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塞施密特109(重置版)
(本文是对曾经写过介绍BF109的科普文章,进行内容升级的重置版)
1935年,她诞生了。
仿佛是命中注定,她将成为一个传奇。
她带着德国人民的希望,也带着恐惧与死亡。
西班牙,捷克,波兰,法国,英国,苏联……
到处都是她展翅高飞的身影。
她为了胜利,踏上了陌生的土地。
她的身后,追随着无数狂热的士兵。
她飞到哪里,哪里就插满了铁血的军旗。
似乎没有人能阻挡她前进的步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知不觉,她已经征战了多年。
她不再是无敌的了。
敌人日渐变强,她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那些曾经害怕她的人,带着复仇的怒火回来了。
昼夜不停的轰炸与惨叫,扰得她难以入睡。
现在,轮到她来保家卫国了。
她累了,她已经失去了当年的英姿。
也是时候,该偿还欠下的血债了。
帝国覆灭了,战火平息了。
她与她信赖的飞行员一起,陷入了永恒的沉眠。
——致第三帝国的雄鹰
BF109战斗机
如果有人问我“二战最传奇的战斗机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是BF109”。
BF109从西班牙内战一直到二战结束,诞生的十年里有九年都在战斗。一经出现就是未来战斗机发展的标杆。衍生出了多种改型,虽然战争后期盟军各种高性能战斗机服役让BF109力不从心,但是不断改进依然有一战的能力。还造就了一群拥有超人战绩的王牌飞行员,帝国雄鹰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研制于20世纪30年代的BF109,是一款平直翼常规布局下单翼活塞式战斗机。集当时各种先进技术于一身,封闭式座舱,可收放式起落架,全金属蒙皮,而且使用了V型液冷发动机。比起星型气冷发动机,V型液冷发动机可以让机头造型更加细长,减少空气阻力的同时还能让飞行员得到更好的视野。这一切设计都让BF109的飞行速度相比前代战斗机有着质的飞跃,同时也奠定了之后德国空军以“一击脱离”的能量战为主的战术基础。从1936年开始一直服役到了二战结束,期间不断的改进升级,总产量超过了3万架,在整场战争中一直都是德国空军力量的中流砥柱。

设计与发展
1933年,纳粹党上台掌权。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合约》开始重新组建德国空军。一战时期老旧的He51战斗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德国空军的要求,德军对新一代战斗机的招标悄然开始。
在这之前,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设计师:威廉·梅塞施密特,设计了一款名叫BF108的运动飞机,并且用这架飞机代表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参加了1934年举办的国际飞行大赛。BF108出色的表现很快引起了德国空军的注意,在空军元帅戈林的支持下,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成功获得了参与新一代战斗机招标的资格。

梅塞施密特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了新飞机的研发。新飞机大量吸收了BF108的优秀设计,包括上述提到的全封闭式座舱,全金属蒙皮,可收放式起落架,还有自动前缘缝翼。新飞机还收窄了机身,减少空气阻力以获得更快的飞行速度。不过原本打算安装的戴姆勒奔驰引擎交付延误,所以新飞机暂时采用了劳斯莱斯的“茶隼”发动机。就这样,原型机被命名为BF109V1,一代传奇就此诞生。
1935年8月,BF109V1开始进行试飞,同时也与其他公司设计的原型机展开了竞争。不过在经过几轮试飞比较后,BF109V1并没有获得很好的评价。为了方便地勤维护,BF109的起落架根部被设计的连接在机身上,维修的时候拆除机翼以后,就可以用起落架支撑机身,不需要单独使用支架。这个设计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起落架的间距过窄,这导致BF109在降落滑跑的过程中很不稳定,这给试飞员们留下了不可靠的印象。并且他们表示并不喜欢BF109狭窄的封闭式座舱。相比于设计相对激进的BF109,试飞员们更喜欢另外一款参与竞标的飞机,亨克尔公司研发的He112。He112原型机的设计相对保守,采用了开放式座舱和较大的翼展面积,飞行的稳定性要好的多。因此试飞员们都对这款飞机给予了好评。
