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夜守卫者——诺斯罗普N-3PB“游民”水上侦察轰炸机小传
今天,诺斯罗普公司的大名在军迷圈中无人不晓。从横空出世的B-2“幽灵”,到世纪之交与格鲁曼公司举世瞩目的联姻后化身全球第三防务公司诺·格,再到今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锐B-21,以其创始人约翰·诺斯罗普命名的诺斯罗普公司因在以飞翼布局航空器为代表的各个防务技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名震四方。但是,鲜少有人关注诺斯罗普公司的早期常规布局飞机作品。

作为全球距离北极圈最近的国家,冰岛近年来每年吸引约150万名游客观赏极光。炫目的等离子体肆意挥洒贯穿目力所及之处,如梦似幻。

而在80年前,这里曾迎来过一批特殊的旅客:来自挪威的流亡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与另一些“游民”一起保卫着极夜中的光明。这便是诺斯罗普公司的开山之作——N-3PB“游民”(Nomad)水上侦察轰炸机的故事。
开端
1938年9月30日,一纸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划归纳粹德国。尽管张伯伦将“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的flag高高立起,欧洲一众小国还是人人自危了起来。谁再不做出基本的增强武装力量的举动以显示自我保卫的决心,谁就是下一个英法绥靖政策的牺牲品。

急速升温的欧洲局势很快由欧洲大陆波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1939年10月末,挪威议会通过决议,允许挪威中立基金向挪威皇家海军航空服务局(Royal Norwegian Navy Air Service,RNNAS)和挪威陆军航空服务局以最高优先级拨款5,000万挪威克朗,采购新型武器装备。其中RNNAS拿到的资金份额被用于购买12架亨克尔He 115鱼雷轰炸机和24架用于替代老旧的M.F.11双翼巡逻机的新型侦察轰炸机,并兴建几个新的海军航空站。

资金委员会并未指明这24架侦察轰炸机的具体型号,因此需要RNNAS自己挑选。RNNAS提出的指标是飞机应搭载飞行员、观察员、无线电操作手三名成员,其航程不少于1500公里,最高时速不低于320公里/小时,有效载荷为900千克鱼雷或同等重量的炸弹。入选方案包括道尼尔Do 22、道格拉斯公司的8-A、2GP和伏尔提公司的V-11 GB。经过详细对比,RNNAS认定V-11 GB是满足需求的最佳飞机。陆军航空服务局也正在评估购买新型轰炸机,看到海军的选择不错,也准备购买V-11GB。



1939年12月30日,挪威军方向美国派出了采购委员会,包括由克里斯蒂安·厄斯特比(Kristian Østby)领导的皇家海军航空服务特遣队和由比尔格·F·莫兹费尔特(Birger F. Motzfeldt)领导的陆军航空局特遣队。采购委员会的目标是实地评估他们准备采购的伏尔提 V-11 GB。来到美国后,委员会却发现伏尔提公司的产能不足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交付足够数量的V-11 GB,必须另请高明。陆军方面的负责人莫茨费尔特很快发现道格拉斯8A-5N可以满足陆军的要求,但8A-5N无法安装浮筒,采购委员会必须再找一种适合海军的飞机。

诞生

海军采购委员会刚好遇上了从道格拉斯辞职、准备单干的约翰·诺斯罗普。诺斯罗普最早担任拉夫黑德飞机公司(Loughhead Aircraft,日后的洛克希德)总工程师,1923年,诺斯罗普开始为唐纳德·道格拉斯(Donald Douglas)设计飞机,并在道格拉斯的帮助下于1932年成立了第一代诺斯罗普公司,上文中的道格拉斯8-A及2GP正是他的作品。由于劳工问题,诺斯罗普公司于1937年成为了道格拉斯公司的一部分,1939年,诺斯罗普选择离开道格拉斯,在加利福尼亚州霍桑市成立了新的诺斯罗普公司。出于他对道格拉斯多年付出的感谢,道格拉斯允许诺斯罗普继续生产和销售他之前设计的飞机。
新公司刚刚成立急需资金,挪威订单如同雪中送炭。1940年3月8日,委员会成员实地到访诺斯罗普公司签订合同,挪威皇家海军航空队向诺斯罗普订购24架基于8-A型的水上飞机,改名为N-3PB。由于之前8-A的绰号就是“游民”(Nomad),N-3PB也继承了这一绰号。合同的总价格为6,550,000挪威克朗。这笔款项的一半是在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之前不久支付的。
8-A在设计时并未考虑用作水上飞机,但加个浮筒这种小事根本难不倒诺斯罗普。N-3PB采用经典的莱特R-1820-G205A旋风9缸星形发动机提供动力,出力可达1200马力。该发动机与挪威陆军同时订购的道格拉斯8A-5N轰炸机和柯蒂斯“鹰”75A(即P-36G)战斗机所使用的发动机相同,大大简化了后勤,这对规模有限的挪威航空力量意义重大。

