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芷芳兮声明:关于 “东瓯先生”的五问 和重归汉服宣传一线缘由
兰芷芳兮声明:关于 “东瓯先生”的五问 和重归汉服宣传一线缘由
图文来自:@兰芷芳兮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关于 “东瓯先生”五问和重归汉服宣传一线缘由
兰芷芳兮,20-05-29
尊敬的东瓯先生和亲爱的网友们:
特别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质疑,也基于同样赞同并关心汉服这一事物的前提,我就借此机会谈谈我的观点,不仅希望能够解答大家对于我“复出”的疑问,也希望能够重新明晰一下,为什么我要回归到网络一线,再次宣传汉服理论的原因。
1
回归起因
这一段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与这些人一样秉持同样观点的网友。因为我觉得我还很委屈,也很无奈,不是因为资历,而是因为看到今天的汉服复兴方向走偏了,这一方向,也背离了汉服未来要走的路线。
什么叫做“必须要有出土文物支持的才是正确的形制”?又什么是“形制”,这里面“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又是什么呢?对于我来说,今天最重要的是复兴汉服,从我个人来说,最初是组织线下汉服活动,牵头建立英国英伦汉风汉服社,再到重整北京汉服协会(筹)组织,这期间还给商家做过模特,也参加过亚洲艺术节,第一次让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服饰同台演出,我一直认为我应该是个汉服活动、汉服社团、汉服上街的坚定实践者与行动派。在社团建立后,作为一位老同袍,本应该“轻轻的走,不带走一丝云彩”,但为什么今天我要回来做理论,还偏偏要回到互联网,在最有争议的平台,去碰争议最大的这一块内容?
因为我不忍,不忍我们的汉家衣裳无人叹赏;更不忍,十七年的数以千万计小人物,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换来的今天小成绩被带偏。虽然不敢说我是正确的,是权威的,是集大家观点为一体的,但是我相信,如果要想读懂今天的汉服复兴,不能只看衣服,重要的是跳出衣服看衣服。这里重要的是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对这个不仅有复原制作,还有大量商家、资本、社团、考据团队,以及无数个人、网民为之动容与感动,并要付出努力,甚至说是倾尽全部精力去推动复兴汉服运动,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绝对不是在中国古代服饰史、考古史里跳圈圈,现代汉服复兴的成果,不应该单纯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物研究、实践、复原的案例。所以,这里除了复读“文物”资料外,还必须用中国思想史、中国民族学、中国民俗学、中国思想史来综合研究,在理论上找回民族服饰这一大类中,缺失的汉民族服饰理论。特别是如果真的想要理解当代以年轻人为主体,以传统服饰为符号,以传统文化复兴、大国崛起后文化自信为意义的传统服饰复兴运动,除了《中国古代服饰史》和大量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和史料外,还有汉族民间服饰、钱穆的《国史大纲》、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金耀基的《传统到现代》、十八大以来的各种刊物等等,都是必读书籍。

▲我读过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为什么网友说我是“失踪人口”,因为这四年的时间我在读书,如果不是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献深深的扎根在脑海里,我今天不敢出来说。如果我自己都不能屡清楚,汉服的结构和演变,特别是与汉民族这一社会实体的关系,如何从历朝历代的古代服饰史中,也就是这一政治实体中,整理出汉民族的那部分服饰脉络,我没有办法出来说,于是,我一直在看书、看文献,找专家、学者、机构,也在触摸文物,并且跟大量社团、商家、形制考据图队沟通、商量、探讨,进而有了这一套汉民族服饰发展脉络。于是,我有底气、有自信地回来了。


▲四年我看的部分书籍
至于个中原因,还是最初说的,我要把祖先的文化,留下来,传下去。
2
关于考据
我特别支持考据,大部分视频都在翻来覆去的说,要形制、要考据、要文物、,但偏偏有人选择性忽视。为什么要考据?再说一遍
第一点:明晰汉服存在的属性。因为汉服复兴初期,最大的质疑是“汉服不存在”“历朝历代风格都在变换,所以不存在汉民族服饰”这一言论,于是无数网友为之感叹,去看文物、看文献、看古籍,用我们的努力证明汉服是存在的,是有着一脉相承的特性,是与汉民族这一实体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这是考据的初心,是为我们现代的汉服,找到它本来的样子和合理的存在。
第二点:探析古代服饰内在结构。从学术传统上看,中国传统服饰的结构考据是古代服饰史的一个分支,但在研究视角上,从古至今往往是“形而上大于形而下”,即“重道轻器”,就是崇尚服饰文化和精神含义的探讨与研究,而对于器物本身结构的整理与研究却显得微不足道。这也导致汉服在断裂后,又经历了文字狱,这种曾经依托口口相传的剪裁结构也很难找回的重要原因。而汉服本身所注重的服饰制作与“考据”,实际上是帮助了各行各业对于古代服饰的研究。
第三点:宣传传统服饰文明。真正的考据派,不是抨击现代汉服的对与错,或者把网友穿汉服的照片挂到网上,又或者是趾高气昂的摆出“十级娘”,在小圈子内指责与抨击,去显呗自己的那些可以“复读”的片语。真正的考据是把考据作为手段,把寻求规律、建构体系当成目的;真正的“形制党”,是把文物文献、思想观念、民族民俗、社会形态,进行综合研究,找出我们民族传统服饰的发展脉络、形制特征,这才是汉服复兴!
这才是我们所尊敬与敬佩的考据党!在没有学术圈的光环背景下,在拿不到核心学术资源,在没有评职称和发文章的科研任务下,依旧坚守着研究阵地,把考据作为兴趣爱好,不断的在网络平台上为汉服发声,证明汉服的结构存在、合理性与必要性,为汉服复兴打下基础,这才是考据!
但是很多人却对我说考据重要性的言论视而不见,或者断章取义。