在这之后,BF109的2号原型机,BF109V2登场,换装了Jumo210A发动机,加强了起落架的强度,飞行速度,爬升率和舵面响应都有所提升。但试飞员们依旧不看好这款飞机,依然还是喜欢He112。而这时,其他公司的原型机已经退出竞标,只剩下BF109和He112了。成败在此一举,德国空军未来的主力战斗机将会在这两款飞机中选出一个。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He112有很大的胜算。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He112就将赢得竞标,成为德国空军新一代的主力战斗机。可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德国情报部门得知,英国的喷火战斗机已经成功试飞,并且皇家空军已经下达了订单。喷火战斗机的外形和种种数据都表明,BF109才是能与之抗衡的新型战斗机。因此,德国空军逐渐开始偏向BF109战斗机。也许是命运的安排,BF109未来的一生宿敌,喷火战斗机,竟然在此时无意间救了她一命。
1936年11月,新型战斗机招标的最后一次试飞开始。德国空军资深试飞员赫尔曼·伍斯驾驶着BF109V2起飞,在空中连续做了23个左横滚,随后又连续做了21个右横滚。然后再向左连续17周急速盘旋爬升,最后再从7500m的高空俯冲下来,直到快接近地面时才改平飞。这一套展示性能的特技飞行表演惊艳了在场所有人。驾驶He112的试飞员立即表示自己不用飞了,并且与梅塞施密特和伍斯握手,祝贺他们赢得了新型战斗机的竞标胜利。

BF109胜利之后,获得的量产许可,正式成为了德国空军的新式战斗机。1938年,威廉·梅赛施密特彻底接管了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也改名为了梅赛施密特公司。此后该厂生产的飞行器都以Me开头,BF109也可以称为Me109。
初露锋芒
帝国雄鹰的羽翼逐渐丰满,是时候展示一下自己的利爪和尖喙了。于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成为了她的首秀舞台。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以志愿者的名义出兵干预,德国第88战斗机大队被派往西班牙。这支队伍也被称为“秃鹰军团”。最开始这支军团装备的是老旧的He51双翼战斗机,在面对西班牙政府军的苏制战斗机时已经明显乏力。德国空军高层得知消息以后,决定派遣三架BF109A型前往西班牙进行实战,测试性能的同时收集数据。这三架BF109A被送到了秃鹰军团。经过三个月的实战测试以后,三架BF109A返回德国。设计师开始对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良,比如说早期型号只安装了2门7.92mm口径的机枪,火力实在太弱,于是后续的升级型号便开始尝试一些不同的武装方案。随后出现了BF109C型在机翼上额外加了2门7.92mm口径机枪。而BF109D型有了更多的改变,比如将两叶木制螺旋桨改为三叶金属可变距螺旋桨,改进机枪冷却器,在火力上则是使用了1门机炮,2门机枪的配置。
随着越来越多的BF109被派往西班牙,西班牙政府军逐渐难以招架。在这之后,BF109其中一个经典型号,BF109E型“埃米尔”诞生了。E1型号换装了戴姆勒奔驰DB601A发动机,相比前代拥有更强的出力,武装方面则是配备了4门7.92mm口径机枪。西班牙政府军使用的I-15战斗机,I-16战斗机难以和BF109E抗衡。并且德国空军还开发出了新战术,比如率先使用四机编队,利用高度优势打击低空目标一即脱离的能量战术等。1939年3月,在德国空军的支持下,西班牙反抗军最后进军到马德里。西班牙内战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斗中,德国空军测试了新战机的性能,顺便还练就了一批有经验的飞行员,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好了准备。
BF109E在西班牙内战结束之后升级量产的E3型,将机翼的两门7.92mm口径机枪改成了MG FF 20mm口径机炮。并且BF109E对比同时期的其他战机有不少技术优势,比如说搭载的燃油直喷系统,可以支持她做出负G机动时发动机不会熄火。根据飞行高度自动调节的可变机械增压器,还有弹药计数器等。