随着挪威方面对这架水上侦察轰炸机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诺斯罗普也在对设计进行一系列修改。浮筒被重新设计以在机腹腾出五个炸弹挂架的安装位置,每个挂架可携带一枚100磅炸弹。挪威军方还要求在后机身上安装一部照相机,并对仪表和无线电设备做出符合挪威飞行员使用习惯的更改。

诺斯罗普还没来得及完成任何飞机,1940年4月9日,挪威战役打响。德军依托挪威境内的铁路网快速机动,佐以大规模空降作战,迅速瓦解了挪威方面的零星抵抗。6月10日,挪威全境沦陷,国王哈康七世及其政府成员逃亡英国,建立起流亡政府。战前挪威军方曾要求N-3PB安装挪威自产的机载武器:每侧机翼内安装一门厄利孔20毫米机炮,同时在机身和后炮手位置上各安装两挺FN公司的7.9毫米机枪。既然挪威不再可能提供机载武器,诺斯罗普为N-3PB改装了美制武器:机翼内的20毫米机炮被每侧各两挺MG53A .50机枪替代,7.9毫米机枪则由两把.30柯尔特MG40(出口版勃朗宁AN/M2航空机枪)代替,其中一挺是传统的后向机枪手用活动机枪,另一挺则安装在机尾腹部,可以通过一个活板门向后下方开火。


1940年12月22日,诺斯罗普首席试飞员万斯·布雷斯(Vance Breese)驾驶首架N-3PB(c/n301)从加利福尼亚的埃尔西诺湖(Lake Elsinore)成功首飞,随后他驾驶这架飞机成功完成了后续飞行测试和客户验收试验。其性能大大超过设计指标:海平面最大速度达424千米/小时,航程为1610千米,升限7320米。挪威方面的代表对飞机的全部飞行特性都给出了“出色”的评价。到1941年3月底,所有24架N-3PB都交付给了流亡的挪威皇家海军航空兵。1941年2月下旬,其中6架飞抵加拿大温哥华岛帕特里夏湾的加拿大皇家空军场站用于飞行员培训。这座场站聚集了大量流亡的挪威飞行员,故该地也被称为“小挪威”。这6架作为教练机使用的N-3PB一直用到1942年9月直至所有飞行员都培训完成,随后被运到冰岛,作为战斗部队的后备机。
战斗
作为北大西洋航线字面意义上的“中途岛”,冰岛的地理位置无疑得到了英国和德国双方的高度重视。尽管名义上保持中立,但在1930年代末,冰岛与丹麦实际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联系。 因此在德军入侵丹麦之后,英国担心冰岛也可能落入德国人之手,并成为U艇和轰炸机的新基地,严重威胁北大西洋航线。 英国人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故皇家海军和陆军于1940年5月10日占领了冰岛,直至二战结束。冰岛也由此成为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海军反潜巡逻机部队的驻地,其中就包括由英国皇家空军领导但成员全部为挪威人的第330(N,Norwegian)中队。

除去留在加拿大用于训练的6架N-3PB,剩下的18架飞机全数装备第330中队。运往冰岛的N-3PB以零件状态装在板条箱里,由挪威商船“峡湾”(Fjordheim)号从纽约送到雷克雅未克,这段航程需要13天才能完成。

