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2023-08-10 17:35 作者:轩辕铭昊  | 我要投稿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一、充分就业

第一,充分就业的含义

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

第二,失业的分类

①摩擦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②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③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第三,充分就业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价格稳定

第一,价格稳定的基本含义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第二,价格指数

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指数(GDP deflator)三种。

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四、国际收支平衡

包括进口和出口的均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

注:经济政策: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经济干预。

2、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工具

第一,政府支出

①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②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这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

第二,政府收入

①税收

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等。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②公债收入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

2、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第一,经济萧条时期的运用

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此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可采取减税措施。以此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抑制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经济过热时期的运用

在经济过热时期,总需求过多,此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可以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可采取增税措施。以此来降低社会整体需求水平,抑制通货膨胀。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第一,自动稳定器的概念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第二,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①个人所得税

经济衰退时,个人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消费和需求也就自动地少下降一些,从而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②政府转移支付

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抑制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时,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第一,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含义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第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做法

当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此为“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做法。

第三,需求管理

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要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即“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低时,政府应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应抑制总需求。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1、功能财政

第一,功能财政的含义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

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第二,功能财政的基本思想

若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政府要不惜出现赤字来实行增支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若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政府有责任减支增税,宁肯增大盈余也要实行紧缩性政策。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2、预算平衡思想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的预算盈余

当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BS*=ty*-G-TR,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二者差额为BS*-BS=t(y*-y)。

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重要作用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则政策是扩张的。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因此,这一概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五、赤字与公债

1、两类政府借债

第一,货币筹资即向中央银行借债

实际上就是叫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加高能货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因而它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弥补赤字常常用这种方式,但发达国家较少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债务筹资

债务筹资即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一般说来,这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胀。

2、发行公债的后果

公债可以弥补赤字。然而,又可能造成庞大的政府利息支出,出现赤字增长引起债务增长、债务增长引起利息负担增长从而使赤字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使公债利息支出本身成为赤字和公债逐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3、对公债的争论

有人认为公债会增加公众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下代人的负担。

有人则认为内债不构成负担,用征税办法来偿还公债也只是财富再分配而并没有财富损失,还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消费。

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根据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在此体制下,税收被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种,支出也同样被划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并各自规定了相应的支出范围。

注:美国是这种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

七、财政政策案例:肯尼迪减税

肯尼迪上台后,采用减税政策,由联邦政府通过减税、免税和退税,对私人企业提供投资优惠,加速折旧筹办法,对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提供了刺激,对上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快速增长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肯尼迪减税政策的成功通常被认为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1、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2、中央银行的三个职能

中央银行具有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等职能。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1、法定准备率与法定准备金的概念

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叫法定准备率。

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2、货币创造的过程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正是这种比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3、货币创造乘数的概念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这1/rd就是货币创造乘数。

若用k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k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4、另外几个货币创造乘数的公式

考虑到超额准备率、现金-存款比率、高能货币等因素,

货币创造乘数又可以表示为:

k=1÷(rd+re)

k=1÷(rc+rd+re)

M/H=(rc+1)÷(rc+rd+re)

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债券的价格越高,意味着利息率越低;反之,债券的价格越低,意味着利息率越高。

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货币政策的概念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2、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再贴现率

①再贴现率的概念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②再贴现率政策

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③再贴现率政策的特点

通过贴现率变动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具有被动性。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

①公开市场业务的概念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

比如,当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对债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而债券价格的上升就意味着利率下降;反之亦然。

③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主要的手段;具有灵活性。

第三,法定准备率

①法定准备率政策

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若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可贷金额。

②法定准备率政策特点

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作用十分猛烈。

五、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1、第一种理论

货币政策影响产出,并不是因为改变了利率就改变了投资的成本从而改变了投资的需求,而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较低的利率会使人们把他们的财产转移到股票上,于是股票价格会上升,根据托宾的“q理论”,当股票价格更高时,企业就会进行更多的投资。

2、第二种理论

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的较低利率所带来的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感觉更富有了,于是他们会消费得更多,从而使总需求增加了。

3、第三种理论

政府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比方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了一笔债券,债券出售者将从银行得到的支票存入银行,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了,超额准备金会被用来贷款给企业或购买债券(国库券)。银行要吸引企业借款,就会降低贷款利率,要购买国库券又会使国库券价格上升即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会使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升,这些都会使企业投资增加。

4、第四种理论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还可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作用。尤其在实行浮动汇率情况下,当银行收紧银根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于是,本币会升值,净出口会下降,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水平下降。但是,在固定汇率情况下,央行为维持本币不升值,势必抛出本币,按固定汇价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使原本想达到的货币政策目标受到影响。

5、第五种理论

该理论注重可利用的信用规模,认为中央银行的行动可促使银行发放更多或更少的贷款,或者以更宽松或更严格的条件发放贷款。例如,当央行想促使银行更多地贷款或更宽松的条件贷款时,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库券,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有超额准备金,给企业更多地贷款。

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

紧缩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收紧银根,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

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从风格

六、货币政策案例:沃克尔紧缩货币治通胀

1979年沃克尔受命于卡特总统出任美联储主席,当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14、8%。为了坚决抑制高通胀,沃克尔超常规地紧缩锒根,80年代初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提升至20%。这样,他一方面把美国拖入30年代以来最大一次萧条,为此饱受了批评,但另一方面把美国通胀率坚决降了下来。1987年他离任时通胀率大约已降到4、4%的水平。一场严重的近乎恶性的通货膨胀终于被制服了。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理论

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是三个基本心理因素造成的,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于是必然要出现萧条和失业。因此,政府需要调节经济以维持经济稳定,其政策手段就是调节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其中的财政政策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2、战后20余年间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支配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

第一,该学派试图弥补和纠正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在许多方面使凯恩斯经济学得到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主要有:希克斯的IS-LM模型;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汉森和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IS-LM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对需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滞胀”使得凯恩斯的说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凯恩斯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并存,然而“滞胀”并存的现实使得凯恩斯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既然新古典综合派无法对滞胀加以理论上的解释,所以在政策上也就提不出消除滞胀的举措。

3、反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主义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才对产出的波动起着最大的作用,货币在短期中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把反通货膨胀目标放在优先地位;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自由汇率制度”,认为因而政府应当并且能够实行的惟一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微调”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让经济真正自由地活动,减少政府干预。

4、美国的官方经济学——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的理论和政策,把经济分析的着眼点放到刺激生产即供给方面,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以提高企业主与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并认为课税基础扩大,税收总额随之增加,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也会消失。

5、另一经济自由主义——理性预期学派

在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这两个前提条件下,该学派得出了政策无效性结论。原因在于预期是理性,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会预料到政府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从而会采取相应的对策,这种“对策”会抵消政策的作用,因而使政策失效。

6、主张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该学派认真对待各反对学派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评,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观点,特别是引进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所谓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同时又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提出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认为经济回到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即使有理性预期的存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然会有积极作用。

7、2008年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国家干预

在2008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全球性严重金融危机,使自由主义经济思潮遭到了极大打击。各种各样的经济自由主义者信奉的“有效市场”理论在这场危机中被人们抛弃。各国政府采取了非同寻常的经济干预的政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场危机强化了没有国家干预不足以平抑巨大经济波动的观点,国家干预主义重新占了上风。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