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快捡起来三秒原则还可以吃!

(“啪”的一声,筷子上的香肠掉了下来)
“快快快!三秒原则还可以吃!

▲ 三秒原则(图源:动漫《日常》)
那么,食物掉到地上还可以吃吗?是不是真的有所谓的“X秒原则”这样的规律呢?细菌之类的微生物难道会“瞬移”到食物上吗?

▲ 掉到地上的你还会吃吗?(图源:Vsauce)
其实这个原则的起源,主要是来自于食物的珍贵:在那个时候要是食物掉了就不吃了,那么这多浪费啊?
而这个原则也还有多个版本,比如最主流的“五秒原则”,又或者是有人说的“十秒原则”。但是在现如今注意健康卫生的时代,是否还应有这样的原则呢?

▲ 想了想可能是满地的细菌,有点不敢吃了(图源:The New York Time)
其实在2003年,就有一位美国芝加哥的高中生Jillian Clarke就进行过这个有趣的问题的调查:
Clarke首先是尝试检测了自己所在大楼的微生物,发现其实地板的微生物非常少;
然后又检测了大家比较常见的会捡起来继续吃的——软糖和饼干,发现这一类物质相比于肉类蔬菜来说,微生物群落更少一些;
最后她还试着将灭菌的瓷砖,染上大肠杆菌,将食物放上去的时候,不到五秒就已经有大肠杆菌的感染了。

▲ 掉地上的饼干能吃吗?(图源:unsplash)
这项蛮有意思的高中科学研究,在那年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虽然搞笑,但是是认真的科研探究)。但是这个简单的探究显然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想要问的问题。
在2007年,有研究者进行了更具体的实验探究:他们利用常见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培养在灭菌好的木板、地毯和瓷砖上。之后用香肠在上面分别接触了5、30、60秒,之后将微生物培养计数。之后也用面包做了一样的实验。

▲ 实验用到的地毯、瓷砖、木板三种材料(图源:Dawson P et al.)
那么结果呢?这里涉及到了很多个变量:
首先是食物接触的时间,这一点上,5秒还是30秒,或者是60秒都没有什么差别,都会染到一定量的细菌;
其次是材质,地毯和瓷砖、木板相比,有的菌少很多,如果说木板和瓷砖上沾到了100个细菌,那么地毯可能只沾到了1个;
还有一个是细菌在几个材质上存在的时间,在4个小时达到了一个最高,在之后细菌就越来越少了,这应该是因为这几种环境,不适合细菌生长导致了细菌逐渐减少。

▲ 是的这是个只会放吃的,然后问你沾了细菌还吃吗的配图君(图源:unsplash)
从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
首先几秒以上的时间似乎对微生物到食物上面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那么微生物是怎么“爬”到食物上的呢?
不同材质的地面即使有微生物,显然也不是都那么容易粘上去的,那么材质有影响吗?
家里的地板和实验这里培养的沙门氏菌显然不一样,那么家里都可能有些什么微生物呢?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再继续探究一下吧!

▲ 这个草莓,吃还是不吃?我觉得可以洗洗(图源:Wikipedia)
微生物是爬上我们掉在地上的食物的吗?这么想显然不太可能:微生物体积小的肉眼都看不到,他们的移动的速度再怎么快,看到的可能就不到1mm的距离,所以我们不能用“爬”。
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接触。
在接触到食物的瞬间,由于细菌表明分子作用以及可能有的一些吸附作用,它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就“粘”在了食物上面。
这其中的原理,就好比你拿一张纸,去吸桌上的一滴水,你会发现水会自己网上“爬”,这就是分子自身的一种运动,你可能并无法避免。(下图)
那么,食物不管怎么掉,都会有细菌粘上去。

▲ (图源:Vsauce)
而且,微生物其实无处不在,比如1g土壤中就含有4000万的细菌,又或者说,你现在划一下手机看看这篇推文,可能就有上万的细菌沾到了你的手上,即使在你肚子里,也有各种各样的细菌存在着为你工作。
但是一方面细菌种类各不相同,有害菌其实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你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努力的保护你的安全,与细菌们战斗!(回忆一下工作细胞吧:【工作细胞】免疫细胞的前世今生)

▲ 中性粒细胞追逐细菌(图源:David Rogers)
那么家里的地板,地毯上的微生物会有差别吗?
微生物喜欢潮湿、温暖的生长环境,并且在营养(各类物质都可能成为它们的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大量的繁殖。
那么家里都可能有些什么微生物呢?
有一项研究采集了志愿者家里地板和床垫的灰尘和他们的皮肤的微生物,通过测序找到其中包含的物种信息。
他们发现家里的细菌种类丰富,比人体自身携带的还要多,十分接近土壤含有的种类。其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根据细菌细胞壁分类的一大类细菌)为主,也包括了不少导致流行病的细菌,比如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等等。

▲ 即使是一尘不洗的家里,也可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图源:unsplash)
而除了细菌的种类,不同材质和我们刚刚提到的接触之后的粘附性也有关系,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之前那个实验沾了地毯的香肠有的细菌比较少的原因吧。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说“三秒原则”对还是错吗?
显然我们下不了。
不管你实验几次,沾到细菌是几乎必然的,至于沾到了什么细菌,多少细菌,这些细菌是否有害,你的免疫系统能不能抵抗,这些都可能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保险起见,我觉得还是不要在用这个原则了。

▲ (图源网络)
哎呀!我的饼干掉了!
捡起来吹一吹,还能吃,真香!
参考资料:
Picklesimer, Phyllis (2003-09-02). "If You Drop It, Should You Eat It? Scientists Weigh In on the 5-Second Rule". ACES New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Consumer,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Retrieved 2013-05-04.
Dawson P, Han I, Cox M, et al. Residence time and food contact time effects on transfer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from tile, wood and carpet: testing the five‐second rule[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7, 102(4): 945-953.
Vsauce (30 November 2012). "Is The 5-Second Rule True?" – via YouTube.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Five_second_rule.html.
Täubel M, Rintala H, Pitkäranta M, et al. The occupant as a source of house dust bacteria[J].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9, 124(4): 834-840. e47.
往期精彩内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怎么唱不出来了?
头皮屑,你这磨人的小妖精!
为什么大家都睡着了,就我又失眠了5555……
就算世界毁灭,Ta也可以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