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野战防空系统发展
前文:朝鲜自行火炮的发展、[原创漫画]下一次,你还会向我告白吗(13)
M1978
朝鲜将65式双管37毫米高炮整合到履带式装甲车底盘上,自行设计半敞开式炮塔,制造出自行高炮。名字M1978的由来应该是指它在1978年被美国情报部门观察到,美国国防部就取了这个名字。


底盘可能是苏联ATS-59G火炮牵引车的改型,该底盘也用于朝鲜多种自行火炮。ATS-59G的动力是T-55使用的同款,为39升的A-650柴油机,比T-55的功率降低了,输出300马力,提升了寿命。估计M1978不带副油箱的公路行程是350公里,携带副油箱为500公里。

65式高炮是苏联V-47高炮的仿制型,图纸是在中苏交恶之前交给中国的,在60年代初研发,1965年服役。一台射击指挥仪可以指挥多门65式。而V-47是61-K(M1939)型单装高炮的双管衍生版本,在1944年设计,在1945年生产了5门,在1949年全系列生产了78门,之后被57毫米S-60高炮替代。


61-K是在30年代后期开发,自1937年起生产至1945年的37毫米牵引式高炮。炮管长2.73米,67倍径,炮班成员8人。使用液压弹簧反后座装置,俯仰-5°至+85°,37x252mmSR的弹药,理论射速160-170发/分,实际射速80发/分。最大射程9500米,有效射程4000米;最大对空射程6700米,有效对空射程3000米。

61-K的弹药有OR-167 Frag-T,弹重1.43千克,装药35克,炮口初速880米/秒;OR-167N Frag-T,弹重1.43千克,装药40克,炮口初速880米/秒;BR-167 AP-T,弹重1.47千克,炮口初速880米/秒;BR-167P HVAP,炮口初速960米/秒。高爆弹的点引爆引信不适合对付高速目标和小目标。其最初安装在ZU-7四轮炮架上,使用穿甲弹(AP)在500米处可击穿60°放置的37毫米轧制均质钢装甲(RHA),在1500米处可击穿90°放置的28毫米RHA。
1940年,61-K和瑞典的博福斯40毫米56倍径高炮进行了对比测试,性能基本一致。
M1984
朝鲜将ZPU-4四联装14.5毫米高射机枪安装到323型装甲输送车底盘上制造自行高炮,敞开式布局,无炮盾,炮手上半身无防护。

323型是朝鲜的主力装甲输送车,外观和我国的63式装甲输送车很相似,是从许可生产的YW531C系列装输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绰号VET,也有外媒称为VTT-323。美国情报部门称其为Sinhung M1973。它的生产时间比63式装输稍晚,至今生产了3200多辆。该车采用焊接均质钢装甲制造。司机在车体左前方,右侧是副驾驶,副驾驶后面是发动机。副驾驶有3具潜望镜和一个舱盖。

该车每侧有五个挂胶负重轮,比YW531多一个,驱动轮在前惰轮在后,没有托带轮和侧裙。估计采用扭杆悬挂,减震器在前后。发动机很可能是道依茨BF8L413F 8缸风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在2500转/分时输出320匹的最大马力。
323型具有两栖能力,履带划水推进,车体侧面有保持水中稳定的翼面,M1984保留了首上的防浪板,不知道是否能保留两栖能力(用防水布围住敞开部分)。估计最大爬坡60%、最大侧倾40%、最大垂直越障高0.6米、最大越壕宽2米。车长5.48米,宽2.98米,高2.58米。正面装甲厚约13毫米。

