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阻隔之间,筑共情之桥
林林总总有形或无形的阻隔,在纷纭芜杂的世间划定万物边界;千千万万渴望着相
遇的心魂,在奔赴彼此的路.上撞得头破血流。在这拥挤着、却又疏离着的人世,醉心独处
的人需要阻隔,钟爱晤谈的人怨恨阻隔,但,无论如何看待,阻隔都将永存。
窃以为,于阻隔之间,筑共情之桥,方为应然之姿。
阻隔以各种形式立于世界的旷野,在一定意义.上,活在阻隔间乃人类生存之基本境
遇。这阻隔,是往昔与今朝间深锁的重门,门]外的我们只能听见历史的叹息,却始终无
法一睹属于昨日的光影;这阻隔,是鲁迅笔下横亘在迅哥儿和闰土间坚不可摧的“厚障
壁”,纵然一度在童稚而迟钝的年岁隐了身,也会于生活的磨蚀中重现;这阻隔,亦是名为
立场、信仰或观念的滚烫烙铁,它不由分说地在每个人心间打下不可抹灭的烙印,而这
烙印又成了沟通路上的通行证....于是原本扶摇漫展的万千自由灵魂被迫分裂,理解之冰川开始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偏见的萌蘖甚至仇恨的滋生,卡佛笔下的沟通困境几乎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一个角落。 人心疏离了,渐渐地,对阻隔的痛恨开始蔓延。但若擎理性之灯细细勘寻,便会发现,阻隔从来不可或缺。“独处是 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听,智者箴言跨越时空,轻叩心扉。是啊,这个世界太过拥挤,面对滔天的嘈杂声浪、满目的攒动人头,现代人是如此迫切
地需要独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需要一方不受外界侵扰的灵魂自留地。而正是阻隔,划
定了人际关系中的边界,它是边界感产生的必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阻隔是- -切物
质上与精神上的独立空间可能存在的基础。毫无阻隔意味着对隐私的侵犯和对个性的
取缔,那样的人间将沦为反乌托邦小说里描绘的炼狱。更重要的是,唯其存在阻隔,共情的意
义方能彰显。“视角决定生活。”尼采以其视角主义的洞见揭示了后真相时代的病因,阻隔
的存在意味着完全-致的视角不复存在,于是韦伯所言的有如“诸神之争”的价值冲突
不断上演。而正是由于这种给定的隔阂,理解这个概念才真正被赋予了意义,
共情的可贵才得以昭示。
由是观之,试图毁灭阻隔就像试图摧毁现代的铁笼”一样荒谬,正确的态度应是活
在阻隔之间,却筑共情之桥。
正如再高的墙垣上也能有荆棘鸟振翅飞过,总有以精神为介质的事物能超越阻隔。
筑共情之桥,路易斯格利特超越人我之阻隔,以自己伤痕累累的心去洞察大世界里他人幽微的苦难,并将之升华成诗的韵脚;筑共情之桥,叶嘉莹超越古今之阻隔,以今人之躯奔赴诗歌古的召唤,谛听发自古人生命的咏
....这些闪烁共情光芒的澄澈眼眸无不向我们证明:共情之光微而不暗,能高逾阻隔,
烛照人间。
像前辈们勇敢地接受人生必然的荒诞
那样,坦然接受阻隔的存在吧。活在阻隔之
间,而筑共情之桥,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