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内爆有多恐怖?泰坦号不为人知的秘密

2023-09-09 18:02 作者:硕硕闪闪  | 我要投稿

泰坦号在水下3800米的深度,发生了内爆,整艘艇身解体无一幸存。

在这之前卡梅隆曾经去过三十几次都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反而泰坦号仅一次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事故。

面对泰坦号的事故,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导演卡梅隆,当年为了拍“泰坦尼克号”,不止一次驾驶潜水器参观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卡梅隆曾经在面对媒体曾数次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熟悉泰坦尼克号了,包括幸存下来的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他都没有我更熟悉泰坦尼克号的现状。

首先是泰坦尼克号首次远航就发生了沉没事件,船长也是第一次驾驶泰坦尼克,而卡梅隆却跟泰坦尼克号近距离接触了几十次。

问题就来了,同样的海底区域、同样的深度、同样的观测目的,怎么泰坦号第一次来到该区域就发生了内爆?其原因摆在我们眼前显得并不复杂,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卡梅隆独自驾驶的深海潜水器和泰坦号就有着天壤之别。

可以这样形容两者的区别,卡梅隆驾驶的潜水器相当于坦克,而泰坦号只能相当于普通小汽车的水平。这便是即使泰坦号不发生内爆,在很大概率上也是有去无回。

泰坦号的事故中还有五个极其严重的风险因素存在。

在讲这五点之前,我们先来详细地了解一下泰坦号潜水器整体结构,该潜水器全长6.7米,最宽处2.8米,中部最高2.5米,仅从外部尺寸不难看出,该潜水器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小得多,除去外壳内的空间结构,内部几乎跟一辆SUV小轿车的空间大小相当,几位富豪在内部只能盘腿坐着。

说到这,更有趣的是,泰坦号的内部结构简单到无法想象,几位富豪甚至连一个座椅都没有,只能盘坐拥挤在一块极其拥挤的地板上。如果在观光期间想上厕所,只能爬行至潜艇头部位置的一个带屏障小马桶解决。

除此之外,整个潜水器内部是没有任何处理应急问题的设备,只有两个用于观测和监控的显示器,而控制潜水器运行的竟然是一个魔改过的游戏手柄,这与我们平时所见的专业潜水器相差甚远。

泰坦号的动力来源于四个电动螺旋桨,两个在水平位置,另外两个在垂直位置,很像无人潜水器的构造。驾驶员就像在打游戏一样,在舱内通过控制游戏手柄来操控四个推进器。

潜水器内有个竖立着的摇杆,向上拨动则前进,向后则倒退,左右转弯也是用这个摇杆控制,如果需要下潜或者上升则是拨动左边的摇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驾驶潜水器竟然比打电动游戏还要简单得多。

该潜水器后方的尾椎部分是艇身的无人区,该区域设有生态导航系统和制氧设备,它可以吸收一定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氧气,这也是该潜水器只能提供不到一百小时氧气的主要原因。

艇身船头位置装有一个水下摄像头,连接到内部显示器,摄像头下方便是该船巨大的钢制半球形舱门,五位富豪便是从这个舱门进入潜水器内部的,而且整个舱门是从外部用螺丝锁死的方式关闭舱门,想要出舱门还得卸下所有的舱门螺丝才能出来。

正因如此整个潜水器结构就显得非常简单,也因此存在多种风险因素,这也注定了此次事故的必然性。

第一个风险因素便是在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残骸中穿梭时,潜水器极容易陷入沉船废墟中,无法脱离,而泰坦号本身也不具备任何自救能力。

第二点便是它的电池系统,因为它需要四个电动螺旋桨来保持平衡,一旦电池系统出现不可逆的问题,将瞬间失去动力,从而沉入海底。

第三点便是潜水器上唯一的海底可视玻璃窗口,在深海极端压力下极有可能爆裂,如果控制在安全下潜深度,还能确保万无一失,但此次泰坦号的下潜深度已经远超深潜安全范围。

第四则是潜水器的导航系统,其使用声呐系统与母舰通信,母舰为其提供精准导航,而该系统如果在半途损坏,那么极有可能使其在深海撞毁。

第五点也是最奇葩的一点是,这个潜水器竟然无法从内部打开,即使它在没有下水时,为保能顺利回到水面上,五位富豪也是无法顺利脱身,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将舱盖螺丝全部卸下才能将其打开,种种风险因素的叠加,再加上超限制使用,注定这场悲剧将不可避免。所以,即使不是因为内爆,这艘潜水器也可能毁于其他原因。

还有一点泰坦号内部可能面临缺氧和被泰坦尼克号残骸卡住的可能。

明确地说泰坦号是一个碳纤维潜水器,几乎整个艇身由碳纤维和钛合金组成,由海洋之门公司研发,其主要目的就是提供给一些具备高消费能力的富豪下潜至150~600米左右的海底深处游玩的。

至于下潜至四千米深处观看一个世纪以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残骸,仅单人参加的门票要超过上百万人民币,而且还要符合条件后在排队等候几个月。这次泰坦号出行的最大载人数可达六人,携带可供96小时的氧气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2021年开始,海洋之门公司就已经先后出行已超过10亿次,甚至有20名科研人员都下去研究过,据说该公司生产的潜水艇性能优越,甚至可以近距离观察泰坦尼克号近到三厘米的程度,你没听错就是三厘米,而一开始也有人说正是这一点,会不会是泰坦号有被卡泰坦尼克号残害上面导致艇身破损才酿成这次灾难?