第330中队于1941年4月25日正式部署到雷克雅未克, 与此同时地勤人员也开始在雷克雅未克的水上飞机机库中组装N-3PB。按照英国皇家空军的要求,这些飞机被统一刷上了新的呼号,第一架是GS-A,第二架是GS-B,以此类推。18架N-3PB中的12架被分配给第330中队的A、B、C三个小队,每队配属四架飞机。A小队部署在雷克雅未克,B小队部署于冰岛北部的阿库雷里(Akureiry),C小队则部署于冰岛东部的布达雷伊(Budareiry),三处驻地形成一个三角形(见下图)。其余6架飞机作为备用机留在雷克雅未克。组装好的飞机于1941年6月2日首次飞行。该中队从1941年6月23日开始进行反潜和护航护卫巡逻,巡逻的路线一般是经过雷克雅未克、阿库雷里和布达雷伊这三处驻地的一条环线。



在不长的作战生涯中,这18架N-3PB和同样部署在冰岛的英军第269中队的洛克希德A-29“哈德森”(Hudson)巡逻机结下了不小的缘分。1941年8月27日早,徘徊在冰岛附近海域的德国海军U-570艇艇长汉斯·约阿希姆·拉姆洛因为菜鸟艇员们不适应潜艇生活而被迫将潜艇上浮让艇员透气,刚巧被附近海域的一架A-29发现,在英机扔下几枚近失弹后U-570艇上摇起了白旗,成了二战中仅有的向飞机投降的潜艇。当晚英国武装拖网渔船“北方首领”赶到现场,控制住潜艇艇员以防止U-570自沉,并表示大型拖船第二天就到,要求艇员在此之前呆在艇上,随潜艇一起被拖回冰岛。艇员们自然不愿意呆在岌岌可危的潜艇上要求立刻转移,双方争执不下。就在此时第330中队的N-3PB拍马赶到,二话不说先是俯冲向U-570号投下一枚100磅炸弹,拉起后又开始向“北方首领”号扫射。幸亏准头太差,两次攻击都没有命中目标。英军在无线电里破口大骂,意识到自己误击的N-3PB摇了摇翅膀表示歉意后灰溜溜地飞走了。

1942年,N-3PB多次与驻扎在挪威的德国空军Fw 200远程侦察轰炸机和BV 138水上飞机发生冲突,并在6月2日成功击落一架Fw200。 1942年10月10日,该中队的一架N-3PB失误向另一架英军的A-29开火,幸运的是并未击中。为了宣传N-3PB和挪威飞行员的作战行动,英国航空部还曾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两架N-3PB参与了1941年5月21日至22日对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袭击,但这显然是带有夸大意味的战时宣传。

直至1943年4月换装前,第330中队驾驶N-3PB共完成了11011架次飞行,飞行时间总计7473小时,执行了246次反U艇任务、 379次护航任务、250侦察任务和18次救援任务。该中队在任务中共发现过15艘U艇,对9艘U艇发动过攻击,其中7艘受损。N-3PB也对至少8架敌机的开过火。时值二战最艰难的时刻,再加上冰岛天气恶劣、飞机保养设施简陋,N-3PB尽管规模不大损失却不小。至1942年年底,第330中队已经损失了18架飞机中的10架和21名机组成员,其中1架被德国战斗机击落,2架在着陆时被大浪掀翻,1架在训练时失事,剩下的6架则全部是由于暴风雪而迷失方向或是出现机械故障,再也没能回来。

第330(N)中队的A、B两个小队于1942年末开始逐步接装PBY”卡塔利娜“,这些新飞机与N-3PB并肩作战了一段时间,但C小队一直仅装备N-3PB一种机型。到1943年2月,英方支援的肖特“桑德兰”水上飞机抵达冰岛。作为二战中最出色的大型水上飞机之一,桑德兰的航程远得多,可以安装先进的多也重得多的反潜设备,飞行质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剩下的N-3PB退居二线,开始更多地承担运输、海空救援、冰上侦察和救护机等角色。由于盟军海运战略的调整,1943年初,第330(N)中队的队员乘坐“伦斯特”(Leinster)号运兵船迁往苏格兰的奥本,他们在此地全部换装桑德兰II水上飞机。残余的8架N-3PB中有2架飞往奥本作通勤机使用,留在冰岛的6架N-3PB则统一在雷克雅未克被拆毁。本来挪威海军当局曾考虑把这些N-3PB重新部署在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但机组成员人手不足,且1943年9月8日德国对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了一次空袭,让挪威人放弃了这一想法。