雄鹰展翅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彻底爆发。德国空军BF109D型和部分BF109E型,掩护着Ju87斯图卡,He111,Ju88等一众轰炸机,对波兰的指挥系统,交通网,机场展开了毁灭性打击,孱弱的波兰空军根本无力阻挡。德国空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波兰上空的制空权,配合陆军装甲师强大的钳形攻势,德军很快攻入华沙,波兰沦陷。
随后德军马不停蹄,转而向西。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森林攻入法国。BF109一路履行着为轰炸机护航的责任,她们在法国上空肆虐,把在波兰的进攻方式重新在法国上演了一遍。很多法军还来不及投降,就已经被德军360度,全方位,无死角包围了。英法联军被迫且战且退,德军如入无人之境。
二战早期,BF109凭借着高速性能优势,可谓是天神下凡,轻松就拿下了欧陆各国的制空权。她飞到哪里,德军的部队就打到哪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头顶上有BF109飞过,那么很抱歉,贵国已经沦陷了。
1940年5月25日,剩余的英法联军全部被包围在敦克尔克。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下,陆军将领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师终于在敦克尔克外围停下了脚步。德国空军接到命令,掩护轰炸机攻击围困在海滩上的英法联军。英国也启动了“发电机”行动,集全国上下所有能用的船将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军队全部接回英国本土。同时英国皇家空军派出了少量战斗机掩护部队撤退。在这场战斗中,BF109遇到了自己的一生宿敌,英国喷火战斗机。喷火战斗机同样是一款在当时相当先进的战机,可收放式起落架,封闭式座舱的设计与BF109何其相似。这两款战机几乎是同时起步研发,同样在之后的战争中衍生出多种改进型。这也是自服役以来,BF109遭遇到的真正对手。
在与喷火战斗机交手以后,德国空军飞行员很快见识到了喷火的厉害。当时英军装备的喷火MK1型,相比BF109E有着更小的转弯半径,并且在4600m以下的高度平飞速度略高于BF109E。不过BF109E的爬升率更好,在6000m以上高度飞行速度快于喷火。
“在战争初期,我们执行任务时,遇到了喷火那样的超级战机。我认为喷火是我们早期遭遇到的最危险的对手。”——某位德国空军飞行员。
最终,由于天气的干扰和一些其他原因,德国空军的轰炸效果并不理想。残余英法联军成功撤出敦克尔克,为日后的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
敦克尔克撤退行动结束以后,英国撤回本土,法国选择投降。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法国战役结束。
在此期间,BF109E4型号出现。在E3的基础上换装了更好的DB601N发动机,火力上则是把2门MG FF机炮改为了2门MG FF/M机炮,在外观方面相比之前的E3,E4的座舱盖更加棱角分明。
法国投降后,整个西欧除英国以外全部落入纳粹德国之手。英国皇家海军誓死保卫英吉利海峡,不让德军有任何登陆英国本土的机会。想要拿下英国,只能夺取英吉利海峡上空的制空权,让陆军部队在空军和海军的掩护下,成功登陆英国本土。德军高层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制定了代号为“鹰”的作战行动,目标是摧毁英国沿岸的机场,工业设施,夺取英吉利海峡上空的制空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不列颠之战,而这场战役,是BF109,乃至整个德国空军面临的真正挑战。
1940年7月10日,德国空军的进攻开始了。成片成片的德军轰炸机在BF109E型战斗机和BF110重型战斗机的护航下进攻预定好的战略目标,她们保护着轰炸机的安全,与前来拦截的喷火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展开激烈缠斗,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就此打响。

随着战役进程的推进,BF109E却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她的航程。BF109的油箱容积并不大,这严重限制了她的作战半径。允许BF109滞留在英国上空的作战时间只有短短的15分钟,15分钟一到就必须返航,否则就有耗尽燃油坠毁的风险。对于一些需要深入的轰炸任务,BF109E甚至不能做到全程护航。
