔡文姬的一生,不忍再弹琴曲《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陈留圉县人,蔡邕之女。
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书法且精通音律。
有一次蔡邕弹琴,琴弦断了,蔡文姬说:“第二弦断了。”蔡邕故意又断一弦,蔡文姬说:“是第四弦。”皆无差错。
蔡文姬初嫁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因天下政局动荡,为匈奴左贤王所掳,育有子嗣。后被曹操赎回,嫁给董祀。
蔡文姬才华横溢,却又一生坎坷,其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即是以蔡文姬流落匈奴之苦和被赎归汉之复杂情怀为题材,生动地表现了她思念祖国又不忍骨肉分离的矛盾心绪。
这种思乡之苦与骨肉分离之痛,可以通过蔡文姬自己的文字来加以体悟。
身在匈奴时,她哀叹思乡之情:“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当得知自己即将弃子归乡时,她既喜且悲:“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清代】华岩《文姬归汉图》
特别是对孩子的追问与自己的不舍之情,描写得令人痛心不已:“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向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要与孩子骨肉分离,此生不复相见,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于是,她痛彻心扉:“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腹为摧败。”
回到家乡,举目无亲,她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只得感慨自己“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以至于“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读完这些文字,未免会让人心生怜惜,不忍再弹琴曲《胡笳十八拍》!
(部分图文参考网络,侵删)
-END-
北京度一学堂古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