ZPU-4在1949年服役,由Zpu厂生产,是KPV 14.5毫米重机枪的四联装防空机枪座,可对空对地。50年代苏联为ZPU系列开发了改进型光学预测瞄具。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座式自动原理,枪管可快速更换。发射14.5x114毫米弹药,弹药有API(B32)、API(BS41)、 API-T(BZT)和I-T(ZP);其中BS41带有碳化钨芯,采用全金属弹壳,弹头重64.4克,枪口初速1005米/秒,在500米距离上可击穿垂直放置的32毫米均质钢装甲板;BZT带有钢芯,采用全金属弹壳,弹头重59.56克,枪口初速与BS41相同,示踪剂的作用距离至少有2公里;ZP是带有内部引信的曳光“瞬时燃烧弹”,燃烧剂在弹头顶端,示踪剂在弹头底端,弹头重60克。单管理论射速600发/分,实际射速150发/分。枪管俯仰−7 °至+90 °,有效射程1.4公里,最大射程8公里,最大射高5公里。

除了M1984,朝鲜还把ZPU-4安装到苏联的ZiL130 4x4越野卡车底盘上

M1985
朝鲜将ZSU-57-2上的双联装S-68A 57毫米高炮安装到ZSU-23-4使用的GM-575履带式通用底盘上。底盘有微小改动,储物箱盖似乎由3个变成4个;首上可能倾斜增大几度;取消了首下的3个牵引钩;履带似乎也有改动。行军时用首上的行军锁固定炮管。S-68A是S-60高炮的车载改型,朝鲜也将其安装在陆地上(可能改装成牵引式高炮)。



该车使用了朝鲜自己设计的新矩形炮塔,但仍然是半敞开式布局,容易受到攻顶武器和手雷等威胁。另外,车上没有安装ZSU-23-4的RPK-2 "Tobol" a.k.a. 1RL33 Ku波段搜索/火控雷达,只有光学机械计算(模拟)反射式瞄具,无法夜战,无法对付战斗机,只能对付直升机。而且因为炮塔正面挡板很高,火炮俯角不足,难以对付地面目标(除非利用斜面垫起车尾),非常鸡肋(前挡板能放下则另计)。M1985的最大公路时速约为50公里,乘员估计有6人:司机、车长、炮长、防空观察员、2名装填手。炮塔防护很弱,最多能防御步枪弹和小型炮弹破片。
GM-575由Metrowagonmash工程公司研制(之前叫MMZ或OKB-40),属于GM系列履带式通用底盘,最大装甲厚度15毫米。
AZP S-60是苏联在1950年服役的57毫米76.6倍径牵引式高炮,广泛出口华约、中东和东南亚国家。该炮发射QF 57x348mmSR口径的定装弹,没有研发现代化的高炮弹药。S-60总长8.5米,炮班成员7人,俯仰-4°至+85°,循环射速105-120发/分,持续射速70发/分,炮口初速1000米/秒。
S-60在由雷达引导时的有效射程为6000米,由光学引导时为4000米。弹药有UBR-281/281U APCBC-HE-T,弹丸重2.82千克,装药13克;UOR-281 HE-T,弹丸重2.85千克,装药154克;UOR-281U HE-T,弹丸重2.85千克,装药154克或168克;3UO6 HE,装药154克。




M1992
M1992 30毫米自行高炮基于引进苏联的ZSU-23-4“石勒喀河”四联装23毫米自行高炮而设计。它用于替换M1978双联装37毫米自行高炮,已进入批产,产量未知。


该车的高度比“石勒喀河”高,将后者的23毫米炮替换为2门30毫米炮(外观上看和AK-230的NN-30炮一样),每管最大射速800发/分,俯仰-5°至+85°,估计有效对空射程约为3千米,最大射程3.5千米。弹药为HEI-T(高爆燃烧曳光弹),同时可对付空中/地面目标,性能优于“石勒喀河”。M1992的火控雷达/火控系统和“石勒喀河”相同,根据目标的高度,追踪距离为6-10千米。

