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为什么越来越流行?如何远离过敏?
今年的7月8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针对“过敏”专门设立这样一个全球性节日,从中不难看出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
事实上,过敏性疾病如今已是全球第六大慢性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过敏组织(WAO)统计,每10 人中就有4人曾经或正在被过敏困扰,全球约有 2.5 亿人有食物过敏症状,3 亿人患有哮喘,4 亿人患有过敏鼻炎。
高发的过敏,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过敏原几乎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过敏原约有2000~3000种。
过敏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过敏患者在一年中的平均门诊次数达到29次。
过敏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仅2011年至2015年的短短5年,我国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就增加了1亿。
过敏为何能成为新世纪的一大流行病呢?
1、什么是过敏?
过敏,也称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于一些本来对人体无害的外来物质,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过度反应。
过敏性疾病则是一系列因过敏导致的疾病,包括湿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肠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过敏患者可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过敏性疾病。比如哮喘患者往往同时还有过敏性鼻炎、湿疹等。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就是过敏原,根据进入人体的途径不同,可以将过敏原分为食物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
常见过敏原:
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小麦、坚果、水果等。
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花粉、霉菌、动物皮屑等。
接触性过敏原:金属、化妆品、昆虫毒液、紫外线、油漆等。
2、为什么过敏的人越来越多?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决定了患者内在的过敏体质,如果父母有过敏史,孩子“过敏体质”的概率更高。
由于人类基因的遗传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发生基因突变,所以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近些年过敏人群的快速增加,主要与环境的改变有关。
随着我们进入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无论是周遭的大环境还是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有着急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时时刻刻考验着人们身体的适应性。
与过敏有关的环境改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讲究卫生和精神压力过大等。
空气污染主要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甲醛和烟草等。这些污染物可以通过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机制等途径引发人们的过敏性气道疾病。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大气污染物当中的成分和播散方式,也会导致空气中的花粉、孢子等吸入性过敏原浓度的增加。单以花粉过敏为例,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花粉过敏的患者数量增加了约20%,过敏季节每年延长了20天。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与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有关。在饮食上,现代人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除了会增加食物过敏的可能性之外,还会增加机体对过敏原产生抗体的能力,而一些添加剂和调味料也是潜在的过敏原。
在生活中,宠物越来越多地成为都市人群的陪伴。而研究显示,近10年来宠物饲养热潮的兴起,导致宠物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越来越多,我国每年增长率达1.3%。
另外,一些家庭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家庭卫生上更为讲究,但却有研究表明,若家长“过于讲究卫生”,使得孩子感染细菌、病毒的机会减少,可能会使得孩子更易患过敏性疾病。
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也让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从而促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肥大细胞中的组胺、5-羟色胺等过敏介子被释放,它们不仅会使人体出现疼痛,还会刺激皮肤出现丘疹、红疹等过敏症状。
3、如何有效防治过敏性疾病?
鉴于过敏性疾病影响的日益广泛,有效防治过敏性疾病显得越来越重要。
预防过敏性疾病的重点是避免或减少过敏原,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护:
保持室内清洁, 定期洗晒床褥、窗帘等,接触扬尘时要戴口罩
尽量不要摆放长毛绒玩具,避免使用天然织物用作床褥
不要饲养宠物或不要让它们进入卧室
尽量不要摆放植物,花粉季节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不要抽烟或避免吸入烟雾、刺激性气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干爽,空调等设施需定期清洗
如果说过敏原不能完全避免,比如尘螨,那就应采取进一步的相关治疗手段:
1、抗过敏药物治疗
抗过敏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起效快,停药复发也快,同时无法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
过敏性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生物靶向药物等,还有用于缓解症状的药物如支气管舒张剂、一些止痒剂和止痛剂等。
2、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是针对病因的一线治疗方法,也被认为是目前唯一能改变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应该尽早开始应用,而不是在抗过敏药物治疗失败后才使用。
脱敏治疗所用药物称“过敏原疫苗”,根据疫苗使用途径,分为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
脱敏治疗的原理与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不同,它是通过提高患者的自身耐受性而产生疗效,不仅能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使用,还可以预防新发致敏、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成哮喘、预防哮喘发作或加重,在治疗结束后也可以长期保持疗效。
抗过敏药物治疗和脱敏治疗的目的和效果不同,应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在实际治疗中通常需要两者的相互配合,因为只有当患者的过敏症状改善,病情稳定后,才能进一步接受脱敏治疗。
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这一新兴治疗手段的发展,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也逐渐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抗IgE药物、IL及其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效果良好,但目前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巧洁.导言:过敏性疾病与规范化诊治[J].医学与哲学(B),2015,36(07):10.
[2] 包丽丽,刘继贤.一级预防措施预防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07):543-546.
[3] 北京医学会过敏变态反应学分会. 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专家共识(Ⅰ) [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10) : 1387-1394. DOI: 10.3760/cma.j.cn112150-20220209-00116.
[4] 北京医学会过敏变态反应学分会. 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专家共识(Ⅱ) [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11) : 1527-1539. DOI: 10.3760/cma.j.cn112150-20220209-00117.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