而原本航程远被寄予厚望的BF110重型战斗机,在面对喷火和飓风时,显得相当笨重。无法和灵活的轻型战斗机相抗衡。
BF109在设计之初的思路就是大马拉小车,大马力发动机配尽可能小的机体,最大限度利用发动机的动力。与同类型的其他战斗机相比,BF109的体型明显要小上一圈。但这样的设计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她的身体内部空间并不大,必须牺牲一些载弹量和载油量。而且小巧的机体也在之后的战争中限制了她的改装潜力,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眼下的问题就是航程太短。BF109只有在驾驶员座位下面安装了一个油箱,她的机翼是没有空间安装油箱的。可是航程短这个最初就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偏偏在不列颠之战暴露出来了呢?因为之前德军作战,不管是在波兰,法国,还是在挪威,丹麦……这些欧洲国家之间都相互接壤,而且普遍国土面积都不是很大。BF109不需要飞这么远,她的作战半径足以覆盖周边国家。可随着纳粹德国的扩张,需要飞行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如果要飞越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上空作战,就有一些吃力了。航程只能说是勉强到达,勉强能用。
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到了战役后期,因为希特勒的微操,德军愚蠢地改变了轰炸目标,从轰炸机场改成了轰炸伦敦。让皇家空军有了喘息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全盘皆输。本文主要介绍BF109,对于历史战役就不过多展开了),德军输掉了不列颠战役,损失了各种作战飞机总计1887架,其中有650架是BF109。而英国损失各型飞机总计1547架,有770架是喷火和飓风。不列颠战役开战之前,德国空军有着将近2:1的数量优势,可最终却损失了更多的飞机还输掉了这场战役。这无疑是德国空军自开战以来遭遇到的最大失败。
苍穹铁翼
不列颠战役的失利,让希特勒放弃了登陆英国本土的想法。不过这并没有影响纳粹德国侵略的野心,德军即将入侵苏联,部队开始在东线集结。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空军的飞机,迎着升起的太阳向东飞去,此时是周日清晨,苏联各所学校在前一天举办了离校派对,乐队安静下来,十年级毕业生将迎来新的一天,莫斯科青年们像往常一样去往红场,基辅民众来到第聂伯河畔,列宁格勒依然处于白夜之中,凌晨三点四十五分,太阳在莫斯科上空升起,而此时,德国飞机已在突袭途中,15分钟后,舱门打开,炸弹如雨点般从天而降,落在各个城市,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摘自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片头旁白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之后,德军一路势如破竹。苏军毫无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就被德军分割包围。苏军溃不成军,一路后撤,德军长驱直入近百公里。德国空军更是刀剑出鞘,在前方为陆军开路,扫清障碍。面对开战初期机体老旧,组织混乱,人员缺乏的苏联空军,德国空军几乎是呈现碾压之势。苏军I-15,I-16这样的老旧战斗机早在西班牙内战就已经被证明无法与BF109对抗。BF109继续掩护着轰炸机攻击苏联的机场,很多苏联战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击毁在跑道上。即使有少数战机升空作战,也很快被击落。BF109凭借着其高速性能,对苏联战斗机展开了一边倒的屠杀。
一路高歌猛进的BF109,很快迎来了她的下一个大改型号,BF109F型“弗雷德里希”。设计师在研究了不列颠之战的作战数据之后推出的改进型号,与E型的外观差别很明显。完善了气动外形,新增加了弧形翼尖,机头整流罩也重新设计,形状更加圆滑。加强了内梁强度,去掉了尾翼支撑杆。之前不可收放的尾轮,升级成了可以半埋式收放,进一步减小了空气阻力。并且将原本一整片的单片襟翼修改成了双段式襟翼。机腹还可以挂载可抛式副油箱,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航程短的缺陷。

