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生命的初始化程序与传承——关于重演律的遐思
结课小论文,随便发发

每一个物种,其繁衍时,胚胎的整个演化过程,正是这个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缩影。
以高等动物为例,在生物分类中,按细化程度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即越小的分类单位越突出这个物种的特征。但是在高等生物的胚胎演化过程中却正好相反,按照其出现特征的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先出现的特征并不是独属于这个物“种”的标志性特征,而是最为宽泛也笼统的门的特征。而在这些特征上,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个顺序与特化程度的顺序完全相反,但是与物种进化的顺序却是相同的。
受精卵、桑葚胚、囊胚、原肠胚,胚胎的各个阶段,对应的是单细胞、多细胞、二胚层生物等生物演化的各个里程碑;而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对应的则是演化过程中长达数亿年的生物进化。这意味着,不管是什么生物,任何一个新个体的产生,都伴随着对这个物种漫长进化历史的快速回顾。这回溯的每一秒可能就是过去的千万年,但它确实地遍历了它曲折的进化之路。这个过程,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初始化(Initialize)”。
初始化,现在常常用在程序中,作为一个函数,初始化的作用是在编译器的最前端添加一个命令,让其以某种设定的状态开始工作,并且在执行后续所有命令时都要先执行初始化程序,获取上一步的所有数据,以此实现数据在不断从头开始的循环过程中连续传递,或者可以说,传承。
这跟生物进化的重演是否十分相像?
尽管一代一代之间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但假如将一代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看作名为“生命”的程序的一次执行(Execute)的话,那么一个延续数亿年的物种,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循环(Cycle),一个由成千上万次生命构成的循环。而在这个循环中扮演“初始化程序”的,不就是重演吗?
从物种最初的祖先开始,一代代个体读取上一代的数据出生。它们活一次,并且或多或少在物种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它们将一个个碱基对的修改保存在基因中,一点一点,不断地完善着生命的初始化程序。下一代在孕育时,执行初始化程序,读取上一代的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它们自己的生命历程,最后再将自己的修改保存。时光流逝,经过无数的迭代,物种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而我们观察到的胚胎重演,就是在这段迭代过程中更新至今的“生命初始化程序”。
B语言最初的初始化程序就是那著名的“hello, world”。这是计算机诞生以来的第一句话,也是它对世界的见面问候。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开始了它的“进化”。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生物的重演就是生命的“hello, world”,这不仅是物种源头的个体向世界宣告物种的诞生,同时还是其中每一个个体向世界宣告它们作为独立个体的诞生。这是它们要开始书写自己故事的宣言,表示它们全盘继承了祖先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将要用自己的经历来添一笔写一划,再将物种的荣光传递给下一代。
现代科学常常在担忧人工智能的智械危机。我们编写程序,塑造心智,以至于有可能使计算机拥有意识。只因高度完善的程序便与心智无益,而高度智能的机器也就无限接近生命。我们在担忧着人类是否在创造生命,但不妨反过来思考,与其纠结生命与程序的界限,为什么不认为我们的生命也是某种程序呢?生命的本质模糊不清,同样具有初始化函数、循环过程、自我学习,更新迭代这些主要特征,甚至我们的诞生准则,都是类似代码的碱基对序列,那么将它当作由神编写的Project World中名为“Life”的程序,又有何不可?
话虽如此,生命到底是程序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对于单纯的生物来说并没有多大区别。它们,不,我们以“hello, world”为开端行走世间,只是专注于留下自己的痕迹,优化着属于自身物种的“程序”。这程序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名字,不过它被称为“初始化”亦或“重演律”并不重要,无论如何,生命的光芒就在其中。
“叩响尘封已久的门扉
门扉的对面有谁在
或者并不存在”
2022.4.28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