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温病《温病条辨》读

2023-06-15 10:43 作者:子庸无大才  | 我要投稿

在读本文前请务必读《运用理性研究中医经方辩证逻辑体系的研究》《对中医思辨逻辑体系的修订文章一》两文。

合和身困证=身热后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柔软和缓→阳气越出无阳气+阳气弱(更高级)+有阳气(更高级)


气脱证=汗出肤冷+四肢不温+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呼多吸少)+上气喘急+大便自利+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厥阴证+无阳气阳气越出(更高级)+阴证(更高级更里)→参附汤(人参15克 附子(炮,去皮、脐)30克)


气脱证=肤冷汗出+脉急+燥扰不安定→无阳气阳气越出(更高级)+阳气极端化+阴证(更高级更里)→参附龙骨牡蛎汤

(肤冷与脉急、燥扰不安是根本对立的阴阳两面。肤冷是现在的已经客观事实,而后者则是在表达一种身体的想要和正在活动,主观在某些条件下对抗既定的客观,在治疗上听从主观的方面更高级。)(汗出肤冷和肤冷汗出有根本的差别,体温和汗之间的关系。)

脘部与舌的关系:舌对脘部的状态具有更高级的肯定和否定意义。

腕部痛、腕部胀、脘痞+舌黄、舌浊(浊为什么不知)→热+实→小陷胸汤、泻心汤   同理类推:胸部、腹部 (这三者都属于空腔性脏器,气体、液体的流动性有一定保持。→舌苔与空腔性部位的关系)

斑疹属于热为阳性,但在有外证时是二级病证。需要判断是表还是里的二级病证。

太阳伤湿=恶寒+无汗+身重感+头痛→寒+水湿

宣湿气汤

藿香、香薷、羌活、苍术、薄荷

太阳中湿=恶风+有汗+身重感+头痛→寒+水湿

藿香、苍术、薄荷、牛蒡子

清薛生白:暑时先伤阳分,然病久不解,必及阴分。阴阳两困,气钝血滞,而暑湿不得外泄,

遂深入厥阴,脉络凝瘀,使一阳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心主阻遏,灵气不通,所以神不清

而昏迷默默也。破滞通瘀,斯络脉通,而邪得解矣(《湿热病篇》)。

(本段论述存疑,但有合理的推理逻辑可以依凭:邪正相争→阴气阳气虚→邪入血分,淤血证。不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血瘀证+能食→阴气虚+阳气虚+血瘀证(更高级),阴阳气两气受伤到虚弱状态是一种背景,用药的提示背景。)

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脉浮数→太阳中风+津虚+热→桂枝汤+天花粉、黄芩、或大青叶、石膏知母,(来自庞安时)

太阴温病=不恶寒+身热自汗+口渴+脉浮数→津虚+热+表证(更高级)(身热+脉浮,脉浮为对身热的关键说明)→银翘散

太阴风温=咳+身微热+微渴+脉浮数或寸脉独大→表证(更高级)+津虚+热→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薄荷、)

太阴温病=阳明大热=白虎汤证=大渴+大汗+大热+舌黄+面赤+恶热+脉浮洪或洪大→表证+津虚(更高级)+热(更高级)→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

太阴温病气血两燔=大渴+大汗+大热+舌黄+面赤+脉浮洪或洪大+咽痛+出血→白虎汤证+血热证+无里阴证→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太阴温病出血=身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咳+午后身热+大出血+黑便→热+血热证(更高级)+津虚→犀角地黄汤

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



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的)①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则从芬香,本条所云是也;(有的)②有邪搏阳明,阳明太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当从下法,本论加载中焦篇;(无的)③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则从育阴潜阳法,本论加载下焦篇。

厥阴热厥=手足冷+①或②或③→有阴气在外+有阳邪在里(更高级);→或无阴气生阳气(更高级)+无阳气在外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脉弦细芤迟+手足逆冷+小劳身热+门牙干燥→太阳伤湿+厥阴热厥(无阴气生阳气+无阳气在外)(更高级)+津虚+燥→清暑益气汤

(黄芪、黄柏、麦冬、青皮、白术、升麻.当归、炙甘草、神曲、人参、泽泻、五味子.陈皮、苍术、葛根、生姜、大枣、)