首先出现的F1型,与E4型使用相同的发动机。武装方面则是机头的2门7.92mm口径机枪和螺旋桨中轴的1门MG FF/M机炮,取消了机翼武装。与前代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上述提到的气动外形升级。而F2型与F1型相同,只是将螺旋桨中轴的MG FF/M机炮换成了15mm口径的MG 151/15机炮。
随后,BF109F型里最经典,也是F系列产量最多的F4型出现了。F4换装了DB601E发动机,动力有了明显提升。在武装方面则是将螺旋桨中轴的机炮换成了20mm口径的MG 151/20口径机炮,还可以根据需要在翼下挂载两门15mm口径的MG 151/15机炮吊舱。
而在西线那边,英军喷火战斗机也换装了更好的引擎,从MK1改进到了MK5。两机实力不相上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41年8月,BF109身边多了一位成绩优异的小学妹,她就是德国空军另一款主力战斗机:FW190A“伯劳鸟”战斗机。这位学妹出道及巅峰,在600~6000m的所有高度中,FW190A的速度,爬升率,俯冲,翻滚速率都要全面优于英军的喷火MK5,搭载的2门机枪4门机炮的火力也非常强劲。喷火MK5和FW190A相比的优势只有更小的转弯半径和更强的抗打击能力。
在东线,面对苏联空军数量不多的雅客1B战斗机时,FW190A和BF109F也显得相当游刃有余。
1941年~1942年,可以说是德国空军的巅峰。两款战机刚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BF109拥有更快的高空速度和更佳的操控,FW190拥有气冷发动机更强的可靠性,还有更大的挂载空间,可以根据任务需要挂载不同的武装。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经过了西欧地区和苏联的空战历练,德国空军诞生了不少拥有优异战绩的王牌飞行员。BF109和FW190的组合势不可挡,罕逢敌手。加上王牌飞行员的加持,她们翼下所及的地方,皆被纳入第三帝国庞大的版图。
不过,1941年12月7日,在大洋彼端发生了一件对战争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在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轴心国彻底翻脸。希特勒得知此事以后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对美宣战。
随着德军在东线的推进,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一座名为斯大林格勒的城市附近开始了激烈的战斗。经历了两个月的战斗,德国空军奉命为准备攻入城内的陆军开路,BF109掩护着各型轰炸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轰炸结束后,德国陆军攻入城内,但是轰炸产生了大量废墟和碎片,反而阻挡了德军装甲部队在城内的行动。苏军还利用这些断壁残垣当做掩体,躲在城内阻击德军。德军在城中的推进异常的艰难,可谓是举步维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地面战役,每一位德军士兵都拼尽全力想要向前一步,但他们每向前一步都会引来无数躲在暗处射出的苏军子弹。每一栋楼,每一个房间都在发生战斗。此时此刻,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个巨型绞肉机,无情地吞噬着双方士兵的生命。
这样的熬战持续了几个月,1942年11月30日,在城外的苏军对被围困在城内的德军形成了反包围。保卢斯指挥的第六集团军被围困在城中,德国空军按照戈林元帅的指令,给第六集团军空投补给。但是德国空军的运输能力根本无法保障提供足够的物资。
1942年12月12日,德军将领曼施坦因率领一支部队前往解救第六集团军。在突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30km的郊区以后。曼施坦因联系了保卢斯,让他赶紧突围,自己在外面接应。但由于希特勒之前下达了绝不投降,死守到底的命令。保卢斯害怕突围以后承担违抗军令的责任,故而以各种理由拒绝突围。曼施坦因无奈叹气,最终只能撤走部队。第六集团军撤出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此破灭。
1943年1月,苏军对被围困在城中的德军展开了歼灭。1943年2月2日,残余的德军部队全部投降被俘虏,包括保卢斯本人。斯大林格勒,成了第六集团军的坟墓。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让德军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战争初期那样的进攻势头。
