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想当机长的飞行员:躺平还是内卷?(如何看待职场霸凌&精神内耗&各类不可描...

2023-09-17 20:21 作者:项苦苦  | 我要投稿

其实很不习惯打草稿,但是话题比较驳杂,确实记不住,关键很多都是以前苦苦自己写的,所以简单总结了一个省流文字版(视频中有很多freestyle):

所谓“内卷”,简单地来说,就是一种状态:人类沉浸在对文明进步没有意义的竞争中,在封闭的系统里面不断地内耗,停滞不前。

「躺平」一词最近火于一位中国网友的自述,他说自己已经两年多没有固定工作了。

虽然他平日里并不劳作,但是一日只吃两餐的话,每月花销仅需人民币两百元左右。

他没事喜欢游游泳、钓钓鱼,偶尔缺钱了,就去横店客串一下群众演员,专门扮演躺在地上的尸体。

莫名其妙地,这位网友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一时竟触动了许多年轻人的软肋,「躺平学」应运而生。


现在有个新词,叫做「退休症候群」,是指某些老人退休后,脾气和身体突然都变差了,退休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之前还是单位里的技术专家,可退休年龄一到便好像突然失去了社会价值,退休冷酷无情地将忙碌人生劈成两半。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废除了强制退休制度,只要劳动者自己愿意,便可以一直干下去,没有强制退休年龄限制。

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从没有退休概念,到建立退休制度,再到退休制度的逐渐打破。

兜兜转转,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劳动确实光荣,也当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可劳动到底能分成多少种?

独立于现行工作薪酬体系存在的其它同样不可或缺的劳动,难道就仅仅因为社会愚钝而不能作数吗?


人都是渴望自己能活出一种意义感的,但并不想要别人强塞给我们的意义感。

「躺平」争论的背后,是年轻人想要被理解的信号。

是渴望被允许的呼声,也是寻找生活多样性的努力。

其实如果真的严谨认真地讨论「躺平学」始末,那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远远不止这一位大神。

《岂不怀归》这部中国社会学著作,便在试图全景式记录、展现和还原「三和青年」们的故事。

有人说躺平减少了物欲,内心世界由此变得富足,也有人说躺平是一种特别不负责任的态度,是懒惰和逃避的代名词。

面对社会上的火热争论,不知到底有几位位高权重,亦或家境优渥者,能够摒弃傲慢与偏见,真正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迟滞的人口政策,紧缩的经济环境,早已失去人文支撑的科学发展,还有那双或许从不曾存在的看不见的大手,都正在一点点自我崩坏。

歌德曾借《浮士德》诠释过两个观点:「没有人文的科学是灾难」&「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号」,此刻作为苏美冷战转折点,于美引发了「史普尼克危机」。

后来,美国深入研究了当时苏联之所以能够领先的原因,发现或许是在沙皇俄国时代,俄国在人文艺术领域的教育水平和成就极高。

最终美国人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文和艺术的素养,可以激发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力」,于是之后他们着重加强了人文艺术教育。

到了20世纪末,美国重新审视了俄罗斯的科研水平,发现他已经是世界二流了,研究认为这和苏联时代重理轻文有很大的关系。


加缪在《反与正》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没有生之绝望就没有生之爱」。

所谓工作,首先就是一个能量交换的过程,只有活的生命有机体,才有能力去主动寻找并获取能量,维系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在这个工作的过程里,原本混乱的、不同的物质借助能源集合在一起,构成了新的生命活动。

这里苦苦想再强调一点,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这个最基本的维度,许多并不以实体存在,但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或许更为重要。


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躺平,或许只不过是想要一个允许。

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他们才有选择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有可能会依据本性,寻找一条专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管理上,恐惧是效能最差的激励手段;对所有的哺乳动物来说,持续恐惧的尽头只有麻木,结果会导向“大不了,从头再来”。

无论在哪一种历史里,任何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到了最终将要崩溃的时候,永远都是大多数的老百姓们先心如死灰,断绝了情感和观念连接,然后所有的大饼和故事才会土崩瓦解。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巨作《文明的故事》中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文明不会被外部力量征服,除非它先从内部毁灭自己。”

遗憾的是,悲剧不断发生,但也再不断被重演。

曾经的苦苦,最为推崇的美国小说是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但在经历过魔幻三年之后,苦苦现在更偏爱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公认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其文学性与时代意义,毋庸置疑。

苦苦之前其实就有在自己的小号里大概叙述过,也在自己的小说中,通过角色之口强行安利。

反正是长视频,也一定会有很多新来的小伙伴,所以苦苦想再次简单地概括一下剧情:

 

“盖兹比是个穷小子,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和白富美黛西坠入了爱河。”

“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作为军人的他不得不前往欧洲前线。”

“可当这场战争结束,当他重返美国后,才发现爱人早已嫁为人妇。”

“嫁给了一位来自芝加哥、体格健壮、富有但举止粗鲁的风流纨绔。”

“盖兹比自强不息,最终通过贩卖私酒发了财,买下了黛西家对岸的豪宅。”

“他天天举办着奢华派对,期望能够以此吸引黛西的注意,他确实成功了。”

“重温旧梦,破镜重圆,覆水已收,盖茨比以为时光可以倒流。”

“那个时候,他真的觉得自己重新拥有了整个世界,夕可以死。”

“可日子久了,盖兹比逐渐发现黛茜并非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她之所以愿意和自己重新交往,是因为她丈夫有了婚外情。”

“这种醒悟没过多久,黛茜便开车碾死了丈夫的情妇。”

“盖兹比为了保护爱人黛西,替她承担下了所有责任。”

“在黛西的沉默中,在风流纨绔的挑拨下。”

“被碾死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

“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

“尽管黛茜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

“酒肉之交的朋友们为盖茨比举行了葬礼,黛茜和她的纨绔丈夫那时却早已远游欧洲。”

“那真是个可悲的时代,阶级固化、上层社会纸醉金迷、对底层百姓深入骨髓地歧视。”

“当时我以为,这就是那一代年轻人迷惘的原因。”

“现在再仔细想想,我有些后悔,可是已经晚了。”

“发现并揭露了问题,却不知道答案,那这个诚实的孩子他该怎么办?”

“弟弟或许自始至终都被困在这个疑惑之中,所以他才会犹豫不决吧。”

——以上片段引用自苦苦自己的小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可能只有把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里,才有机会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正是因为如此,苦苦现在才会更偏爱海明威引用英国诗人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作为自己小说的书名: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会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最后的最后,苦苦想引用鲁迅先生于《热风》中的完整独白作为结束: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尼采说:“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

“咄,我教你们超人:这便是海,在他这里,能容下你们的大侮蔑。”

纵令不过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横竖都是水,可以相通。几粒石子,任他们暗地里掷来;几滴秽水,任他们从背后泼来就是了。

这还算不到“大侮蔑”——因为大侮蔑也须有胆力。

不想当机长的飞行员:躺平还是内卷?(如何看待职场霸凌&精神内耗&各类不可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