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原医学 名词解释

2023-02-15 16:08 作者:换个名字来着  | 我要投稿

名词解释

高原睡眠呼吸紊乱:是指进入高原后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呼吸调节功能以及昼夜生理节律等发生改变,从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睡眠呼吸紊乱。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AH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指每小时睡眠时间内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的次数。

低通气Hypopnea:呼吸气流降低至正常气流强度百分之50以下,并伴有百分之4氧饱和度(SaO2)的下降。

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是一种以肺血管收缩和血管重建并有右心室肥厚为病理特征的高原常见病,严重的会出现肺水肿和充血性右心室衰竭,又称为高原性心脏病。

慢性高原病CMS:长期居住在海拔2500m以上高原的居民,对低氧环境丧失习服而所致的独特临床综合征。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指机体长期暴露于低氧环境时,红细胞过度增生,导致血液粘滞度升高,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一种慢性高原病。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分子量大约为39KD.它主要作用于红系定向祖细胞膜上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进这些定向祖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加快红细胞成熟,防止细胞凋亡。

高原脑水肿:HACE 又称为高原昏迷,由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

脑细胞毒性水肿:严重缺氧引起脑细胞能量不足,导致离子泵下降,钠在细胞内潴留,大量的水分进入细胞内,出现细胞内水肿,即脑细胞肿胀。

血管性脑水肿:脑灌注量增加,毛细血管压升高引起的血脑屏障,机械性损伤而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增加细胞间隙,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入脑间质,发生脑间质性水肿。

高原病:指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为高山病。

急性高原病AMS: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在短期内发生的各种临床症候群。

高原肺水肿HAPE:是少数初到或重返高原的人,由于急剧暴露于高原低氧引起肺动脉压突然升高,肺血容量增加,肺循环内体液流漏出至肺间质或肺泡引起的一种高原特发病。

习服Acclimatization: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自身调节,并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有效地生存和做功的过程

高原习服:从平原或较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为适应高原环境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生一系列的代偿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高原适应Adaptation 是指人类或动物在高原生后数千年至数万年而自然选择所获得的适应,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深刻改造,亦称自然习服或遗传适应,具有遗传适应基础。

失习服:Malacclimatization:少数人进入高原经过一段时间后,不能到达有效的习服而导致各种急慢性高原病。

高原脱适应:高原世居者或已习服高原环境的移居者到平原后,逐渐消除对高原低氧环境所获得的适应性而重新适应平原环境的变化过程。

P50:Hb氧饱和度达到百分之50时的PO2,反应Hb对O2的亲和力。

氧的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释放出的氧气容积占动脉血氧气含量的百分数。

肺牵张反射:是肺扩张时抑制吸气活动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

肺容积PV:肺容纳气体的体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残气量

肺容量PC:两项或者两项以上肺容积之和,包括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总量,肺活量

每分通气量VE: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为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低氧通气反应HVR:呼吸运动随氧浓度下降而增高的现象,包括呼吸幅度和频率的增高。

低氧通气反应钝化:通气反应不再随氧浓度的下降而增高的现象。特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低氧的不敏感。

肺弥散能力 是指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交换的能力。

通气血流比值V/Q 低氧环境下,由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及肺动脉高压,使双肺尖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使肺内的V/Q比值分布趋向更均匀,从而提高肺弥散能力

最大摄氧量VO2max 指人体在进行由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无氧阈AT:是指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开始向无氧代谢过渡的临界点。

高原:海拔2500m以上,产生明显生物效应(机体反应)的地区


高原医学 名词解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