“我们在斯大林格勒,被打断了脊梁。”——某位德军军官。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美国参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仿佛是触动了某个开关。冥冥之中,成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走向灭亡的开始。
寒潮将至
1943年3月15日,随着曼施坦因指挥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束,德军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痛击了贸然进攻的苏军。东线战场就此陷入了僵持局势。
BF109也再次迎来了她的大改升级,BF109G型“古斯塔夫”。首先出现的G1型,在气动外形上与F型几乎没有区别。不过她换装了更好的DB605A发动机,动力进一步加强。武装方面也与前代没有差别,区别只是将之前可以挂载的15mm口径机炮吊舱改成了20mm口径机炮吊舱。而且为了高空作战,G1型配备了加压座舱。

1943年年中开始,英美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远程战略轰炸。美军轰炸机白天炸,英国轰炸机晚上炸。目的是摧毁德国的军工生产设施,矿产地,军事基地。德国空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守,作战目标逐渐改为国土防空。在面对美军B17这样的重型轰炸机时,BF109G开始在火力上大幅度升级。升级后的G6型舍弃了前代机头一直使用的2门7.92mm机枪,改为了2门13mm口径MG 131机枪。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将螺旋桨中轴的20mm口径MG 151/20机炮替换为30mm口径MK 108机炮。翼下也可以挂载2门MG 151/20机炮吊舱或者2门MK 108机炮吊舱。动力方面则是换装了DB605AM发动机,配备了MW50甲醇注射加力系统(这个在下文的衍生型号中重点介绍)
BF109在进步,可她的对手也在进步,敌人可不会留在原地等待。英军的喷火战斗机换装了新的梅林发动机,升级到了MK9型。美军也开始配备P47雷电这样的护航战斗机,苏联空军也涅槃重生,开始装备雅客3,拉5这样的性能战斗机。对手的战斗机越来越强,BF109已经失去了战争初期的技术优势。
1943年8月27日,库尔斯克战役结束,这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告终。德军在这场战斗中输光了在东线的筹码,彻底失去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
两线作战也使得德国空军疲于奔命,盟军的战略轰炸也在不停地掏空德国的战争潜力。胜利的天平正在朝同盟国的方向倾斜,德国上下都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在最开始,盟军的轰炸机编队没有护航战斗机,德国空军还能给这些来犯之敌迎头痛击。可到了后来,盟军在轰炸机编队中加入护航战斗机,德军飞行员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了。
到了1944年初,美军一款新型战机的服役,彻底压垮了德国空军。那就是盟军最新的P51野马战斗机。P51拥有超远的航程,让她成为了保护轰炸机的首选。先进的层流翼设计使得P51在高空拥有着极佳的操作性和飞行速度,梅林1650发动机的动力加上两极两速机械增压器保证了她的高空出力。P51除了火力和在低空的操控性以外,其余性能全面碾压BF109G型,就连相比BF109有后发优势的FW190,也少有型号能与P51抗衡。
野马的出现,让德国空军打得相当艰苦。再加上连绵不断的轰炸,德国空军的燃油和弹药补给开始短缺,这让本就艰难的战斗更加雪上加霜。而苏军也开始在东线全面反攻,牵制着德国空军的精力。这是德军欠下的债,是他们在一次次侵略扩张中欠下的血债。纳粹德国已经得罪了太多人,周边的每一个国家都和他们有一笔账要算。第三帝国的至暗时刻,到来了。
风中残烛
