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易合教育|80%的家长没有注意到,这是青春期孩子的求救信号!

用过激举动伤害自己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个专属名词叫自残(非自杀性自伤)。
是指故意对自己实施有害的行为,通常其表现形式为通过刀具割伤皮肤、抠挠皮下组织、破坏伤口、用打火机灼烧自己、有意撞击硬物伤害自己等。据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有近20%的青少年有过自残行为,也就是说每5个青少年里,就有1个有过自残行为。很多孩子有自残行为的家长前来咨询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自残?他们其实很难把自残和处于花季的孩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选择【自残】伤害自己呢?今天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孩子为什么会选择伤害自己?
虽然很多人看见青少年自残都会表示不解,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情绪发泄的无奈之举。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残行为和情绪表达无能、情绪调节困难息息相关。所以,与其说青少年更容易用自残的行为伤害自己,不如说他们相比较别的群体,更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能明白他们自残背后的心理诉求,或许就可以看到他们那颗无助的心了。

1、自我攻击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当一个人的内心被极度压抑,使他不能对别人发泄,最后只有调转枪头,攻击自己。
比如:我们每天把“你一定要把所有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能让任何事情分心”挂在嘴上,孩子考出好成绩,我们就眉开眼笑,要是考不好,就苦口婆心地轮番讲大道理。只要孩子一反抗,我们就以“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来堵住他的嘴。
这时候,无论多“懂事”的孩子都不愿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愤怒,就可能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舒缓内心压力。这种自我攻击的本意是孩子在进行自我惩罚,他在惩罚那个糟糕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令父母满意”;同时,也在惩罚自己的懦弱,“为什么不敢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2、缓解痛苦自残无疑是疼痛的,但它在青春期,却像是一种变态的奖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消极情绪越多,从疼痛消退中获得的解脱感就越强烈。
例如,网上有一个13岁的小女孩,她的十个手指布满了细小的伤口,说起自残,她直言:每次觉得压力太大无法承受,就需要把血放出来,只要看到血流出来,压力好像也随之被释放了。
事实上,当你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因为这么做很舒服、甚至有的孩子说只有这样才感觉自己活着”。这是孩子通过自残,来感受身体的疼痛和流血,带来心理上对痛苦的缓解,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面对孩子自残,我们该怎么办?
事实上,陷入反复自残的孩子在潜意识里都存在着痛苦的想法,他们往往觉得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时,千万不要直接愤怒指责,而要学会化解他们的痛苦。

1.看见孩子,引导情绪宣泄有自残行为的孩子,内心比身体更加脆弱,容易受伤,要学会靠近孩子的心,运用同理心,站在他的立场替他发声:
“你一定是非常痛苦才这么做的吧,很抱歉爸爸妈妈这么久才知道你的痛苦。”“下次感到痛苦的时候,请不要再伤害自己,让爸爸妈妈陪你一起克服好吗?”
全然地接受孩子,把自己对他的爱用行动、语言、表情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的,可以无负担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2.了解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的孩子,感情细腻敏感且情感丰富,面对学习压力、长辈和同辈间的社交压力等因素时,由于前额叶皮质并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做出冲动的自残行为。
比如很多自残的孩子,平时看起来往往是最乖的,他们从不与人发生冲突,在同学中间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也是最让父母掉以轻心的一类孩子。
但他们却常会因为生活中的小事而伤害自己,比如暗恋某个男生,父母答应自己的事情没做到……因此,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孩子自残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3.调整心态,给予孩子鼓励曾经有过自残行为的孩子,在性格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点缺陷,比如敏感多疑、爱钻牛角尖、孤僻等。所以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对孩子的状态引起重视,内心要把孩子当成“病人”去疗愈,但在战术上要把他当成普通人。不要用太过同情的态度去关心他,更不要逢人就诉说自己的烦恼,把孩子的事情搞得人尽皆知。这样只会增强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让他更加自暴自弃,只有父母对她充满信心,孩子才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写在最后
其实每一个手臂上布满伤疤的孩子,真正的伤口是在内心深处。家庭氛围的影响以及父母的不理解,将孩子一步步推向内心矛盾的陷阱,在他们怎么都突破不了困境的时候,就选择了自残这样的极端方式来释放压力。因此,自残行为其实是孩子们向外界、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会识别这种信号,千万不要用我们的无知和冷漠,把孩子推向更绝望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