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13 第七章《男女有别》
这一章的读书笔记一直难产。毕竟涉及到恋爱和婚姻了,我的感情生活过于单薄,观察得也少,不敢妄言。当时我在群里开玩笑说,我想明白了就可以去谈恋爱了。
费老的分析是,恋爱是无止境地互相认知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对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来说是一种异质性的不稳定因素。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与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造的)长期接触、对环境非常熟悉,人总能从长者身上把握到自己的未来、对自己未来也很“熟悉”,唯一有屏障的是性:因为男女有别,人似乎永远无法真正认识另一种性别到底是什么。这种无止境的认知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从而影响生产。而婚姻(严格说是婚姻组成的家庭)本该意味着一种最基本的保障,是人落荒而逃的时候最后的堡垒,是稳定器。这个关于恋爱与婚姻的二分,我有没有转述错?姑且如此吧,我不好评价,这至少是一种我看不出破绽的说法吧。
以前婚姻还有配八字的民俗,我突然有点理解。配八字当然会被认为是迷信啦,但是据我最近的了解,对人的天分、秉性的刻画确实挺准的。当然,你也可以不信,只把这个信息回嵌到之前的逻辑中去就行。因为两性之间难以互相理解,不妨通过这种或许有效的方式进行一些“互相了解”,去尽量减少不可名状的对异性的陌生,增强心理上的稳定(心安)。这种心态也表现为看塔罗牌、看星座等等,因为毫无疑问,市场化了的社会中的人是更加陌生的。
“现代”社会是所谓“原子化的个人”,是陌生人社会,恋爱的成本是极大提升的,其实就是所谓天降系和青梅竹马的关系。百度一下跳出“为什么青梅竹马总打不过天降系?”笑死,问题是,30多岁才结婚的多半是和中学同学啊~和一个人从零开始互相了解、和一个人从小知根知底,哪个互相了解的成本高啊?“现代”社会的时间资源等等其实是高度紧张的,又有谁愿意去付出这样的成本呢?婚姻生子的成本就更直接了,糙话就是“玩够了找个老实人”。组建家庭意味着家庭责任,意味着养育孩子,这些都是要支付成本的。现在的星期天下午我可以任性地听讲座写专栏,有孩子了怕是得带着出去玩儿,不仅辛苦,而且个人的自由受到极大的约束,“一点都不好玩啊!”
前两天刚好谈到“不想生养”的话题,所以有了上一段的核心观点。现在大家一提出生率就归因于教育医疗地产,然而,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去关注相关的信息,甚至没有自己算过账,只是“感觉”。以这么不务实态度去应对的真的是“重要原因”?在这个时代,可以用钱来衡量的成本(教育医疗地产)在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加持下会大规模传播,成为主要原因甚至唯一原因,很合理。但也要看到,社会结构的变化、熟人社会的消失给恋爱和婚姻本身也带来了不可量化的成本,同样是需要应对的。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