曾经称霸一时的德国空军,在他国的领空肆虐。可随着战争的进程推进,同盟国开始了全面反攻。1944年5月,在苏军强大的反击攻势面前,德国空军狼狈撤出苏联。同年6月6日,盟军部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登陆,重返西欧大陆。现在,德军曾经对其他国家所做的一切,都要悉数奉还到他们自己身上了。以掠夺得到的东西,终将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德军别无选择,轮到他们来保家卫国了。
在长久的战争中,德国空军损失了很多飞行员。现在除了少数经验丰富的老王牌以外,德国空军多数都是刚刚入伍的新兵蛋子。缺乏实战经验,难以独挑大梁。
德国空军在战机上的配置也开始落后。面对P51这样的末代活塞战斗机,BF109G就算是后面升级的G14型,G10型也不是她的对手。老冤家喷火也升级到了MK14型,换装的新型格里芬引擎性能全面碾压BF109G和FW190。就连曾经被德国空军当做经验包刷的苏联空军,也开始装备拉7这样的高端活塞战斗机。面对这一众后起之秀,BF109发展出了最后一种大改型,BF109K型“卡尔”。该机型唯一量产的K4型,可谓是109家族集大成之作。换装了最新的DB605DC引擎,同样配备了MW50甲醇注射加力系统,是BF109全系列装备过最好的引擎。

在武装配置方面则与前代G10型相差无几,只不过K4型无法挂载30mm口径MK 108机炮吊舱。而在其他细节方面,K4型是全系列唯一可以完全收放尾轮的109,尾轮一整个都可以收入机尾。并且还加装了主起落架仓盖,起飞以后可以完全遮住起落架。K4可以说是把BF109的气动外形完善到了最佳。因为资源的短缺,K4型在机尾使用了少量木质结构,虽然强度有所下降但同时也减轻了重量。全系列最好的引擎加上重量的下降,让K4型拥有全系列最快的飞行速度。K4在特定高度下使用MW50甲醇注射加力系统,可以追平与P51野马的速度差距。
BF109K4的性能不愧为109家族的最终型号,但是她1944年10月才开始量产,并且产量只有可怜的2000多架,根本无法扭转德国空军的颓势。作为一款20世纪30年代研发的战斗机,BF109的底层框架已经落后于时代。即使再怎么改进升级,也无法与后来发展的高性能战斗机相比。当初为了减小飞行阻力设计的小型机体,也注定了BF109没有多少改装的空间。在这之后,BF109放弃发展,梅塞施密特公司开始全力生产Me262喷气式战斗机。
所以,K4型的出现终究只是绝望的挣扎。就算是Me262喷气式战斗机,也因为技术不成熟和稀少的产量,无法为德国空军力挽狂澜。更不要指望BF109K4这款活塞式战斗机能做什么了。
1945年1月25日,在西线的阿登反击战结束之后,德国输掉了最后的家底。德军兵败如山倒,苏军也推进到了维斯瓦河一带,纳粹德国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1945年4月16日,苏军集结了大量部队,向德国首都柏林发起了总攻。气势磅礴的苏军甲部队把德军的防线一道道撕裂,苏军士兵宛如从地狱中杀出来的战士,前赴后继的冲向第三帝国的心脏。他们不惧死亡,向前冲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苏军前进的步伐。他们等这一刻已经太久了,每个人都渴望着向纳粹德国复仇,亲手摧毁这个侵略了自己家园的帝国。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柏林战役期间,缺油少弹的德国空军很多战机都摆在跑道上,没法起飞。多数飞行员选择炸毁自己的座驾,然后向赶来的盟军投降。不过即使是这样,也还有少数飞行员驾驶着自己的战鹰起飞,去保卫帝国最后的领空。BF109发动引擎,飞上天空,与她信赖的飞行员一起,走向这场最后的战役。空军的老鸟们奏响了乐曲的终章,这是帝国雄鹰的谢幕演出。
1945年5月8日,苏军将红旗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的楼顶,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至此,德意志第三帝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尘归尘,土归土。BF109也同她效忠的那个帝国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演出结束,感谢大家观看舞台剧《帝国雄鹰的一生》。”落幕,一位橙色头发的少女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屈膝,向着台下的观众鞠躬致意。
衍生型号
(以下详细介绍主要改型以及衍生的子型号)
早期型
BF109A型,带有实验性质的型号。装备了Jumo210D发动机,最大功率679马力。武装方面是机头上装备的2门7.92mm口径MG 17机枪。
BF109B型“布鲁诺”,与A型几乎没有差别,相同的武装,相同的引擎。
