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情:女人创造给女人的天真神话

2023-03-10 17:15 作者:是雪羽啊  | 我要投稿


(这是我视频的文字稿,发出来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如果要转载请记得注明出处)


今天是情人节,不知道现在还相信“爱情”的女性在豆瓣有多少。

借此良机,我想和姐妹们一起讨论一个话题,叫“女性爱情”。

女性爱情,这是我自己想的一个词,其实就是想指代以言情小说、言情电视剧、电影为代表的一系列爱情叙事。

这些叙事,基本上都是来自女性创作者,阅读和消费的群体也基本以女性为主。

它们的核心,其实就是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提到的另一个概念:

“浪漫爱意识形态”。


之所以想要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前段时间看了有姐妹推荐的一本小说,推荐理由是这本小说吧男女之间那种“crush”描写得丝丝入扣。

打开后,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在地铁上女主因为错连了男主的蓝牙,听到了对方的歌,于是对这个人产生了好奇,再加上一连串小细节推断出这个手机原主人对自己也有兴趣,于是产生了crush的故事。


我翻了两页后,开始非常烦躁。

慢慢的这种烦躁,变成了一种担忧,甚至是一种厌恶。

也许十三岁的我看这样的桥段会觉得着迷,觉得很苏,会暗自期待有一天我自己也能遇到这样妙不可言的缘分。但现在三十的我看到这样的桥段,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这多么的不现实、多么地自嗨、多么地YY。

巧合的是,这事儿没几天后,我就看到豆瓣有人讨论,写这本书的作者离婚了。

她作为一个甜文苏文作者,过去也经常会分享一些她自己的爱情感受。

我不禁在想,她是否也曾经一头热地沉浸在自己的爱情里,并用无限的想象加工各种相处的细节,把它们转换成新的小说素材呢?

那些喜欢她小说的人,是否都在某一次看完书之后,对爱情对男人又多了一层期待和美好的想象呢?


我顿时有种失落。

因为我知道女性爱情是一种脱离于现实的女性想象,但却又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难以摆脱。

回想我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体验、感受和观察到的种种恋爱,大部分都是想要在现实生活里找到和“浪漫爱意识形态”对照的现象。

这种沉溺的一厢情愿是我在成年后和男性友人讨论起青春期的恋爱时才发现的。

比如少女幻想中的缱绻、温柔、自我魅力在男性身上的映照让对方“不得不爱”,都是从各种言情小说之类的文本中得来的。

但在男性视角,不说完全不一致,但光想想他们青春期看的东西我们的差别,就能预料他们在这一头看向女性的眼光时和少女们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今天我想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回溯一下,这样的女性爱情,在我的生命中是如何出现,又如何影响了我,最终如何幻灭的。


1、建构:从青春期开始,被幻想的女性爱情


还记得我十二三岁时,刚刚去上寄宿学校。那时候班里有同学买了言情小说,大家都会传阅着一起看。

书的封面常常是一些手绘的女孩形象,要么是日韩漫的青春无敌美少女的样子,要么是古风的繁丽的女性。

我猜大部分女孩都和当时的我一样,在看的时候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女主角的位置:想象自己和她一样美、一样美好,想象自己和她一样被各种各样的男性一次一次地(不得不地)爱上。然后在各种爱情的曲折离奇、发现男主角各种爱自己的细节、一次次确认自己的魅力后,通过爱情的圆满里获得人生的圆满。


我仔细回溯在看到这些言情文之前的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还是非常单薄和直接的。是到了开始看言情小说的年龄,我才发现:哦,原来爱情可以这么曲折,原来“喜欢上”的这个过程可以有那么多的表现。


我们开始为男主角发现自己对女主角有不一般的感受而激动,为他一次次显露自己的占有欲、嫉妒心而感到“苏”,为女主被完美男二喜欢上却不能给他回应而遗憾。


慢慢的,女性爱情,在我们的青春期被建构起来了。

它同样在青春期开始建立起来的男孩爱情,有着截然不同的重点。

显而易见的事,在女孩们看言情小说时,班上的男生也在看男频爽文。

一般来说,男频小说很少把爱情当主题的,追求爱也不是故事主线,而是升级打怪过程中的辅线。

另一方面,相比于女性言情的眼圈,不管是武侠还是玄幻故事里,这些男频小说的的爱情对象好像都是那么粗浅易懂。比如,出身名门世家的冰雪美人大家小姐,被男主征服);来自邪教但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为男主牺牲;出生普通家庭但温柔可人一路相随的青梅竹马,永远陪伴男主).....好像男主只要雄竞得越成功,他就会自然拥有越“好”的恋爱对象。

