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学吉他的熊孩子,爸爸妈妈应该做什么?
现代社会,我们常说一句话——”XX要从娃娃抓起”
学习要不要抓?——要!奥数班英语班早教班统统报
身体要不要抓?——要!篮球课羽毛球课户外夏令营一样不落
才艺要不要抓?——当然也要!钢琴课提琴课吉他课陶冶情操
于是故事从早些年的这样:
“大学班里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的男生,为了追到喜欢的女生,苦练吉他三个月,终于练成了把妹神曲之《成都》,当他终于鼓起勇气、拿起吉他去表白的时候,居然发现女神被隔壁班最帅的男生追走了!纳尼???于是一气之下走上了指弹的不归路,收获大批迷弟迷妹...”

而现在,随着“娃娃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身高不足41寸吉他长度的孩子拿起了吉他,再小一点的抱起了十分卡哇伊的尤克里里。故事变成了这样...
场景一:(学校)
“诶你知道吗?昨天二年级一班的小明在六一晚会上弹唱了一首我超喜欢的《大王叫我来巡山》,好酷啊”
“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会弹《找朋友》和《小毛驴》呢!”
场景二:(琴行)
老师见到熊孩子第一句话:“在家练琴了吗?”——灵魂拷问
老师期待的回答: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

以及...
“上节课我不是刚讲过吗?怎么又忘记了??十分钟前我不是才讲过吗?怎么又忘记了??”
“食指食指!!这里用食指按...无名指无名指!!这里要用无名指按...”
“怎么又哭了...”
“不许打架!!!”
......
课堂上,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Am Pm技巧怎么弹,不是某首歌的和弦怎么扒,更不是吉他编配等高级问题...
而是与课堂毫不相干的......
“老师?还有多久才能下课啊......”

当然熊孩子也有茅塞顿开的时候,比如说:
有一次,我给一个五周岁学习尤克里里的孩子讲授什么是“附点音符”。我一本正经的讲了一大段:“附点音符就是谱子中用来表示某个音需要演奏时延长一半的原时长。例如,2/4拍中附点四分音符表示该音演奏时实际时长应为一拍加半拍,4/4拍中附点二分音符表示演奏时实际时长应为两拍加一拍即三拍。”
讲完后,孩子就一脸懵逼的看着我。
我耐心地问:”听懂了吗?”
他可怜巴巴地看着我说:”对不起老师...我没听懂...”
于是我换了n种表达方式,n次示例,他终于恍然大悟!!!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他的学习心得:”老师我知道了!我来给你打个比方。是不是这样的,妈妈本来让我吃了一包药,结果医生在一包药后面加了个附点,我就要再多吃半包,一共吃一包半的意思。”
我:”.......”
孩子你真棒!(长舒一口气)

场景三:
https://v.qq.com/x/page/p0535grwv5n.html?ptag=qqbrowser
尚处于懵懂阶段的娃娃没有自制力,特别是熊孩子。一到了练琴时间就好像患上了”多动症”。一会儿想上厕所,一会儿想吃东西,又一会儿想出去玩。练得不开心了还要哭闹砸琴...

最怕这么恶行循环下去,不仅琴没练成、家长更是无可奈何、还让孩子丧失了对音乐和吉他的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熊孩子要对症下药,找到好的培养方法对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说某些时刻比勤奋更加有效。下面就给大家推荐几种“对付”熊孩子的小妙招:
1. 练琴奖励法:熊孩子平时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是不是打开电视就看起了动画片呢?这个时候,果断拔掉电视机电源,和娃娃开始谈条件——先练习完老师布置的作业(XX首曲子),就允许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多少分钟。通过这样的奖励法,对时间有了合理的安排,并有助于养成每天练琴的好习惯。

2. 目标冲刺法:小孩子的自我控制力通常比较弱,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而学习初期常常需要进行大量枯燥且重复的练习,比如说爬格子记音阶、节奏型的变换、拨弦等等。于是很容易产生叛逆和反抗现象。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把练习时间定得过长,而是将一天的练习分为几个时段来进行,每次都定一个小小的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给孩子一点鼓励和夸奖,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 兴趣养成法:在练习一首曲子前,首先培养孩子对这首曲子的兴趣和理解力。比如说《小星星》这首曲子,可以带孩子看看夜空,阅读优美的句子,如”夏夜的星空,星星像宝石镶嵌在蓝色的天空中,像无数只小眼睛注视着我。又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通过诸如此类的语言去搭建歌曲在孩子心中的情感和形象,而不是盲目的演奏,让孩子通过主动学习和认知来弹奏并塑造出这样一个音乐形象。
4. 陪伴练习法:年纪尚小的熊孩子通常独立练琴的能力还较弱,如果只是强硬地把他们关在房门里练习,那成效一定是微弱的。家长要尽可能地学习初期多陪伴孩子一起练习,同时,家长的陪练是否妥当也对孩子十分重要。赞扬和指责都要适时适当,过度的赞扬会缺少前进的动力,过度的指责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那么,你家有没有正在学吉他或是其他乐器的熊孩子呢?欢迎留言探讨!

本篇来自指弹中国编辑部
撰稿:胡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