甚至有中央媒体做了我的节目,问我要复原图片做配合宣传,我协调了,点个赞,还要被人在微博上莫名指责。我解释了,前半句无视,继续在抖音上指责。也不知道背后究竟是什么用心?



如果“自我标榜”却只能以“跳墙角”“挂墙头”人身攻击的方式,来指责认真研究的汉服学者、汉服商家或者汉服穿着者,对真正做实事,推动汉服复兴的人冷嘲热风,要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网络上的“愤青”、现实中的法盲,以考据为优越感自居。要么就是故意而为之,实际上是那些反汉服的人的同道,不仅深深的伤害了民族感情,也阻拦了公众可以了解汉服的途径。以考据之名,把汉服运动圈地自居,不仅带回到古装的范畴,还瓦解汉服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而对于那些喜欢汉服,或者潜在喜欢汉服的新人们,要么不敢说话,要么不敢穿汉服,最后敬而远之,与汉服分道扬镳,这就是你们要的汉服复兴嘛?
3
关于重返
回来的原因是什么?是做现代的汉服理论。这里要重新明晰什么是汉服,它作为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体系,注意是体系,因为断裂,分为古代体系和现代体系两个历史阶段,今天的我们复兴汉服,当然是要建构,注意是建构——现代汉服体系,也就是与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紧密相关的汉服研究理论,它理所应当属于民族学,而不是历史学。
那么今天,如果唯文物论的问题是什么?也是汉服复兴运动十七年来的大问题,就是为什么社会说穿汉服依旧是穿越,为什么穿汉服是在复古?因为虽然有着汉洋折衷的搭配,有着汉元素的设计,但是,对于汉服的称谓与理论,依旧是某某朝代的概念,某某文物的说辞,甚至淘宝上的商品都是“仿什么墓的吊带”,这难道真的可以被公众所接受,真的不会有问题嘛?这真的是汉服复兴嘛?


一边推广着汉服,一边推广朝代的理论,一边又说自己这个与流行的古装剧是同款,难道真的是复兴,不是复古嘛?掌握了一点点文史知识,就有这样爆棚的优越感?除了像复读机一样,复述真正考据派的“交窬”“破裙”外,还知道什么呢?对了,能说出“交窬”这个词的具体来源吗?那篇秦简上除了交窬裙,还记载了什么?知道什么叫“人子”吗?(不要百度,直接回答)
有些人,除了拿着别人的研究成果复读外,如迷信一样信着商业网站的只言片语到处刷屏外,还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呢?有没有自己研究的主见呢?就像我能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右衽而不能左衽,但不知你们能不能回答我,为什么裙子不能一片方布打满褶?是哪篇文献哪个古人规定的?文物上显示只有三个褶,我们就不能打四个褶?这原因又是什么,不知又能否说清楚?
文物,当然要文物,我什么时候说不要文物了?但是等于唯文物吗?不等于,忽略和不顾“幸存者偏差”真的合理吗?作为研究者,我们在拿到文物的基础上,还要做的是吃透《民族学》《民俗学》等。
最后,我想说,作为中国人,复兴汉服,我知道我做的很少,也很微不足道。因为,我有一份本职工作,也有家庭。坦白讲,如果没有汉服复兴的事情,我的生活可以过的更好,我不需要在网络上发文章,不需要自费出书和宣传,更不需要花费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做理论研究,更不需要在这里被小朋友无辜指责和人身攻击,陪陪孩子,陪陪家人,不好吗?
但是,我依旧希望今生能够找回我们的汉家衣裳,所以我会拼尽全力做好我能做的那部分。为何会被网友嘲笑发髻线?因为所有文章、所有视频都是在半夜或者清晨完成,要么是十点孩子睡觉后,要么是早上四点起来先拍完后再去上班,不管怎么样,我会一直坚守在汉服复兴路上。如今,这难道也是被嘲讽的话题?虽然我知道在数以千万计的同袍中,我做的其实不算是什么。但我肯定我做的是有利于汉服复兴的事情,是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事情,是有利于传播当代中国人正能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