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鸱尾演变浅说

2019-09-02 17:29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鸱尾是我国建筑营造体系中的一种构件,西方建筑强调立面构图,因而对山花部分加以雕凿,我们的建筑则对屋顶轮廓有着异乎寻常的喜好,而“鸱尾”即安放于建筑屋顶两头的,最有装饰性的构件。

 由于“鸱尾”多为琉璃或陶制整体,所以给正脊、垂脊或戗脊的交接处提供了稳定的结合点,有效地防止了脊瓦的崩落及雨水下漏。《上疏》者曰:“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鸱尾还有着辟火防灾的“厌胜”作用。鸱尾也称鸱吻,一个名称的变化,体现出由“尾”向“吻”发生的变化。更是千百年来审美情趣变化的写照。

汉代:屋脊的不明物

刘敦桢教授认为鸱尾之制创建于西汉,《陈书》卷三十一《萧摩诃传》中有“旧制三公黄閤,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閤,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的记载,故认为鸱尾创于西汉,而目前我们可见最早的鸱尾实物也确实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南越王宫遗址出土木鸱尾,西汉

除考古发现之实物外,汉代的大量画像砖石所反映出的详实建筑形象也处处可见鸱尾。这些画像砖石充分展示出汉代建筑朴素大气的特点,屋面缓和,出檐深远。此时的正脊两端并没有如后世一样形象明确的装饰构件出现,而是一个个处于屋脊两端的不明“小揪揪”。

就是这些不明显的“小揪揪”,却是汉代鸱尾的有力证明

而在立体的汉代陶楼上,我们能够看到更加丰富详实的建筑细节,鸱尾的形象更加饱满。

国博藏东汉绿釉陶楼,可以看到脊端的鸱尾形象颇为夸张

既然此时的鸱尾还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建筑构件出现,那么这些位于脊端的“小揪揪”的做法又是怎样的呢?留存至今的珍贵汉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的材料:汉代的人们以瓦当重叠、勾搭、起翘作为最初的装饰。在雅安高颐阙和中岳汉三阙上都能够看到这一做法。

嵩山少室阙,东汉,脊端有明显由四个瓦当勾搭堆叠组成的形象。

东汉高颐阙,顶部有明显的 由五个瓦当勾搭堆叠组成的形象,至于顶部的这个曲线型构件,我认为并非是鸱尾,而是与 汉代的西王母信仰有关的戴胜形象。

对于保留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特征的日本古建筑,则也有很多采用瓦当勾搭堆叠隆起形成脊端饰物的实例,只是由于历代的修缮与改造,不是太明显而已,比如法隆寺钟楼。

 两汉之后,鸱尾在文献中多次出现,如《晋书·安帝纪》中有“义熙六年,雷震太庙鸱尾”的记载,建筑上的鸱尾实物也渐渐多了起来。

法隆寺钟楼,建于镰仓幕府,大约是我国南宋时期

魏晋南北朝: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魏晋北朝以来,墓葬明器、云冈、敦煌的早期石窟中多有此时期的鸱尾形象,脊端饰物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定式——鸟尾形象,魏晋时的鸟尾形象尚不甚明显,颇似张开的双耳。

西晋陶房
云冈石窟第九窟窟檐石雕鸱尾

北朝晚期开始出现了状若发散羽毛状的鸱尾,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载,鸱为性情猛烈的巨鸟。“佛教说其生之时,身光赫奕,诸天误认为火天而礼拜之。”说明这一时期的鸱尾可能受佛教影响,外形模拟鸱鸟,真正成为装饰构件。而羽毛状雕刻,可能脱胎于正脊本身瓦当勾搭堆叠的隆起。

邺城朱明门遗址出土东魏-北齐时期鸱尾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鸱尾形象,更加凸显鸟羽的特征,正脊由数层瓦堆叠而成
麦积山石窟43窟西魏鸱尾,可以看到正脊的堆叠一直延续到鸱尾,是“羽毛状雕刻脱胎于正脊本身瓦当勾搭堆叠的隆起”观点的有力证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鸱尾,以一种鸟羽的状态出现,成为了一种形象和结构都很明确的装饰性建筑构件,鸱尾的形态,已经基本定型。

隋唐:定型与变革

 隋唐以后,鸱尾向着标准化发展,羽毛状变成了翼状装饰,而鸱尾如喙一般优美的尾摆得到了进一步塑造。这种造型一直到唐代初期,都是鸱尾的主流样式。这一时期的中国的鸱尾形象随着建筑技术的扩展进入了朝鲜半岛与日本,成为东亚建筑中比较固定的建筑装饰。

