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二)。南风编译,(十一 ~ 二十)。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二)。南风编译,(十一 ~ 二十)。
一、诸生堂揖罢,班长问安致词,命坐乃坐。由长而少,起质所疑所得。其起居俯仰之间,及问答之际,须要诚由中出,不可徒为巧言令色,以滋伪心。(十一)。学生在学堂上课,向老师行揖礼,班长行口令,问候师长。先生请子弟坐下之后便坐下。问答的时候逐次进行,年长的先来,年幼的后来。在书院出入,课堂升降,与人对话交谈的时候,心里都要有诚敬。不说非理的言词,不作虚假的描述,或是着迷色相的反应,要确实防止虚伪狡诈的情形。
一、初学用功,茫然无着力处,只且于言动间存习。步趋要从容,言语要和缓,步步言言要与心相应,一一使由中出,存习之久,自然成片段。(十二)。刚开始作学习,还不知道哪里可以用力,那就在言语和行为当中来作练习。脚步要自然,讲话要和缓。每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要同样轴心,点点滴滴都要同样频率。这样行为带动气息,感受自然沉淀心底,用力的方向就会渐渐清晰。
一、诸生相处,一言一动皆本礼义,时言俗态一毫不留于聪明,以此夹持,自然长进。其有犯此戒者,诸生相与正之。(十三)。同学间相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要守礼节有正义。一些流行俗语,玩笑闹剧,或者扭曲的气息,并不能让人聪明。排开这些无意义的,自然可以用力前进。若是有所疏忽,那么学伴之间是要互相提醒的。
一、诸生随带小厮来山执薪水之役,须要恩顾之。饮食,寝卧衣服亦须照点,切戒暴怒,即以此做工夫。明道先生云:『当其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即此是学。孔子不怨天不尤人,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圣贤之学全在性情上理会。(十四)。学伴或者带有学童来到书院,协助打理生活,要情理得宜的对待。饮食,休息,服装等等,需要按照常理来,不可以任意斥责。在这里也是要做功夫的。先生说,当你发怒的时候,要马上警觉,放下情绪,去探求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就是这里要做功夫的。孔夫子不怨天,不尤人。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圣贤的学问,都在性格上面做理解,在情绪上面做体会的。
一、诸生居山日久,须要归省,以致孝养之诚,即此是学。事父母兄长之际,亦自验其诚切,与平时进退何如。若见父兄愉悦,便是己学进处,不然未见实力。(十五)。学生们在书院中住久了,总是要回家探望亲长的,这样才有健康人伦的达成,这也是知行的要点!侍奉父母兄长的时候,探求自己的心思,是否真诚。平常的行为态度等等,又是如何实践的。如果,父母兄长,都感到愉快,这样才是人伦体会到家了,要不然功夫是还很差的。
一、诸生以时归省,宗族乡党相遇以礼,必致其敬老慈幼之诚,使一家一乡,和气浃洽,乃见学问。(十六)。经过学习之后,定期回家探望,和宗族亲戚相遇的时候,必须礼仪周全,充满敬老爱幼的心情,使得家乡邻里和和气气,圆融活泼。人们因此而感染的,就是你学问的厚实!
一、学者须要求自得师,有如求命。人之病痛,必求医师,所以求命也,且今之百工技艺,尤务拜师,至于句读之师,举业之师亦然。及至治心以立性命,乃不肯求师,耻拜其师,乃曰:「我知之矣!我知之矣!」宁没身不悟。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在彼则不耻拜师,在此则自是,不求拜师,岂爱心不若爱身哉!弗思甚矣。诸生务求治心之师,勿耻下问下拜,乃为爱身。试思孔子「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之言何谓。(十七)。学伴必须要,求自得师,就好像是性命的光芒。身上若有病痛,会去找医师,就是要保命。现在有功夫,有技能的人,特别重视!就算是读古文,那也有人说断句和标点符号,或者是科举考试的补习,那也有解题技巧的老师。那么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明哲保身,建功立业等等,就没有正教正道,正经人师吗?常常有人嘴巴上说,我知道,我知道。光说知道,却也做不到,那毕竟是一种不知道!子曰,力行近乎仁。落实到行动去的才叫做知道!懒惰的身体,盲目的行为,就是不知道引起的。盲目是因为心灯熄灭,堕落是因为身火消亡。孔夫子点亮万古长夜,就是亘古明灯。心思不对准,却想要行动有效?那是一种颠倒,是一种不清不楚的错乱呀!儒门学生向学夫子,没有什么可耻。希望自身充满光辉,就必须诚意敬爱光明。这才是真正的爱惜身心!
请想想看,夫子曾经说过,万民担忧暴政,比水火之灾还要惊慌呀!这句话的完整意思。补充@论语,卫灵公。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一、诸生离父母、兄弟、妻子,来山从学,须实用十分工夫,乃能赎其离违之罪。若又悠悠过日,是又罪之甚者也。(十八)。学生离开了父母,兄弟,爱人,来到书院学习,真的要尽心尽力,这样才能抵销疏远亲人的罪责。要不然又是,悠悠转转,糊里糊涂,度过学生的日子,那真是罪上加罪呀!
一、诸生中有传而不习者,有显愆者,有耻事其师,听其辞归,以为诸生之励。(十九)。学伴中有教了不想学,或有明显过错的,或不能尊敬师长的,意不在此的?那不需要继续,就让他离开。让学生们能够有所警惕,增进向学的勉励!
一、远方及近处,有德行道艺先觉之人,可为师法者,必恭请升座讲书,以求进益,闻所未闻。孔子之圣亦何常师?(二十)。不论远近,有德行,道理,技艺等等,先一步明白或到达的人,那就有学习的价值,必定恭请大德,莅坛讲学,滋养不足,聆听那些不曾听闻的。
大科書堂訓(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