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会儿
很多人都只是在分析硅谷银行倒闭所带来的影响。
结果当然不言而喻。
事上,更应该分析的是导致硅谷银行倒闭的因子是否会催生更大的市场波澜。
毕竟信心还在丢失,挤兑并没有硅谷银行的兜底而停止……
1.0
两个小插曲。
3月7号,硅谷银行连续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银行。
旋即在3月10号光速倒闭。
破产前数个小时,硅谷银行向美国员工发放了年终奖。
破产前11天,硅谷银行CEO出售了自己所持的360玩硅谷银行母公司的股票。
早上翻了一下某乎关于硅谷银行倒闭的帖子,一些捕风捉影,归因帝国主义“收割华人资本”的答帖被点赞高高地顶起。
谣言是不可能止于智者的。哪怕谣言本身是反智。
2.0
金融公司远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去年国内的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大跌,归根还是债券市场的踩踏式挤兑。
挤兑之后的大跌带来了信心不足,促使人们更加拼命挤兑,于是跌得更狠,一步步地陷进“死亡螺旋”。
这次2000多亿美元规模的硅谷银行,也死于挤兑。
硅谷银行的经营非常保守。
硅谷银行的客户主要来自硅谷的初创科技公司,储蓄端是,借贷端也是。
吸纳的储蓄资金,一部分用来借给硅谷的初创科技公司,一部分用来买国债。国债可以视为无风险资产,保守的不能再保守。
在这件事上,硅谷银行唯一可以说,有那么点激进的,就是错配。
它吸纳的钱的短期储蓄,买的国债则是中长期的。
然后,就遇到了2022年以来美联储“疯子”一样地加息。
加息带来了一个直接影响,硅谷的那些初创科技公司越来越难拿投资,买国债可以躺赚,我干嘛还拿钱去做风投刀口舔血?
前面讲过,这些公司也是硅谷银行的主要储户。他们在市场融不到资,就只能掏老本,从银行把存款取出来续命发工资。
取着取着,硅谷银行的流动资金就枯竭了,就必须卖资产了。
然后银行持有的都是中长期国债,现在卖就等于打折贱卖,于是就引发了市场恐慌……
点背的时候,做错一件小事,就能让你苦心孤诣垒起的大厦一朝“土崩瓦解”。
3.0
硅谷银行的破产的自身问题,是把短期存款拿去购买美国长期国债。
然后遇到了挤兑。
而背后更直接的原因是美联储激进加息,但根本原因要追溯到2020年美联储无限印钞。

2020年到2011年短短2年时间,美国狂印4万亿美元。
硅谷银行2020年底,手头一下子多了上千亿美元的现金,当时不知道望哪里投资。于是选了一个最保守的方案,买国债。
2020年,美国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无限接近0,而5年期国债是1%左右。
于是就买了一堆长期限国债。
2020年美联储无限印钞后,手上拥有一堆的现金的银行不仅仅只有硅谷银行。当时这些银行也不知道拿这些钱去干嘛,大都只能跟着美联储去买国债和企业债。
现在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这些银行不仅有浮亏,也面临着较为棘手的挤兑压力。
硅谷银行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挤兑的情绪蔓延,以及疯狂加息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金融系统越来越脆弱,如果没有有效去控制这种势头产生“米诺斯骨牌效应”。
所以说,硅谷银行倒闭不可怕。
它的底层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不会暴雷,只要注入一笔钱去兜住当前的挤兑压力就能一步步缓解过来,风险不会实质性地放大。
可怕的是“激情”加息导致的银行倒闭引发的连锁反应。
当然,话又说回来。美联储加息的目的终究是控制通货膨胀,让美国经济更健康。现在加到银行纷纷倒闭,进一步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加得不健康了。那么加息的意义是否要被解构了?
是否要“适可而止”了?
或者,给倒闭的银行注入新的贷款缓解流动性危机,难道不是一种变向的放水(降息)?
4.0
这是2015年以来沪深300的涨跌走势。

跌宕起伏。
统计了一下,共有5段涨跌。

2015年以来,总体趋势是越跌越久了。
刚开始一轮下行是8个月,然后是1年,再然后,也就是过去2年我们所经历的,一共跌了1年零6个月。
慢刀子割肉,血肉模糊。
另外,虽然大概率已经进入上行周期。但上一轮是否已经跌完,也不是100%的标准答案,如果美国这次加息真加到银行大规模倒闭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让子弹飞一会儿。
手上有子弹的朋友,也不要一下子给打光了。
手上已经没有子弹的,继续卧倒呗。毕竟大概率,我们已经进入上行通道。或者即便还要下行一些时间,下行的动能也已经强弩之末。
最后,看一下我们的全市场估值表:




最后温馨提示:
估值表仅是量化的“估值指标”,它是对于资产内在价值的一种探索。
想要真正评估一个资产的质量,除了估值指标,还要结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赛道的基本面。
切莫刻舟求剑。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