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联考公务员申论写作题难点解析 藏繁于简与于简见繁的异同

(三)给定资料5中提到“只有处理好’简’与’繁’的关系,我们才不会在当前畏手畏脚,而对三年后的世界又计划得好高骛远,对十年后的未来却又鼠目寸光。”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版本三)
这个版本 2018年联考公务员申论写作题答案 处理好简繁关系才能实现发展 的给定资料中由爱因斯坦的一段话引发了复杂论证,谈到了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件事情,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说清楚,那就代表你没有完全地弄明白。最深奥的思想,往往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化繁为简固然是一种艺术,但藏繁于简、于简见繁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首七言绝句28个字,但你要是不去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所用典故等等,你可能就无法品咂其中况味。
这里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化繁为简,藏繁于简,于简见繁有什么关系?今天我来说这个难点。
魔鬼在细节中,希望你能通过难题难点,打开思路。课程地址见 柳夫子讲道理@微信公众号
化繁为简,藏繁于简,于简见繁都是繁
所以基本上,资料中化繁为简就是,都是指用自己的劳动把繁杂的事情予以简化,只是用词不同。这是一个创造过程,创造价值的过程。实际上,只要你工作,你就是在化繁为简或藏繁于简。
注意,资料里化繁为简的内涵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理解。小凡的事例是化繁为简,强调简化,减去,设计师也是化繁为简,但是他这里就是创造。资料侧重点不同。
再说一遍,繁即创造,是花费时间去做。
简也好,繁也罢,都是字面意思的引申,都是实现创造的具体手段或思路,只不过有的是直接创造|繁,有的是间接创造|简,二者辩证统一。千万不要困在简繁字面意思里出不来。
于简见繁也是繁,侧重指正确认识
资料谈到于简见繁是智慧,然后马上给你举例,用对诗歌的理解来解释什么是于简见繁。
你注意,资料明确地说要想深刻准确地理解诗歌,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了解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涵。
也就是说能够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有知识和经验,而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过程是繁杂的积累过程。
注意,“于简见繁”的“见繁”,有认识全面的意思,但更侧重指正确认识,准确理解,不是强调繁杂创造。
简单地说,即只有全面理解诗歌背景,才能从简单的诗歌中准确体会到复杂的情感。
从繁|知识储备到于简|具体认识对象到见繁|正确全面认识,体现了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才是智慧,所以于简见繁是繁。
只不过它的这个“繁”的创造积累过程在字面上被隐去省略了,
于简见繁,但又在事例中给你明确解释了,同时,解释的时候又用了反面论证,说“不去”就“无法理解”,出题人这心思用的,佩服。
后面的深渊和生活事例等等,都是在表述这个意思。
这里多说一句,申论真正难点在于给定资料的准确理解,类似这种复杂的反面论证方式,如果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无法有意识地探究核心观点,就算字你都认识,出题人也会几句话把你绕晕。
你记住所有的热点也没有用,甚至你开卷考试都没用|不信你自己在家做题试试,你不知道资料在说什么,不知道文章核心观点,考试顶多也就是在默写碰运气。
化繁为简,藏繁于简,于简见繁的角度不同
化繁为简和藏繁于简都是强调创造过程本身,强调做事,而于简见繁是强调正确认识事物。
是自己做工作|化繁为简,对外认识事物|于简见繁,二者无法替换。注意,你对你自己不是也无法于简见繁。
简单地说,“你”化繁为简|工作,“我”于简见繁|认识到了你工作的价值,“知音”关系。诗歌,深渊,生活事例这个三个例子都是讲对外在事物的正确认识。
那么,从这里你是否意识到,于简见繁|正确认识事物的内涵是一个关键的逻辑布局?下次讲,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