还有一点是否由于它下潜的深度太深,才导致泰坦号根本不能使用电磁波与母舰通讯设备进行实时沟通,而是通过另一种声纳系统和母舰保持联系的,并用新联卫星形式导航,不过这些导航系统的操作却显得有些牵强。

事故发生时下去救援成功几率有多大?

其实说上万种理由,究根结底还是实力不允许,按照目前深海打捞设备根本搭救不了,重点是也下潜不到四千米的海底中。

其实放眼整个世界上的科技,能够达到千米深度的军用潜水器也寥寥无几,更别说这没有GPS定位的泰坦号了,最后也终于证实该泰坦号是内爆了,也就是说潜艇内部出现了问题,最后在巨大水压的作用下,直接就把潜水器挤压扁,撕裂成了碎片。

让人没想到的是,坦尼克号沉没上一个世纪后,现如今居然有人为了看它的残骸而丢掉了生命。可见,就算泰坦号潜水器配备了96小时氧气供应,24小时的自动上浮水面功能,在强大大自然的摧毁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想必没有泰坦号这次的失事,可能大部分人还不清楚内爆是什么。

发现内爆的人真是个天才,它与爆炸相反,爆炸是作用力向外,而内爆是指物体突然发生剧烈地向内塌陷。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压力极大的深海中,例如在泰坦尼克号残骸处,这里相当于大气压力的近400倍。军用潜艇之所以不会被压扁,其主要结构就是其采用了高强度钢或钛合金,但即使如此,大部分军用潜艇最多也只能下潜到500~1500米深海之中。

虽然泰坦号的两侧半球体也由钛合金制成,不过内部艇体确是碳纤维构成。尽管碳纤维在正常情况下比钢还要硬,但在深海中的特性还不是很清楚,它很有可能会在巨大压力下被直接撕裂。

其实在几位富豪将要前往泰坦尼克号残骸区域之前,曾有专家就警告泰坦号不要采用碳纤维结构,但创始人驳回了这些警告,认为专家阻碍了科技创新。后来就连参与泰坦号制造的工作人员都对这艘潜水器的构造表示过担忧,可却遭到了公司的无情解雇。

6月18日,创始人和四名富豪从加拿大纽芬兰来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点,准备乘坐泰坦号一览海底风光,由于水下一千米以后是看不到任何光线,泰坦号只能依靠探照灯去找到泰坦尼克号。

但还不到两小时,泰坦号和几名富豪便永远地留在了泰坦尼克号周围。十天后,泰坦号的残骸被打捞上岸,其中由钛合金制成的半球几乎是完好无损的,碳纤维却碎得非常的凌乱。

内爆绝对是最惨的死法。

内爆和爆炸完全不一样,爆炸是指能量向外扩散,但内爆是由外向内发生的突然爆裂。每下潜十米,水压就会增加一倍,3800米水深的泰坦尼克号水压便是地面的380倍。

这对泰坦号的材料有很高的要求,通常都会用特殊钢和钛合金作为主要材料,而泰坦号的主船体使用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虽然碳纤维比钢还硬,比铁还强,但并不是很抗压,尤其是面对深海的恐怖压力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曾下潜至几千米深的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就警告过碳纤维是泰坦号的致命弱点,但泰坦号制造商并没有理会这些警告。几位富豪在与其签下了生死状后,便决定来一场深海之旅。

几位富豪全部就位后,舱门被螺丝锁死,便踏上了前往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旅程。随后泰坦号正常下水,一切似乎都如设想般进行着,通过遥控游戏手柄就能控制潜水器的上下。左右两边的屏幕,看着外面的情况,就好像是在玩游戏一样。

当他们离泰坦尼克号越来越近的时候,舱内警报响起,很快就发生了灾难性的内爆。而内爆通常是一瞬间的事情,人的神经还没反应过来,就全部灰飞烟灭了。

如果我告诉你,泰坦尼克号上有五名乘客在爆炸中瞬间死亡,并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死亡,你敢相信吗?我们的大脑需要100毫秒来感知疼痛,而我们的眼睛需要13毫秒来感知视觉。所以当潜艇内爆时,高压使得整个过程发生时不到一毫秒,这意味着受害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瞬间就没了。

内爆有多恐怖?泰坦号不为人知的秘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