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先勇律师告诉您人身损害赔偿:受害者的误工费如何计算?

2022-05-12 15:29 作者:张先勇律师  | 我要投稿

张先勇律师告诉您人身损害赔偿:受害者的误工费如何计算?


案例: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2019011247号民事判决书中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李金娥的误工费金额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应当赔偿。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依据本案现有证据以及已查明的事实,李金娥于事故发生前在北京市沈家营水泥构件厂担任看门工作,月收入标准3000元。虽然李金娥已60周岁,但保险公司未有证据证明其已丧失劳动能力,故李金娥仍具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能力。保险公司虽然对李金娥于一审提交的证据形式提出异议,但通过李金娥于二审期间对该证据形式予以完善,以及依据本院依法调查核实的事实,李金娥能够证明其在事故发生前的收入状态,故其因本次事故导致的误工减少的收入应依法获得弥补。一审法院根据本案证据,结合李金娥的伤情、治疗情况及医嘱情况等依法酌定的误工费金额并无不当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有关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者误工费计算的问题,总的原则是按照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办理,具体执行中遇到下列情形时北京凯耀律师事务所的张先勇主任认为应当区别对待:

一、确认误工费是实现民事权利公力救济一种方式,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误工费赔偿,以受害人有无收入来源为评判标准,是采取的劳动能力丧失赔偿制度,不以年龄进行限制。即不论年龄大小,劳动能力强弱,只要受害人遭受了收入的丧失或减少,就应当获得赔偿。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误工费赔偿,以受害人有无收入来源为评判标准,是采取的劳动能力丧失赔偿制度,不以年龄进行限制。同时,老年人参加生产活动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国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再就业、再上岗。现实生活中60岁以上的人被返聘工作或从事雇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60周岁以上的人还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很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国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未排除老人的误工费求偿权。只要遭受了收入的丧失或减少,无论年龄多大,都可以计算误工费,故原审法院判决杨某赔偿李某的误工费损失并无不当这里所说的不论年龄大小,包括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受害者,只要其并未丧失劳动能力的,法院可依受害人持有的事故发生前的收入状态证据,判决对方承担受害者的误工费。

二、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因此,受害人有工作收入是其主张误工费的前提,如受害人无法证明其在受到伤害时有工作收入的,对其主张的误工费不予支持!

三、受害人诉求误工费的基础是其因实际减少收入,如果受害人在受到损害后,用人单位并未扣减其工资,其工资收入并未减少,对受害人主张的误工费不予支持!四、被侵权人虽系农民,但具有劳动能力,其因侵权行为受伤休养期间应认定存在误工损失。即便其未能举证证明该项误工损失,根据《解释》的规定,亦应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误工损失。

四、被侵权人虽系农民,但具有劳动能力,其因侵权行为受伤休养期间应认定存在误工损失。即便其未能举证证明该项误工损失,根据《解释》的规定,亦应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误工损失。

张先勇律师告诉您人身损害赔偿:受害者的误工费如何计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