尾声
第330中队在奥本换装桑德兰Mk.II后继续执行保卫北大西洋的巡逻任务,并先后于1944年和1945年改用更先进的桑德兰III及桑德兰V水上飞机。二战结束后挪威皇家空军回到故土,第330中队也解除了对英国皇家空军的隶属关系。从冷战至今日第330中队依然在役,并且还干着反潜巡逻的老本行——只不过目标从德国潜艇换成了苏联/俄罗斯潜艇。他们现在使用“海王”直升机和P-3C固定翼反潜巡逻机。顺带一提,第330中队战后一直和第333中队共用一座机场,而1987年“巴伦支海手术刀”中被苏-27划了一刀的那架P-3B就来自第333中队。

出乎我意料的是,产量仅24架的N-3PB竟然还有一架整机存世。这架N-3PB是1941年3月25日出厂的320号机,它到达雷克雅未克后获得了GS-U的机身呼号。GS-U于8月5日首次执行战斗任务,这次任务历时近6个小时,是一次反潜扫荡行动。1941年10月11日,GS-U被分配到C小队,并随队驻扎在布达雷伊直到1943年初。但就在1943年4月21日准备从布达雷伊前往雷克雅未克接受拆解的转场飞行中,这架N-3PB突遭暴风雪,因机械故障迫降在了肖尔索河(Thjors River,冰岛第一大河)的冰川上。幸运的是迫降过程中机身基本完好,飞行员Wsewolod Bulukin 和无线电操作员Leif Rustad也毫发无损,随后被当地的一支救援队救走,但飞机就这样留在了冰川里,直到1978年才被冰岛航空历史学家发现。

作为诺斯罗普公司生产的第一种飞机,N-3PB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架N-3PB在挪威皇家空军的协助下于1979年11月由C-130H运抵加利福尼亚,在诺斯罗普公司的组织下14名当年曾经负责N-3PB水上飞机维修工作的地勤人员开始修复这架飞机。1980年11月10日,诺斯罗普将这架焕然一新的N-3PB交还给挪威空军,它于次年首先被运到冰岛,在那儿进行简短展示,然后最终运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北部的加勒穆恩,并在坐落在那里的挪威军用飞机博物馆中永久展示。


与二战中不少小产量飞机一样,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N-3PB无一例外没有逃过被拆解后投入熔炉的命运,反倒是这架失事的飞机在冰川中等到了战争创伤的平复,在二战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后才“不失时机”地重见天日,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所谓因祸得福,大抵如此罢。

参考资料
Bontti, Sergio and Jorge Nuñez Padin, eds. "Northrop 8A-2 (in Portuguese)". Serie Fuerza Aérea Argentina #8, October 2003.
Donald, David, ed. American Warplane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Aerospace, 1995. ISBN 1-874023-72-7.
Francillon, René J. 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since 1920. London: Putnam, 1979. ISBN 0-370-00050-1.
Pelletier, Alain J. "Northrop's Connection: The unsung A-17 attack aircraft and its legacy - Part 1". Air Enthusiast, No. 75, May–June 1998, pp. 62–67. Stamford, Lincolnshire: Key Publishing. ISSN 0143-5490.
Pelletier, Alain J. "Northrop's Connection: The unsung A-17 attack aircraft and its legacy - Part 2". Air Enthusiast, No. 77, September/October 1998, pp. 2–15. Stamford, Lincolnshire: Key Publishing. ISSN 0143-5490.
Widfeldt, Bo and Åke Hall. B 5 Störtbombepoken (in Swedish). Nässjö, Sweden: Air Historic Research AB U.B., 2000. ISBN 91-9716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