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摘录】梨园三怪(史改梅)

清末民初,京剧界有三位老前辈。他们的天赋条件都很差,一个是子,一个是瞎子,一个是哑巴。然而,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学苦练,在事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誉满南北的名伶,被时人称为“梨园三怪”,至今仍传为佳话。
第一怪是名丑孟鸿寿。他的父亲叫孟七,是一位京剧名伶。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发育不全,头特别大,身长腿短,脚小而纤弱,行走不便。他父亲就让他学打板鼓,拉胡琴。后来在名须生周凤林开设的丹桂茶园当了一名鼓师。
孟鸿寿特别爱戏,一有空就用心向别人学戏,总想找机会登台。有一年春节,梨界唱反串,孟鸿寿自告奋勇要扮演《芦花荡》的张飞。当时大伙都同意,因为唱反串就是为了逗乐,子上台更可以博得观众一笑。谁料,孟鸿寿一上场,扮相威猛,嗓音洪亮,做工纯熟,台下彩声大作!一出戏唱罢,同行及友人都到后台向他祝贺。孟鸿寿从此便暗下决心,非当演员不可。他仔细权衡自己的条件,觉得可学丑行。于是苦学丑行的表演艺术,下起了真功夫。二年以后,功夫练成,孟鸿寿辞去鼓师离开上海,前往东北搭班演戏,自称“第一怪”。他的拿手戏是《戏迷传》、《拾黄金》、《十八扯》等戏,表演滑稽,嗓音洪亮,颇受观众欢迎,自此竟成名丑。各戏班、戏园争相邀请。后来他又返回上海,同样受到观众欢迎。他虽脚玻,但嗓子好,在演戏中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再加上他生、旦、净、丑各行当全熟习,会的戏多,他在丑行中独树一帜。
第二怪是名须生双阔亭。双阔亭幼年学戏,天生嗓门大,论嗓子可与孙菊仙、周春奎为三足鼎立。后来他患了眼疾,双目失明,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反倒更加勤学苦练。每次演出,他总是先反复用步测量舞台,上了台,寸步不错。他的拿手戏《朱砂痣》、《桑园寄子》、《四郎探母》等戏,名震一时。特别是《逍遥津》一剧,每次演出总能客满。他在台下行走要人搀扶,但到台上步法泰然自如,不知道的观众根本看不出是个盲伶。特别是他扮演《闹朝扑犬》中的赵盾,在场上进退合度,周旋规格,方寸不乱。在“扑犬”中奔跑躲避的身段做得淋漓尽致,台下屡屡喝采。一个盲人演这样动作幅度大的戏,若不是功深艺湛,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怪是名武花脸王益芳。他是先天性的哑巴,长大后体格雄健,膂力过人,心灵手敏。王益芳的父亲是演武花脸的,他平日看父亲演戏,一一默记于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拚命依样照瓢练习戏。不久竟能演习几出武花脸的戏。武功技巧准确而精,看到他练功的人都惊叹不已,也为他天生的缺陷而可惜。王益芳并不为此心灰意懒。他在把子功、跌扑功上专心苦练,艺成后终于登台。他第一次演出《白水滩》的青面虎(不带公堂一场)时,翻跌矫捷,开打勇猛异常,彩声满堂,一鸣惊人,成为有名的武二花脸。他演《嘉兴府》的鲍子安,使用真朴刀,刀花纯熟灵巧。《收关胜》一剧删去水战,他从陆战交锋开始,舞起大刀速疾如飞,开打儿个“档子”犹如真的开战一般,达到武戏艺术上的猛、凶、狠、稳、准、帅几个字。刀法、步法一丝不乱。剧终时,他翻三张半桌子的跟斗,一个“云里翻”身轻如燕,即稳又准地落至台中,观众报以热烈掌声。他还经常演《八蜡庙》的费德功、《花蝴蝶》中的邓车等戏,每次都和架子花合演一角,凡需开口唱念由架子花扮演,开打由他扮演,自此竟成名角,各戏园争相延聘,名扬南北。
王益芳到老年,会的把子套数开打档子套数,多如牛毛,路数别致精练。他善动脑筋,能够翻陈出新,被戏班奉为导师,纷纷向他讨教,武戏界得他教益不浅。
京剧老前辈孟鸿寿、双阔亭、王益芳不因残废而自暴自弃,有恒心,刻苦努力,成为一代名伶。这种对事业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
【作者:史改梅 1981.11《人民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