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存档用-03】通胀与货币没有必然关系
通常我们会认为,价格是货币表现,即放水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实际上则不一定。
否则日本专注放水20年,为何cpi只有0.9%,远不及2%的通胀目标。
通胀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商品供应的紧缺,一个是科技进步与普及。
商品的两种紧缺方式:
70年代美国滞涨,起源于石油紧缺,石油具有燃料与化工原料的双重属性,涨价导致购买力下滑,企业经营困难,于是美联储印钱保持购买量,加剧了通货膨胀。
2018年以来委内瑞拉的通胀,则是石油收入快速下降,导致没有能力进口生活必需品,于是印钱保持购买力,加剧物价飞涨。
一个是供应缩减导致的紧缺,一个是收入下降导致的紧缺,都为了保持短期购买量,加大印钞,加剧了通胀。
假设,紧缺不存在,即现有消费品已经满足生活需要,则新发货币无法进入消费市场。
比如说日本人均空调保有量达到了1.2台,即便他手上的钱宽裕,也不会再买一台空调。同理,当他认为食物已经足够丰富,家庭有了一辆车就够了,他也不会再买一辆车。
技术更新会带来会流进消费市场。
马车时代,由于马匹的管理成本高,很难做成大规模量产,而从马车时代到汽车的转变,民众新增了汽车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链。
同时,有一部分落后生产力(比如农民、木匠、马夫),因加入汽车产业,成为新贵族,他们以前只能吃大锅饭,现在可以吃高档餐厅,买奢侈品,买豪宅,去度假村。
以此让资金流入消费领域。
在最近二三十年,就是IT类的新贵。
无用的技术更新。
2002年,春兰空调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行业顶级,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6万小时,竞争对手仅2万小时,噪音比对手下降了9分贝,冷重比提高了35%。
但春兰空调倒了。
因为空调现有的技术水平,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再做技术提升,意义已经不大。
什么原因导致,日本与欧洲的放水并没有导致通胀。
1.没有商品紧缺,现有商品已经满足了生活需求。
2.没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新技术的市场化无法推行。
3.贫富差距小。日本与欧洲的贫富差距远远小于美国和中国。贫富差距小,则技术普及的空间小。2008-2010的放水中,家电下乡与汽车下乡,是极为重要的配套措施。
所以,同样的放水力度,中国在30年前的通胀水平远远大于现在,因为当时的家用商品,有着极大的缺口,既可以理解为商品紧缺,也可以理解为技术普及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