另外还有一些男频文,就像是集邮一样,用性或者相关的方式,收服一个又一个女人。

还记得我初中时发现,有些男生追求女生,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男生之间会比赛打赌,看谁能先追到班花。


其实一言以蔽之,青春期的男孩已经开始通过将少女们物化为竞争筹码、成功标的物、Trophy wife一类的角色,展开雄性竞争了。

女孩们好像有个排序和阶梯,我在雄性竞争中的地位,就决定了我能配得上什么样的女人。我能征服什么样的女孩,反过来也可以印证我在男性中的地位。

恋爱不是目的,女生也不是,这些都只是工具,用以确认自己在男性中的位置,或者满足某一种自我成就感。

这就是Trophy Wife的由来。


有次我和小吴讨论起这个问题,他其实也很认同。

他常常很鄙夷我看的一些青春言情剧,觉得这些剧把男人想得太复杂了。

在他的回忆里,青春期男生喜欢一个人,99%就是因为她好看。

要一一对应的话,女生眼里的一见钟情,就是男生的“一看到你就觉得你好看”

情有独钟,就是“除了你其他人都不好看”

日久生情,就是“你看久了还挺好看”

欢喜冤家,就是“虽然你性格和我不合,但我还是喜欢你好看”

以此类推....


哎,就是这样简单,直白到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2、影响,女性爱情中压抑的功用性


到了成年后,爱情会变得更复杂。

男性视角里,爱情变得更加功利了,女人可以确实分很多种,但核心都是“好看”“爱我”“有用”。

在心理学中,这种“功用性”在成年男性身上会继续被放大,慢慢稳定成成年男性对女性的需求渴望(在一些理论中,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繁殖需求女性(包括母亲和妻子)”和“欢愉需求女性(包括情人和妓女)”。


而女性爱情的演变方向,是变得更丝丝入扣、更多层次的。是双方从外表走到内在,对对方产生深刻的认识和共鸣的。同时,爱情还承担了很多女性自我定义、自我价值等等的重任。但总归来说,是柏拉图式的,是欲语还休的。

唯独在功用性层面,女性爱情好像不愿意触碰,即便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

而女性爱情中对爱情的功用性需求,一直是被压抑着的。

女性当然也有对名对利的需求,但帅气的真爱总是“恰好”是个霸总,恰好是个IT新锐,恰好是高干,恰好是个不费力也能过上殷实生活的人。

同时,女性创造者也也很避讳让女人去抢占男性的资源。

就算是常规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女性也是被动受宠的,很少有某个言情小说中女主是将霸道总裁的财富据为己有、走上人生巅峰的。

这样的女性爱情信念,投射到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形成一种女性内部审查。

比如说,,在女性群体内,如果一个女人完全是为了钱或者一些功用性的考虑,嫁给一个男人,也多多少少会遭到信仰爱情的女性同胞的指责和鄙夷。



女性爱情中的女主们,不会对爱情三心二意,不会主动地享受性爱,不会通过男性抢占社会资源,不会在爱情里背信弃义

她们善良、美丽、聪明、独立、深刻、酷炫....最终还都相信爱情,保有一种人性底层的春节。

女性创造者们,创造了一个个完美适配于现实中男性需求的女性,同时还满足了女性爱情的幻想。

可以说,她们不是不知道男权现实的残酷,不然就不会创作出类似于“双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别扭女主。

她们也知道女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只能用很陡峭很逼仄的手法,去描写女主的抗争。

什么出生青楼却不自甘堕落,因为聪明伶俐而免于被人觊觎...