它的装甲足以防护轻武器和炮弹破片,乘员应该有车长、炮手、雷达操作员和司机等四人。动力为V-6P1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28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时,行程400-500千米。最大爬坡60%,最大侧倾30%,最大垂直越障高1.1米,最大越壕宽2.8米,最大涉水深1米。它还配备了辅助动力装置,在主引擎关闭时为所有系统提供动力。乘员约4人,重约20吨,车体长度约为6.5米,宽约3.1米,高约3.6米。


9K35“箭-10”
朝鲜曾仿制过一批苏联的9K35“箭-10”(北约代号SA-13“金花鼠”)自行近程防空系统。它在1976年开始生产,至今仍在俄罗斯等国服役。

9K35是9K31“箭-1”自行近程防空系统的继任者,发射9M37光学/红外制导近程防空导弹,也能发射9K31的9M31M红外制导近程防空导弹。它采用MT-LB多用途履带车辆底盘,重12.3吨,装甲仅厚7毫米,有两栖能力,最大水上速度6公里/时。乘员3人:车长、发射员和驾驶员。动力是YaMZ-238 V柴油机,最大输出240匹马力。行军时发射器折叠到车尾。


9M37


9M37重40千克,弹头重3.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M2,射程800-5000米,射高10-3500米。光学瞄准,近炸+碰炸引信,使用双通道导引头,分别由制冷硫化铅和调幅非制冷红外制导。9K35的发射架上有4枚导弹,因为MT-LB底盘的车内空间足够,车内储存了8枚备弹,再装填时间约3分钟,而9K31的BRDM-2底盘就没多少空间放备弹了(一般而言)。


9K35改进型
后来朝鲜对9K35做了改进,保留雷达等设备,改用“火绳枪”便携式防空导弹,待发弹数从4枚增加到8枚,增加了火力持续性,和原版在射程、射高上差别不大。

火绳枪(有外媒称为HT-16PGJ)是仿制改进苏联的9K310“针-1”(北约代号SA-16“手钻”)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器(MANPADS),弹头气动设计改为类似9K38“针”式(北约代号SA-18“松鸡”)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为系统充电的热化学电池的位置也有区别,它估计是改用9K38导引头的9K310。这种武器除了单兵用的,还有车载型和舰载型,已被证实大量提供给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其车载版和舰载版则被提供给缅甸。2013年2月,叙利亚自由军在阿勒颇发现了一箱“火绳枪”。


1972年,苏联科洛姆纳设计局(Kolomna OKB)开始研发“针”式,和报道不同,该导弹不是“箭-2/3”的改进型,而是全新的项目,性能和射程要强于“箭”系列。
因为遇到技术难题,1978年决定将该项目拆分成两部分:简化版的9K310使用基于早期型“箭-3”的简易单通道被动红外导引头,其在1981年3月11日服役,之后继续开发全功能的9K38。9K310使用的9M313导弹安装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5000米,最大射高3500米,最大飞行速度570米/秒,弹头重1.27千克。
无论是9K310使用的9M313导弹还是9K38使用的9M39导弹,弹体和多数便携式防空导弹一样会在飞行中旋转弹体,每分钟900-1200转,因此只需要一对控制翼面。它和滚动稳定导弹不同,后者需要单独的俯仰和偏航控制翼面。这两款导弹都带有一个燃气发生器,驱动小型燃气轮机以为导弹内的系统提供电力,并驱动活塞控制前翼。燃气发生器的两个排气管垂直于前翼,这是为了在导弹刚发射时,因速度太低前翼作用发挥不好时,直接提供操纵能力。

1983年服役的9K38采用新型被动红外导引头,对耀斑和干扰的抵抗能力大大提高,导引头更灵敏,能够在红外范围内的人为干扰条件下区分真假目标,扩大了前半球的交战能力,采用高爆破片战斗部,接触+近炸引信。
根据制造商的说法,在南非的试验表明,“针”式比美国的FIM-92A“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性能更好。


朝鲜目前最强的近程防空导弹是“金道尔”,但它是拖车底盘的,不能越野。朝鲜目前最强的野战防空系统还是改进型9K35。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