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卫星的后继-中国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
到1965年,卫星型内燃机车已经完成12次试运行。但机车在试运行中发现车在100km/h运行时运行性能良好,但一旦运行时速超过100km/h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卫星型内燃机车未获得批量生产。

研制
1966年,四方机车车辆厂继续对卫星型内燃机车进行改进并要求铁道部鉴定其第三次调整设计方案。由于当时中国已经进入“特殊时期”,因此卫星型内燃机车改名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

与卫星型内燃机车相比,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两台采用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的12V175Z型柴油机或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12V180Z型柴油机,机车功率1820马力,轴式B-B,轴重21吨,最高运行时速140km/h。同时机车采用双机重联设计,车体后端设有端门和通过台,以便双机连挂时供司机通行同时机车可在任一机车的司机室操纵两台机车的四台柴油机。机车的制动机采用与蒸汽机车通用的ET-6型空气制动机。机车内设两台SF3010-1型液力传动箱用于将两台柴油机的动力输出到连接转向架的万向轴上。




运用及改进
1968年7月20日,锦州铁路局山海关机务段开始从蒸汽机车货运段向内燃机车客运段过渡并配属了首批5台量产的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编号4205~4209)用于担当京山铁路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到1976年停产时,四方机车车辆厂累计生产106台(53组)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

同时北京铁路局也开始配属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担当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并替代专运队使用的蒸汽机车。









同时自东方红1-4275号机车开始,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开始换装加装增压空气中间冷却器(中冷器)的12V175ZL型柴油机,机车功率上升到2100马力,但机车最高运行时速下降到120km/h。



1971年,随着京原铁路建成通车,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分局灵丘机务段投入使用,同年配属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3台,至1972年增加到9台用于担当灵丘至原平间客货列车牵引任务。1976年,灵丘机务段开始配属东风4型内燃机车,原配属的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调配沈阳铁路局。


1977年,北京机务段开始大量配属北京型内燃机车,除了用于牵引专列的5台机车仍然留在北京机务段,其余的东方红1型机车全部集中配属锦州铁路局山海关机务段。到1978年末,锦州铁路局山海关机务段已配属95台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当时除山海关至济南区间的三对旅客列车交路由NY7型内燃机车担当外,其余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全部由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担当。


在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的运用过程中,机务部门普遍认为该型机车设计合理、维护简便也很少发生故障,同时四方机车车辆厂不断完善机车质量,使得机车的临修机破率不断下降。据山海关机务段的统计数字,1970年至1981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的临修率为每十万公里3.3件,1979年至1981年的机破率仅为每十万公里0.007件。


1987年3月,山海关机务段开始配属东风4B型内燃机车。鉴于当时沈阳铁路局所管辖的许多干线仍然采用蒸汽机车牵引,因此淘汰下来的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开始配属锦州机务段、梅河口机务段、通化机务段、通辽机务段。而通辽机务段配属的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则开始担当通霍铁路煤炭列车的牵引任务,解决了当时通霍铁路蒸汽机车长距离运行加水、加煤困难的问题。

1989年4月起,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配属通化机务段和临江机务折返段,投入鸭大铁路浑江至临江区段运用。同年,大连机务段配属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用于牵引金城铁路、旅顺支线的客货列车,替换建设型蒸汽机车。
逐步退役
随着线路电气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东风4型内燃机车的广泛配属,因此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开始逐渐退役报废。1998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全部退役。


留存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拆解,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只剩下了4290和4222这两台机车。其中4290号机车保存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4222号机车保存在沈阳铁路博物馆。但4290号机车机械间设备基本齐全,而4222号机车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结语
作为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上的的一款液传内燃机车,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仅存的这两台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就在北京和沈阳两地默默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完)——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机车概要1990版》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运用简况_王占魁》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非人狂想屋》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百度百科词条》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头部新外形》
《东方红型内燃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