一些套着大女主外衣的女性爱情,无非是一种幻想大杂烩

如果女孩继续投入在浪漫爱的意识形态中,无异于拿着一张原本就是虚构的蓝图,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按图索骥。最终结果是,即便想要为爱情奉献一生,到头来遍体鳞伤,却也求告无门。

可悲的是,就算被现实狠狠打脸了,很多女人还是不会摆脱浪漫爱意识形态。

我不止一次见过现实生活中婚姻苦闷不幸的50岁+女人,每天会追言情剧和宠文小说。

她们在现实中已经丧失了斗志,在此时,“女性爱情”已经变成了一种安慰剂,一种永不可实现的理想:她们依然要相信这一切存在,只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遇上。


3、幻灭与解药:继续攀登,从失权的境况中走出来


我不确定有多少姐妹是意识到自己曾经被浪漫爱意识形态统领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经历了幻灭这个阶段。


我有时候会和我姐妹们开玩笑。

说世界上最大的英雄主义,是看清了男人的真相后,还依然是个直女。


是的,“看清”并不难。

说再也不相信爱情,男人都是狗东西很简单。

只要我们多看新闻,多关注现实中姐妹们的遭遇,多听听真实的声音,带着思考去和男性接触,去和生活里的各种言论对撞,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从前的天真和无知。

难的,是有勇气去接受这些事情,并且不被打倒,保持勇气和希望继续往前走。


毫无疑问,女性爱情是一种来自于女性幻想,通过少女对现实中蛛丝马迹的捕捉,最终变得单方面可知可感的爱情。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爱情文本的传播,帮助这样的概念植入了我们这一代女性心中:

“男人的爱成为了女人魅力的注脚,而魅力成为了女人的生命。”(原句依然引用自“这个月”老师)


但“女性爱情”也只是浪漫爱意识形态形成的一个因素,在我看来并不是根本原因。

浪漫爱意识形态在女性群体的广泛传播,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我这里想讨论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一个是引导着女性走向浪漫爱,另一个则是逼迫着女性不得不抓紧浪漫爱。


先说第一,社会文化对两性的人生,有着截然不同不同期待。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是被当做天然的“照料者”培养长大的,如果不强调爱的重要性,很难说服女性群体永远当一个Help Giver。

之前心理学博主严艺家有一段传播非常广的视频,说了女性成长道路上的一些常见心理陷阱,其中最被大家热议的就是,过度强调爱。

是的,相较于男性,女性的成长历程确实更加强调爱和被爱。尤其是两性中的浪漫爱,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里,几乎都定义了女人的一生。

而男性很多时候好像关掉了某个爱的开关,或者调高了爱的水库的阀门,对爱这件事的追求是顺带的,人生主题内容是追求成功。


说到这里,讲个笑话,春节期间我朋友一家人一起看春晚

看到领舞朱洁静的表演后,大家都被震撼了,朋友表姐也学过舞蹈,就感慨的说,这个朱洁静比自己年纪还大(言外之意是,舞蹈家的职业生命上限还挺高的)

但表姐妈妈听到后第一反应是:她(朱洁静)结婚了没?

我朋友听到后非常无语,觉得怎么面对这么优秀的一个女性第一反应还是问她结婚没有,结不结婚这事儿对她来说重要吗?


我听说这个对话后,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这就是我们上一代女性秉持的以两性关系为坐标衡量女人一生的价值观。

一个人女人好像在“爱”这个话题范畴之外,显得很游离,你都不知道怎么评价她。

只有把她拉回这个坐标里,才有各种标签和工具去定义她,进而决定采取何种态度去面对她:是羡慕还是鄙夷,是嫉妒还是同情,绝大多数都取决于她的婚恋状况。


过度强调爱的成长环境,把爱固化成了婚恋家庭,在精神上也配合现实,束缚住了这些阿姨的一生。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下次单独聊。


这里我想重点讨论的事第二个原因,也就是逼迫女性们不得不抓紧浪漫爱的核心原因,是女性集体的失权。


在《始于极限》中上野千鹤子提到,战后婴儿潮出生的那一代日本女性,也许是被浪漫爱意识形态洗脑最严重的一代人,而洗脑装置就是少女漫画与电视剧。年轻时狂热追捧《凡尔赛玫瑰》,上了年纪后又为《冬日恋歌》心潮澎湃的正是团块世代的女性,她们大概也渴望真命天子,相信红线传说的一代人。


