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系欲接近“清仓”减持 连锁效应下阳光城如何脱困?
记者丨晓敏 见习生丨高原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继不久前总裁离职后,2月9日晚,阳光城(000671.SZ)公告显示,二股东泰康系欲进行几乎清仓式的减持。

与此同时,阳光城还被多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这是继去年底阳光城陷入评级下调、股东反目风波后再次出现危机。
作为高杠杆房企的“鼻祖”,阳光城在国家对房地产融资政策收紧后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未来是否能够破局?
泰康系欲接近“清仓式”减持
2月9日晚间,阳光城对外发布公告表示,泰康人寿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减持不超过约1.65亿股阳光城股份(占阳光城总股本的3.99%)。
其中,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的,减持期间为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减持期间为公告披露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

据了解,目前,泰康人寿持有阳光城股份1.6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3.99%),计划减持阳光城股份数量占其持股数量的约99.98%。
有关泰康系和阳光城的渊源可追溯到2020年9月,彼时,泰康系以单价6.09元/股、33.78亿元的总价,战略投资阳光城,一举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双方同时签下了利润对赌协议,阳光城须在2020-2024年实现不低于15%的归母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且累计归母净利润不低于340.59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阳光城2021年三季报暴雷让股东开始对其前景表示担忧。
随后的2021年12月27日晚,阳光城公告称,股东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合计将持有的7.41%的股份,约3.07亿股,受让给沧州泰禾建材有限公司(000732.SZ),转让价9.36亿元。
另外,泰康养老通过大宗交易减持8280.77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套现约2.53亿元。
据了解,上次减持后,泰康养老不再持有阳光城任何股份,泰康系持有阳光城的股份从13.46%,变为约4%。
此番泰康养老预告再次减持意味着若按照披露的减持数量顶格减持,泰康系将几乎“清仓”。
而泰康系在战投阳光城中可谓损失惨重,鳌头财经计算发现,2021年底的减持中,泰康系预计套现金额为11.89亿元。
而此次泰康人寿减持阳光城股份若以当前市价2.81元/股计算(阳光城2021年以来股价不断下跌,跌幅大于50%,如此计算为保守估计,认为阳光城未来几个月股价不再下跌。),预计套现4.64亿元,总计套现约16.53亿元,相比最初的33.78亿元的战投资金亏损约17亿元。
泰康系为何如此大规模离场?
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关荣雪对鳌头财经表示,泰康系清仓式减持的主要原因在于阳光城深陷资金流动性困局中,且在企业收益及变卖资产项目等回款方面未有实质性进展,同时由于未来将有一批债券集中到期,泰康系对其清偿能力存在一定的担忧,出于谨慎投资考虑,采取清仓式减持。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对鳌头财经表示,泰康系欲对阳光城进行大规模减持,直接原因是对于阳光城目前业绩未达预期的不满以及对于阳光城未来信心的丧失。
泰康系的割肉减持对于对公司的股价、市值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公司市场形象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会造成公司后续融资的巨大困难,让本来就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企业雪上加霜。
多次被评级机构下调评级
与此同时,阳光城还多次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
2月6日,东方金诚将阳光城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同时将“20阳城01”“20阳城02”“20 阳城03”和“21阳城01”四只债券的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BBB。
大公国际也紧随其后,决定将阳光城集团的主体信用等级调整为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将“21阳光城MTN001”“20阳光城MTN001”“20阳光城MTN002”“20阳光城MTN003”等的债项信用等级调整为BBB。
此前的1月30日,中诚信决定将阳光城的主体信用等级调整为BBB,将“17阳光城MTN001”“17阳光城MTN004”的债项信用等级调整为BBB,并将上述主体及债项信用等级继续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