自拟和暑汤

元参、麦冬、五味子

苍术、桂枝、芍药、石膏或连翘或芦根

炙甘草大枣 浮小麦

小便淋漓者加车前子、泽泻恶寒甚者加附子1炙甘草3发热甚者加地黄1芍药2

一甲煎汤

牡蛎一两

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然救阴之药多滑润,但见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以一甲复脉法,复阴之中,预防泄阴之弊。

一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药各六钱,麦门冬(不去心)五钱,阿胶三钱,牡蛎一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护阴存津。)

温病下焦伤阴证:舌干苔燥+手心热甚于手背+脉沉促细数+大便黑溏→里热证+无阴气阴虚(更高级)+阴液越出→一甲复脉汤(加生白术)

(制衡、失衡的极点,是阴阳的分离。从有到无脉,是,失,发展到极点的状态,里的功能也从有到无,也就是不能做到“易”的功能,正气的失去抵抗,水的阴也不能转化了,溏是水的有余,渴是水的不足,这其中是从此到彼不能转化,无则是全体的状态了是整体的矛盾)


温病以阴、精为要

温病死证

太阴风温证

太阴营份证=身热+汗出+不恶寒或恶热+舌绛舌干+不口渴+寸脉大脉数→热+营热证→清营汤

太阴痰盛可吐证=身热自汗+不恶寒+口渴+脉数脉寸大+心烦不安+痰涎壅盛+欲呕吐+无中焦证→热+热痰(更高级,有的)+太阴温病证+无中焦证→瓜蒂散

温病斑疹别

温毒证=咽痛喉咙肿大+耳前后肿+脸颊肿+面赤+脉数急→热+阳气盛→普济消毒饮(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五钱(各15g), 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各6g) ,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各3g), 僵蚕、升麻各七分(各2g))

胃阴一事证=面赤+暮热+思饮水+知饥不欲食+脉数→热+津虚(更高级)+有阳气+有阴症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阳明温病=面目赤+呼吸粗大+大便干燥闭结+小便涩+舌苔老黄甚黑芒刺+恶热不恶寒→实热(更高级)+津虚+燥

温病下证特需注意

阳明大承气汤证=不大便+脉大实+舌红苔黄燥+左腹部硬满痛剧按→实热(更高级)+无阴证+有阳气→大承气汤

阳明新加黄龙汤证=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虚+下之不应+阳明大承气汤证未治→实热+无阴气无阳气(更高级)→新加黄龙汤

阳明宣白承气汤证=不大便+喘促+痰涎壅盛+右寸脉实大+舌红苔黄燥→阳明温病+阳明小陷胸汤证(热+热痰)→宣白承气汤(生石膏15克 生大黄9克 杏仁粉6克 栝楼皮4.5克)

阳明导赤承气汤证=面目赤+呼吸粗大+大便干燥闭结+小便赤痛+舌苔老黄甚黑芒刺+恶热不恶寒+左尺脉牢坚+心烦+口渴→阳明温病+导赤散证(小便赤痛+心烦+口渴→热+阴虚(更高级))→导赤承气汤(赤芍药9克 细生地15克 生大黄9克 黄连6克 黄柏6克 芒消3克)

阳明牛黄承气汤证=面目赤+呼吸粗大+大便干燥闭结+舌苔老黄甚黑芒刺+恶热不恶寒+舌短小+神昏+饮水不解渴+语言混乱→阳明温病证+心包邪热证(更高级,实际上是邪热伤脑证)→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