往前追溯一个时代,浪漫爱是被当做一种自由意志而受到女性追捧的。

1911年的日本有个杂志,叫青鞜,是当时最先锋的妇女文学和传播妇女解放思想的代表刊物。

对于读《青鞜》的女人而言,,“自由恋爱”仿佛是拥有神奇魔力的咒语,因为女人在别处都无法与男人享受同等待遇,唯独在自由恋爱的游戏世界里,她们能与男人平起平坐,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扭转局势,牵着男人鼻子走,统治或者操控男人。所以她们会将浪漫爱看作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去追捧它。

我想对于成立于1911年的青鞜社而言,对浪漫爱的追求或许是一种突破,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女性权益的争取。

但在一百多年后,浪漫爱的意识形态还继续统领着东亚女性,我觉得这是女人在除了恋爱以为的其他领域全面失权的一种表现。


说得再直白一点,正是因为生命的多样性可能性选择性太少,女性才会在恋爱这样一个逼仄的空间里不断盘旋,不断品味,不断咀嚼那一点点被一代又一代女人咀嚼了无数次的“恋爱的滋味”。

如果女性的生命图景可以拓宽,女性爱情也会变得边缘化。就算是流行文化,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双女主的成长和探索道路上,爱情真的变成一条辅线,女性生命渐渐被还原到现实中真实的、可以有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


回到文章开头,我和朋友聊天时她说的话

对爱抱有过高的期待和幻想,并且愿意为之投身,并不是女孩们的错。

这甚至是一种超越人性的、神性的闪耀。

只是我们的现实配不上这样的幻想,人性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期待。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再自我洗脑。

爱依然很重要,但并不局限于爱情。

爱可以是生命的意义,但并不是生命的全部。

希望我们都能确信

无论是原生家庭的爱,还是婚恋家庭的爱

积极的爱应该和呼吸一样自然,而不是需要献祭、牺牲、穷极女人的一生去追求的一个事情



祝福我的姐妹们

情人节快乐

沐浴在如空气阳光一样自在的爱中,去追求自己闪耀的、丰富的、多样性的一生。







关于这一点,看看老家那些和初高中的恋爱对象结婚了的女孩生活现状就知道了

她们自己可能还貌美如花,男的却十之八九变成了肥腻的猪头

所谓校服到婚纱的爱情,慢慢地也变成了一地鸡毛的琐碎和无奈

男人的世界还在继续往前走,她们的呢?


最后,重申一遍最近两年我的两个非常主观简单粗暴的处世和表达原则

1、  在任何一个公共和舆论事件中,不心疼男人,不攻击女人

2、  彻底放弃和男性对话,默认表达对话的所有对象都为女性


不过,虽然我默认自己对话的对象都是女孩子,但如果真的有男性看了这篇文章,我非常非常期待你去看一两本女性言情小说后给我一些作为男性读者的真实反馈。


和另一个朋友聊起这件事,表达了我对洗脑式的女性爱情作品的厌恶和恶心后,她提醒我:虽然言情的确天真虚幻玛丽苏,但写出这样的爱情并不是女孩的错,错的是男人们配不上这样的想象。


我冷静下来想想,是的。

如果说,男人对爱情的功利性的、生理性的、欲求性的期待,是符合人性的。

那女孩们对爱情抱有更深刻、更美好、更缱绻的幻想,其实也是对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抱有更浪漫的期待,这是一种更接近于神性的精神创造。

这是一种来源于女性,也终究归结于女性的“精神创造”。


(另外,我在豆瓣《始于极限》的书评里看到一个老哥用心理学来批判上野千鹤子对浪漫爱意识形态的批判,以个体心理学的特征来否认女性群体整体性的心理环境,真的太傻了。就和我之前工作中那些被束缚住但却用唯心的一套心理机制来获得幸福的人一样。是,理论上一个人就算是置身牢笼受尽肉体折磨和精神折磨,也有可能通过精神力量获得幸福。但那只是“可能”。还有把对浪漫爱的批判当做对爱的否定的....算了,槽多无口。对此我只想说:男人果然是无论读多少书,都没有办法真正和女性感同身受。



爱情:女人创造给女人的天真神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