受此影响,2月8日,阳光城六只债券停牌,包括“20 阳城 01”“20 阳城 02”“20 阳城 03”“20 阳城 04”“21 阳城 01”“21 阳城 02”,发行规模总计58亿元。
评级下调还触发了阳光城部分贷款的提前清偿,2月8日市场消息显示,中国金谷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称,因阳光城集团主体信用等级降至BBB,直接触发了“2020华济建筑ABN001”贷款提前清偿事件。
实际上,早在2021年年底,阳光城就被多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陷入巨大危机。
资料显示,2021年10月开始,穆迪、惠普、惠誉等多家机构下调了对阳光城的评级。
而后阳光城甚至主动退出惠誉评级,借此暂时避免因评级下调而触发违约的风险。
柏文喜认为,阳光城被多家机构下调评级原因是其流动性枯竭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恶化。
而评级的再度下调,对公司在公开市场和私募市场的后续融资都是巨大的打击,让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与流动性危机更加深重。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也对鳌头财经表示,评级机构下调阳光城评级是对其偿债能力的质疑,这对上市公司而言影响巨大,其股价和融资成本都将深受影响。
“自食其果”的阳光城能否走出困局
实际上,2021年底以来,阳光城经历了评级下调、股东“反目”、人员动荡等众多风波,2022年开年,阳光城执行董事长兼总裁朱荣斌还宣告离职,这位来自碧桂园(02007.HK)的大将曾带领阳光城实现千亿元和2000亿元的跨越。
如今阳光城再上演股东割肉离场桥段。
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或归咎于其不景气的业绩和流动性危机。
2021年10月28日晚,阳光城发布三季报显示,其三季度扣非净亏损为17.52亿元,同比下滑274.27%; 2021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仅为8670.14万元,同比下滑96.89%。
正是阳光城三季报的暴雷触发了股东的“反目”,来自泰康系的两位董事陈奕伦、姜佳立对阳光城《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提出异议,并投反对票,要求其对经营恶化作出解释。
12月7日,阳光城发布了11月经营情况公告显示,2021年前11月阳光城销售额仅完成全年目标的78.9%。
2022年初,阳光城再发公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45亿-5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为73亿-86亿元。
这直接导致了后续评级机构对阳光城的评级下调,随即带来后续连锁反应。东方金诚表示,其对阳光城评级由AA调整至BBB原因为预计2021年净利润大幅亏损。
阳光城的流动性危机更是一大问题。
中诚信国际认为,阳光城再融资受阻等因素对其未来销售回款及持续经营提出严峻考验,阳光城未能按期支付“21阳光城MTN001”的利息显示其流动性状况严重恶化,其后续在宽限期内的利息偿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也表示,阳光城债券集中兑付压力较大,未来将有一批债券集中到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8日,阳光城境内存续债券余额为130.92亿元,境外存续美元债券余额为22.44 亿美元,其中,3 个月内到期的债券金额为19.70亿元,6个月内到期或行权的债券金额为37.70 亿元,未来到期债券较为集中。
实际上,阳光城一直都是闽系房企高杠杆扩张的典型,其高周转、高杠杆的发展模式带来其快速的规模扩张。
数据显示,2015年,阳光城销售金额仅为300亿元,在房企排行榜中位列28位,而到2018年阳光城销售金额增长到1628.4亿元,位列房企排行榜14位,2019年更是跨过2000亿元门槛。
只是,阳光城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却牺牲了利润和负债率。
万得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阳光城的净利率一直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远低于同规模房企。
而在负债方面,2013年,阳光城的资产负债率上升到86.86%,此后数年一直没有低于80%,在高速扩张年代,其净负债率甚至达到过454%,远远高于其他房企。
近几年阳光城确实在强调降负债,其2019年净负债率已降到150%以内,不过,若考虑到50亿元永续债因素,阳光城2019年净负债率为164.15%,仅次于融创中国的179.64%位列TOP15第二名;
而若扣除40亿元的永续债,阳光城2020年的净负债率也达到101.86%。
央视财经评论员薛建雄对鳌头财经表示,阳光城可以称之为房企中高杠杆的“鼻祖”,其较早就进行高周转扩张,且而后两位职业经理人朱荣斌和吴建斌都出自碧桂园“三斌”。
而高杠杆房企的高负债问题短期可以通过其他指标平抑,长期一定会在报表中体现出来,因此随着时间延长积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在当前国家对房企融资端收紧的背景下,其问题会暴露得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