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林与地丨幼儿园的林地课程如何生发?

2023-09-04 09:20 作者:希园幼儿园设计  | 我要投稿




“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的诗”,“林地情境”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内容对象,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是草木山川和风雨雷电等自然要素,而是纳入自然中一切可以拓展幼儿知识与经验范畴的内容,并认为这些都可以且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对象。

而反观如今人们的生活,总是处在日异月殊的变化发展中。人们眼里只看见孤独的树,却忘记茂盛的林,越是脱离原始的大地,就越疏远自然世界——自然便在人们生活里缺失。

自然的缺失在现代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一缺失不仅表现为儿童对大自然的疏离,同时也表现为成人以成人化和功利化的思维约束儿童的发展。

因此,如何将“林地情境”的课程理念引入幼儿园户外环境中,成为我们的着眼点。


“林地情境”中的“林地”既指具体的课程情境,也是一个隐喻。

“林”暗指局部,“地”则意为整体,将儿童与教育环境的关系比喻成树木和土地的关系,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培养茁壮的树木。

林地情境并不是有关内容的繁杂堆砌,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线索,其实践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去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自然中引导幼儿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此促进幼儿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果将自然元素生硬地搬进幼儿园内,不仅会带来视觉上的一板一眼,教师在户外的教育教学也会显得公式化、流程化。

于是我们通过“沉浸”的手法来糅合幼儿园户外环境与自然要素,将户外墙面、种植、沙水、大型玩具等功能区域同花草树木结合,旨在强调幼儿与环境、教育与自然的融合。


▲大型建构玩具与滑梯、钻洞的有机结合,创造多重户外游戏玩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的影响对人是深刻而源远流长的,只有生长在自然中的孩子才能够理解生命,敬爱自然。

以自然的手法让孩子“沉浸”于各种活动,他们不需要以任何外在目的为活动依据,而是根据自身理解与需求去与自然万物互动嬉戏,实现经验、能力、想象等方面的自主发展。

“林地情境”课程强调内容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持续性,建立在鲜活灵动的自然和现实基础之上。

▲沙、树、水、土在户外有机融合,一方童趣的“世外桃源”

全面与适宜

幼儿的生命是灵动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不同的思维视角、经验水平和个性需求。这需要转变传统的片面幼儿园环境设计观念,全面理解自然环境中的多元化因素,并使之全然融入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


大型玩具通常与树林相互衬托,确保其本身的游戏属性贴合儿童天性。结合储藏、旋转爬网、攀爬、滑梯、吊环秋千等多重功能,可以自主选择玩法,回应了儿童想象力与体育能力发展的需求。

孩子们于其中,或动或立,举目四望,入眼如歌的自然

创意沙水玩具和多维度游戏空间,赋予沙水更多样的玩法和主题,环境中的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本身。


既要让儿童的精神环境充分贴近自然,又要将大自然与幼儿园户外环境交织,只有这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彰显“林地情境”的教育价值,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致和参与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户外环境时也必须考虑其教育性,才能发挥它的课程功能。而部分幼儿园虽然很重视户外环境的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追求了美观,为了布置而布置,缺乏对教育性的思量。


▲设置在户外的多样攀爬区,孩子的活泼天性在自然中释放

环境的目的应该与幼儿园课程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做到让幼儿参与其中、与之交互,这是幼儿与教育合作的前提。无论是大型玩具、沙水区、种植区,还是园区角落,都应以提供儿童丰富的参与体验与其教育属性为基础。

将自然的绿色与原木器材相结合,无论是行走、奔跑,亦或交谈、嬉戏,儿童都能够切身体会到自然的空间之美。风吹过树梢带来的沙沙声响,手拂过流水哗哗作响,自然滋养着稚嫩的心灵。

▲借助灌木林打造的户外迷宫,甜甜的糖果屋藏在其间

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却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而“林地情境”的教育视角却不止于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倾向,更致力于让他们的精神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得到滋养。

在一方园所,藏锦绣自然,于是童心荡漾,万物芬芳。

林与地丨幼儿园的林地课程如何生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