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千古风流人物(合13集)苏轼 李白 王安石 李清照

2023-07-27 19:41 作者:江君人  | 我要投稿

从不同的角度看王安石,不能说截然不同,但差别是不小的。

首先是作为一个有家庭的普通人王安石,王安石与家人的感情十分要好,在弟妹中尤其与四弟安国的关系更加亲厚。即使后来安国反对新法,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兄弟情谊。作为父亲的王安石很爱自己的孩子,王安石在鄞县时,他的妻子诞下一女,取名为鄞女,鄞女聪慧可爱,夫妇二人爱如珍宝,可惜几个月就不幸夭折,王安石亲笔写下了《鄞女墓志铭》,鄞县任满离开时,他还写了一首《别鄞女》。

其次是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王安石别称拗相公,从这个称呼中就大致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王安石的新法起源可以追溯到鄞县时,王安石在鄞县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说是新法的雏形,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嘉祐三年王安石写下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也称万言书。直到熙宁年间,神宗召见王安石,这场改革才拉开序幕。

然后是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王安石的诗词令欧阳修十分推崇。欧阳修曾经想要把北宋文坛盟主的位置让给王安石,但王安石志不在此,便写了“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予以拒绝。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歌赋,王安石对儒释道三教的了解都颇深,此外在变法期间,他还改革科举,撰写了《三经新义》,晚年退居江宁时,撰写《字说》,在当时读书人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王安石此人,少时便立下志向,他后来写诗是回忆道“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即使是后来为了养活家庭不得不出仕时,他也没有忘记初心;即使是后来登庙堂之高,行改革新法,遭众叛亲离时,他亦没有忘记。

比起早年的王安石,晚年退休后的王荆公似乎更有亲和力。在江宁时,许多学子慕名千里迢迢登门拜访,更与许多好友重归于好。比较值得说一下的就是苏轼与王安石,早年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合,以至于苏轼自请离京,后来王安石卸任后,元丰年间乌台诗案,王安石听闻后上奏为苏轼辩驳,元丰七年,苏轼到江宁拜访王安石,脱离了政治漩涡,相差了十余岁的两个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在西太一宫看到王安石的诗,他写下了“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千年来对王安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荆公德业存天地,身后是非凭谁论”。若是王安石本人看到了后人对他的评价,我想他并不会十分在意。

很喜欢崔铭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王安石是勇者,激流勇进,激流勇退,世罕其匹。”因此越了解王安石就越崇敬,也越心疼

千古风流人物(合13集)苏轼 李白 王安石 李清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