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莫扎特、巴赫的音乐可以被看见,会是什么样?

2023-09-28 10:08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音乐,到底长什么样?或许很少有人能准确描述出来。

我们常说,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艺术形式。不同于文字和图像等具象的表达方式,音乐不需要依赖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通过声音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引发听众的共鸣。

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音乐似乎不可捉摸的。

事实上,这完全是大家对音乐的误读。

音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有感性的、抽象的一面,更有理性、严谨的一面。古往今来,很多科学家都曾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音乐与理科知识之间神秘的联结,当他们通过这些知识将音乐具象化,发现结果非常有趣且震撼。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物理学家、数学家们的研究,来感受一下那些美丽而精妙的“看得见的音乐”。


音乐振动下的美妙世界


说到“看得见的音乐”,首先,不得不提起著名的克拉尼图形。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18 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恩斯特·克拉尼发明了一种方法,将声波的振动实现了可视化。

他在一个小提琴上安放了一块较宽的金属薄片,并在上面均匀地撒上沙子。之后,开始用琴弓拉小提琴。

结果,这些细沙在音乐的振动下,自动排列成不同形状的美丽图案,而随着琴弦拉出的曲调的不同和频率的增加,图案也不断变幻并越来越复杂。

克拉尼图形的发现并非偶然。作为科学家的克拉尼一直对音乐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和声波,最终成为算出有关声音传播数量关系的第一人,被誉为声学之父。

▲克拉尼声学著作《Die Akustik》中的克拉尼图形

克拉尼这些突破性研究在当时还引起了拿破仑的兴趣,曾有机会当面为拿破仑展示声音图形。

▲克拉尼为拿破仑展示声音图形

19世纪60年代,瑞士自然科学家汉斯·詹尼在克拉尼的研究基础上,创造了“音流学”这一名词,主要研究借由颗粒或液体等媒介的振动来达成声音视觉化的过程。

他在音流学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纯音频率或人声,施加在各种形态的介质上,产生了大量鬼斧神工的几何图形、迷人的漩涡等,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声音也可以这么美。

▲不同频率的声音使甘油、松节油产生泡沫或鳞片的图案效果


▲声音振动使金属板上的石松粉产生的图案效果


▲声音振动使金属板上的石英砂产生的图案效果


而比起普通声音产生的几何图案,音乐所产生的画面则可以说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

在汉斯·詹尼的实验中,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木星”》表现为一幅神秘莫测、充满想象的视觉艺术。

▲莫扎特的木星交响曲对流体的影响


而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则幻化成拜占庭式精巧绝伦的马赛克纹样。

▲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对流体的影响


这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解释,畅销书《水知道答案》中,为什么水“听”到古典音乐时,会出现漂亮的结晶。

2014年,新西兰音乐人Nigel Stanford,基于音流学原理创作了一部MV——Cymatics,将音乐的音符以视觉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我们更加细致地感受到音乐的振动到底是如何影响物质的,以及视觉体验有多么美妙。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持续研究和扩展音流学,并逐渐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舞台灯光特效、音讯编辑软件、监控系统等等。

而音流学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让人们进一步理解音乐疗愈中频率振动的作用。声音频率可以使物质共振,重构排序变得更加和谐,而整个宇宙都处于振动状态,包括人类本身。

一旦人体自身原本自然健康的振动频率变得不和谐,就很容易导致身心层面的病症。

音乐疗愈遵循的原理是:和谐音乐的声音频率可以帮助体内的微粒子重新调整和恢复序位,从而复原正常的人体机能,保持自然健康的生命状态。


音乐内在严谨的理性逻辑

为什么音乐可以振动出如此美妙而独特的几何图案?

那是因为,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充沛的情感表达背后,往往也暗藏着一套很容易被人忽视的理性思维与逻辑。

音乐本身包含很强的物理属性和数学属性。

比如,乐器是靠振动发声的,这是音乐的物理属性;音乐的旋律、节奏与数学方程一样,有变与不变的周期性和多样性。

音乐规律的背后,是严谨的数学关系。

两千多年前,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斯拉就发现了音与音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两个音的弦长成简单整数比时,同时或连续弹奏,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悦耳;两音弦长之比为4:3,3:2及2:1时,是和谐的,并且音程分别为四度、五度及八度。

而乐谱中的拍号、 单纯音符、附点音符等乐理符号,也与数学中的分数知识息息相关。

19世纪,法国数学家约翰·傅里叶更是研究证明,所有的器乐和声乐,都可以用数学式和图像描述出来。比如,贝多芬《月光》中的和弦,用数学公式在坐标轴上绘制出来,可以得出三条规律、对称的正弦波。

而巴赫的作品常常被人们称赞有数学之美,也正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如函数般美妙的变换。

▲巴赫《音乐的奉献》中第一首卡农呈现的函数图

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内在结构上往往是严谨而规律的。也正是了解了音乐背后的理性规律后,人们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创作,更好地表达自我。


音乐是感性、理性结合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了解了音乐中理性的存在,相信大家对音乐的整体认知也能更加深刻。

没错,那些总是能够左右我们情绪和想象力的音乐、那些很容易打动我们让我们哭又让我们笑的音乐、那些我们一直认为感性到不能再感性的音乐,内里竟然有如此严谨、缜密的理性逻辑。正如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从来都是不分文理的。

更多时候,人类都是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共存交织中感受这个世界,如果只是偏好文科或偏好理科,都不可能完整地认知整个世界。

而那些真正掌握各行业规律的顶尖人才和普通人的区别,恰恰就是因为他们分析处理事情是基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综合思考,基于对事物完整而透彻的了解。

所以,想要真正完整地感受世界,用更全面更高维度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情,就必须同时锻炼自己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将来要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孩子来说,感性与理性的综合思维能力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非常关键的一环。

音乐作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既能开发想象力,也能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正好是提升我们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愿热爱音乐的你,不仅在音乐的感性中排解情绪、找到安慰、获取力量,更能从音乐的理性中勘透事物的本质,抵达思考的无人之境。

如果莫扎特、巴赫的音乐可以被看见,会是什么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