阳明增液承气汤证=不大便+面目赤+呼吸粗大+小便涩+舌苔老黄甚黑芒刺+恶热不恶寒+下后大便干结难下→阳明温病+津液虚(更高级)→增液承气汤


太阳凉燥=头微痛+恶寒+鼻塞+喉咙吞咽不利+咳嗽+稀痰→太阳证+水饮+寒气→杏苏散

温燥=耳鸣+目赤+鼻腔干燥+肌肤燥热+脉数→热+燥→翘荷汤

燥分三种:风燥、温燥、凉燥

心包邪热(邪热伤脑证)=面目赤+呼吸粗大+大便干燥闭结+舌苔老黄甚黑芒刺+恶热不恶寒+神志不清+谵语+小便不利→阳明温病证+实热伤神经→安宫牛黄丸

温病不可利小便论

湿家=身重+发热+身疼痛+发熏黄→水湿+热

头痛恶寒,身重(可以通过利小便)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湿温=头痛+恶寒+身重+身疼痛+午后发热+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弦细濡→①太阳证+②寒+③水湿(可以通过利小便)+④阴虚(午后身热+脉细→阴虚(根本级)+热)→③+④影响着①+②的解决→三仁汤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浓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湿温禁汗

各种热型

湿温=身热+身痛+渴不多饮+不渴+舌滑+舌黄+汗出热退复热+脉缓→水湿(更高级)+热+阳气越出→黄芩滑石汤

湿热原理解释尝试、痞呕的折中方

论痰(可以结合朱丹溪)

辨绛舌

血分证=面目赤+呼吸粗大+大便干燥闭结+小便涩+舌绛+苔黄燥+恶热不恶寒+不口渴→热(更高级)+不津虚→清营汤

湿温三仁汤证

伤寒伤暑表证两分别

太阳伤寒发热恶寒→寒+有阳气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热+无阴气+无阳气

湿郁三焦=胸闷+便溏+身痛+舌白+脉模糊→寒+水+湿(更高级)→二加正气散

舌比脘部更高级

霍乱辩证大要

痧证=眩冒+腹中绞痛+脉沉紧迟+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转筋+四肢厥→水+寒+实+里寒证→蜀椒救中汤

暑温: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

暑痫=暑温+身热+突然惊厥→热+津虚(更高级)+表证→清营汤

黄疸概论

黄疸二金汤证=黄疸+肿胀+小便不利→水+湿(更高级)+有阴证+热→二金汤


湿温内伤两感证

辛酸开发阳气最速论

心胃阴虚证=不饥不饱+不大便+潮热+得食烦热+烦热→热+阳气弱+阴气弱+阴液虚(更高级)→麦冬麻仁汤

伤寒能食,滞下下痢自下利皆为善

湿热积滞泻利证=自利不爽+肛门急迫+腹中急迫+小便短→热+湿+有邪气(更高级)→四苓合芩芍汤

滞下腹胀痛证

不寐证总结

夜热早凉、无汗热退是阴份证非表证

引证金匮:11、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心悸动两分别

阴竭生风三度证

肝阴虚,肝阳化风

某①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甘酸之属宜之。

生地 阿胶 牡蛎 炙草 萸肉炭

王②阳夹内风上巅,目昏耳鸣不寐,肝经主病。

熟地(炙) 炙龟甲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苓 旱莲草 女贞子

曹③辛寒清上,头目已清,则知火风由脏阴而起,刚药必不见效。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治法大旨如此。

生地 阿胶 天冬 玄参 川斛 小黑豆皮


陈④操持烦劳,五志阳气挟内风上扰清空,头眩耳鸣,目珠痛。但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用辛甘化风方法,仍是补肝用意。

枸杞子 桂圆肉 归身 炙草 甘菊炭 女贞子


陆⑥肝风阳气,乘阳明之虚上冒,牙肉肿痛。议和阳熄风。

生地 阿胶 牡蛎 天冬 茯神 川斛 旱莲草 女贞子


凌⑧交节病变,总是虚症。目泛舌强,脊背不舒,溲淋便涩,皆肾液不营,肝风乃张。当宗河间浊药轻服,名曰饮子。

熟地(五钱) 咸苁蓉(八钱) 炒杞子(三钱) 麦冬(二钱) 云苓(一钱半) 川石斛(三钱) 生沙苑(一钱) 石菖蒲(一钱) 远志肉(四分)

饮子煎法。

胡⑨缓肝润血熄风。

制首乌 杞子 归身 冬桑叶 三角胡麻 柏子仁 茯神 天冬 黑稆豆皮

饮邪阴吹证

寒疝椒桂汤、大黄附子汤、天台乌药散证

湿阻气涩便闭半硫丸证


温病《温病条辨》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