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冬夜碎语】我们虚无主义者都在想些什么

2019-08-14 21:47 作者:暮色苍空  | 我要投稿

        那天从外面回公寓的路上,我告诉室友,他说话时嘴里有点口气,因为我自认为关系比较好,才直接明说,如果是陌生一点的,碍于某种名面,我即使注意到了也不会提。

       室友应了一声,虽听闻“嘴里的气味主要来源于舌部”,但我见他并未放在心上,才进而提到所谓“巴氏刷牙法”。再想到他平时总是很匆忙地刷牙,当时我刚好想起一位喜欢锻炼的朋友犯牙病时医生提醒他的话,便接着随口补充说:“据医生建议刷牙要花费十分钟,这样才能发挥效果。”室友便露出惊讶的表情。

 

       晚上播放着音乐冲澡,突然想起这件事,注意的重点却在这“十分钟”上了。一想到一小时里只有6个“十分钟”,一天里又仅有24个小时,我们每次刷牙都要花费6分之一个小时的话,那么每天刷牙,按现代人平均77岁来看,在仅有的28105天里,这么刷牙得多费劲。

       说来也奇怪,愿意整天什么也不干,无聊时耗费十几小时泡在任意一款新游戏里的家伙,尽然突然在意起了这每天的10分钟。

 

       以前还听到过一种说法,说现代人的牙齿服务我们的态度就还像以前服务古人类的时候一样,觉得人只能活20年,所以十岁出头就不再更换,也因此牙齿不像指甲头发那样随时都在生长。

       要是真按古人类的寿命算,即使吾辈这般的人能健康成长到现在,也到了该入土的年纪了吧,那么这么20来年,咱究竟干了什么呢,换句话说,吾辈这般活到如今有什么意义呢。

       人的一生必然会有那么一个瞬间,明白了每个人最终都是死去的道理,不由得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即如“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般问题。也必然会有那么一个瞬间,无法体会到人身上应该有的意义,而陷入形似于虚无主义的思维漩涡中。虽然大部分的时候可能像我这样,拿起手机时是存在主义,放下手机就成了虚无主义罢。

       沉默地思考时,就容易陷入回忆。

       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常常被周围的人形容成一个沉默寡言、爱静处的人,曾经的同学说,我有种忧郁的气质,近几个月前在国内和同辈的表姐表妹在咖啡馆里座谈到一些家庭内部的问题时,也被评价说:“感觉你身上始终有种难以消除的忧愁。”

       “有忧郁情结“似乎已经变成了对我本人的固定评价,但就如我前面所写的“从中学时代开始”,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这种忧郁情结是打娘胎里就有的。小学读了六年,陪我度过童年时光的祖父和祖母相继病逝,加上小家庭的离异,大家族的各种危机,现在回忆起来可能那时就是我思想层面上的转折点,一个懵懂的小孩,突然就经历了生离死别,前一天的日记还写着阳光灿烂、鸟语花香,后一天的作文便陷入了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与悲伤,拼命想把内心的酸楚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奠定了我日后善写不善说,写悲不写喜的人生基调。

       虽然感情真实,但过度悲伤的内容并不能在模板都是描写着快乐青春的作文中获得高分,我仍然记得在一篇要求以“时间”为题材的作文中,我洋洋洒洒地写了800字的作文,心满意足地交上去,却得到一句:“过于消极”的评语。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更是为了更完整地阐述我的想法,回到家后,我继续动笔,写下了三遍名为“时之论”的系列作文,如今回忆起文中的细节,“将军美女有何别,百年之后皆白骨”之类的,颇有一种看破尘世的中二气质。后来好几次整理旧物时翻开来看,虽感文笔稚嫩,道理上却没有不妥。而我自己也能隐约感觉到这种思想一直在我身上蔓延着,但却不知如何形容。

       直到后来,偶然在某个地方发现一个词——虚无主义。

       恍然大悟,如遇旧友。

       诸如前面“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要是落到粗浅的虚无上,那回答就变成了“你无需知道你是谁,你没必要了解你从哪儿来,你只需要坐在这里等待虚无降临”,听起来甚至有些克苏鲁神话般的迷幻味道。万事万物皆会消亡,皆会陷入虚无,因而追问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虚无主义的确是可怖的。

       相较于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虚无主义跳过了事情的过程和结果,直接看到了无限的终结,于此,短暂的欢乐再也经不住考验,人生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当我们尝到第一口美食时,就会自然而然想到美食耗尽的样子,想到美食被消化掉,想到一起品尝美食的伙伴会分别,会死亡,做美食的人也会死,想到大家最终的归宿,以及归宿的进一步消亡,想到离别时的寂寞与失落,从陷入悲伤到陷入对虚无的恐惧,再到恐惧之后的无力感……最后连无力感也没有了,这便是我那时从虚无中体会到的东西。

       但稍微放眼望去,生命终有消亡时,世人皆苦谁不知?那些辛勤工作和劳动的人不明白吗?

       宗教家们创造了神,引导教徒走向幻想中美好的虚无——天国,而政治家则树立了榜样,引导民众接受作为人的价值,还有“教育家”们口中常说的“你应该应该怎么样”,实则都是一种对“意义”的灌输,就如父母推开你的房门,吼道:“怎么又在玩游戏,做点有意义的事!”你反问到“什么是有意义的事?”答曰,学习。追问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答曰找份好工作、为了赚钱、为了养家糊口,再精彩一点的回答就说“为了度过更精彩的人生”,那么再追问下去,父母劈头盖脸的教训肯定比“没有意义”的答案更先到。想从他们口中得到一个脱离于“意义”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相似的教育方法教训过,被赋予了他们的“意义”并为之奋斗着。

       现在这份对“意义”的追求自然而然地落到我们肩上,无论是探究着物理学真理的科学家还是菜市场上的大妈,无一例外都会经历对“死亡”的恐惧与挣扎,而在虚无主义之下,成功与否也不再成为一个人的定义,因为成功也失去了意义,众生真正地平等了,平等地归于虚无。

       谈到这里,再仔细揣摩这种虚无。既然虚无告诉我们万物皆无意义,人又是万物的一部分,人也没有意义,那么人是不是从思维层面上挣脱了所有因追求“意义”而带来的束缚?人本身没有意义,也不需要意义,人最终得以回归于自然,重新成为自然的一份子。

       “我们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无意义就是人的特征,无意义正是人类的骄傲,我们本身高贵的生灵。”——ID为allen zhang的朋友在《如何对抗虚无主义》一问题中的精彩回答

       想到这一步,我仿佛看到人不再从虚无中拼命挣扎,人活过来了,此刻的人不再为了某种固有的或人为虚构的理念而存在,从盲目地应付外界的各种挑战,转为对自我内心的探索,这种建立于虚无之上的全新的思维秩序,便充满了存在主义的味道,这并不是某种讽刺,而是自然而生的,从存在到虚无,又从虚无回到存在。

       但要知道后一种“存在”已经不同于前者,后一种的“存在”不再为了追求意义而追求意义的事情,决定权回归于我们自己,同样的开始,同样的结果,但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多了无数的可能,我想人生之精彩,不正是在此吗?

       标题没有想好,取得不好还请见谅。粗浅的只言碎语也不值深究。封面id=76113161

【冬夜碎语】我们虚无主义者都在想些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