盛唐后,人们的审美偏向华丽,建筑物造型变得丰富多彩。此时的鸱尾不仅仅只有鸟的形象,具有“吐水镇火”意义的龙的形象开始出现,龙又可以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龙吻和鸱尾逐步结合到了一起。

唐玄宗泰陵鸱尾,上为鸟身,下为龙吞脊,气势非凡

而在唐末五代甚至是宋初,由于部分地区孤悬海外,政治上与中央政府隔离。故虽然时代进步朝代更迭,但鸱尾在形象上依旧改变不大。这种存在“滞后性”的情况也是我国古建筑工程做法上的一个特点

莫高窟437窟,北宋,鸱尾依旧为鸟尾状
南汉国琉璃鸱尾,尚无龙纹出现。

辽金西夏:龙首鱼尾的四不像

唐晚期开始,鸱尾的形象趋于成熟,鸱尾与大脊相接的部位出现了龙头吞脊,突出了吻部,称作鸱吻,鸱吻的出现改变了原先仅简略的形态,让鸱吻更加活灵活现。但是西夏辽金时期,龙首鱼尾,是主要流行题材

独乐寺山门辽代鸱吻

独乐寺山门辽代鸱吻,龙首鱼尾,回勾的尾部极具动感,使屋顶造型多了几分生动。独乐寺山门鸱吻为我国古建筑之最古者,弥足珍贵

华严寺大雄殿金代鸱吻,高达四米,为中国最大鸱吻
西夏绿釉鸱吻

西夏皇陵出土鸱吻,体现出游牧民族特有的气度。龙首鱼身,通体施绿釉,与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风格吻合。

宋元:鱼化龙升的蜕变

宋元时期的鸱吻与辽金西夏时期相差不大,只是更加突出吻部吞脊的特征,弱化鸟尾或鱼尾的形象,存世品皆为琉璃构建。纹饰也开始变得华丽繁缛,富于装饰性。

宋瑞鹤图鸱吻形象,其尾部上的黄色物为抢铁,防止鸟类落下破坏屋瓦用的
南宋北山石刻,其鸱尾和瑞鹤图一致
元代永乐宫琉璃鸱吻,十分华丽
佛光寺东大殿元代鸱吻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仅存的殿堂型唐代建筑。屋顶的鸱尾在元代进行了更换。元代的琉璃匠人,保留了部分唐代鸱尾的特征。

明清:官式民间大不同


明清两朝,古建筑遗存数量巨大。从目前大量的建筑遗存分析,明清官式建筑的鸱吻与民间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明清官式建筑,造型严谨、色调统一,鸱吻琉璃多为一种颜色烧制(除了眼睛牙齿等局部),典型的有智化寺明代鸱吻,太和殿琉璃龙吻。

智化寺黑琉璃鸱吻

太和殿清代龙吻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线图

明清鸱吻有一个外形变化就是上面的抢铁(唐代形成的)逐渐演化成了一把宝剑(剑靶)。相传这把宝剑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上插宝剑的说法,其一是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放在屋顶,可以辟邪;其二是怕鸱吻擅离职,所以要把它死死困在屋顶上,好好工作。另外到了明清时期,鸱吻终于脱离了单纯的装饰,而有了一定的结构上的意义。明清的官式建筑,在正脊下和脊檩上会设立脊椿以固定脊瓦,而在鸱吻下也有吻椿用来固定鸱吻并且稳固正脊上的瓦件,另外明清古建筑里的“雷公柱”也通常会做到直通鸱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时的鸱吻颇有点“避雷器”的意思,当然不管用就是了。。。。。。

梁思成《工程做法则例图解》,蓝色的是脊椿,红色的是雷公柱带吻椿

明清民间建筑则相反,屋脊装饰包括鸱吻花团锦簇,造型极其丰富,在用色上可以说七彩并用。整体来看甚至与官式建筑的风格形成截然相反的状态。以山西地区的民间建筑为典型。

介休后土庙鸱吻
明代三彩琉璃鸱吻

总而言之,我国的鸱尾经历了由突出尾部到突出吻部,由简单到繁复,由纯装饰性宗教性到具有一定结构意义的演变,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国古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构件。




鸱尾演变浅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