BF109C型,在B型的基础上,机翼搭载2门7.92mm口径MG 17机枪。总计为4门机枪。
BF109D型,部分开始换装三叶可变距螺旋桨。武装方面,D1搭载了1门机炮2门机枪。D2和C型相同,4门机枪。D3则是把机翼的2门机枪更换成了20mm口径MG FF机炮。发动机与前代相同。
BF109E型“埃米尔”
BF109E1,根据西班牙内战的经验做出的改良。正式开始搭载由戴姆勒奔驰生产的DB601A发动机,最大功率993马力,而且全面换装了金属三叶螺旋桨。火力方面配备了4门7.92mm口径MG 17机枪。
E2型号未生产。
BF109E3,动力方面和E1相同。区别在于把机翼的2门机枪替换成了2门20mm口径MG FF机炮,提升了火力。
BF109E4,换装了更好的DB601N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131马力。武装方面把机翼的2门MG FF机炮替换成了MG FF/M机炮,口径相同,但是区别在于MG FF/M可以发射高爆燃烧弹(薄壳弹),毁伤效果更好。在外观上与前代也有点差别,E3的座舱盖轮廓较为圆润,E4的座舱盖轮廓有棱有角。

BF109E7,可根据需要挂载可抛式副油箱,算是为了缓解航程短而研发出的应急型号。其他方面与E4无差别。
E型系列作为战争初期德国空军的主力机种,参与了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与巴巴罗萨行动。
BF109F型“弗里德里希”
BF109F1,根据不列颠之战的经验做出了大改型,发动机方面与前代相同。F型最主要的升级是在于气动外形上的优化,包括上文提到的弧形翼尖,重新设计的机头整流罩,双段式襟翼,可半埋式收放的尾轮,加强了内梁去掉的机尾支撑杆。在武装方面则是机头的2门7.92mm口径MG 17机枪和螺旋桨中轴的20mm口径MG FF/M机炮。航程方面可挂载可抛式副油箱。
BF109F2,与F1相同,区别在于将螺旋桨中轴的MG FF/M机炮替换成了15mm口径MG 151/15机炮。
BF109F4,装备了新的DB601E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305马力。火力配置方面是机头的2门7.92mm机枪和螺旋桨中轴的1门20mm口径MG151/20机炮。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号拥有热带版,和原版的区别在于进气口多了一个滤尘器,被派遣到了北非战场。

F型系列在外观上都几乎没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火力配置和发动机。1941年开始服役,参与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三次哈尔科夫会战。在西线也和喷火MK5战斗机打的有来有回,也被派到了北非战场。在G型出现以后,F型逐渐淘汰退役。
BF109G型“古斯塔夫”
BF109G1,气动外形与前代没有变化。动力方面换装了全新的DB605A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417马力。火力配置方面和F4相同,但是她的翼下可以挂载火力更强的20mm口径MG 151/20机炮吊舱。G1为了高空作战还配备了加压座舱。
BF109G2,取消了加压座舱,其他方面与G1没有区别。该型号拥有热带版,进气口加装了滤尘器。
BF109G3,换装了更好的无线电,其余方面与前代无异。
BF109G4,优化了起落架,加大了尾轮直径。但这也导致尾轮又变回了无法收放的形式。其余方面与前代无异。
BF109G5,重新配备了机头武装,将原本2门7.92mm口径机枪替换为了2门13mm口径MG 131机枪。但是由于MG 131的体积更大,所以G5的引擎整流罩上突出了两个鼓包,正是为了扩大空间安装MG 131机枪。包括后续的G6,G14引擎整流罩上都有这两个鼓包。
BF109G6,换装了DB605AM发动机,并且配备了MW50甲醇注射加力系统,在理想条件下使用该系统以后,发动机功率可达到惊人的2087马力。为了应对盟军轰炸机威胁,G6在火力方面大幅度升级。原配置为13mm口径机枪和螺旋桨中轴的20mm口径机炮,可根据任务需要将螺旋桨中轴的MG151/20机炮替换为30mm口径的MK 108机炮。同样的,翼下也可以挂载20mm口径MG 151/20机炮吊舱。BF109G6/N为夜间作战型号,可以在翼下挂载2门30mm口径MK 108机炮吊舱,火力更加凶猛。而在一些细节上,G6也做出了优化,为了改善飞行员视野,部分G6配备了加兰德座舱。G6是G系列产量最多的型号,也是战争后期德国空军最常见的BF109。

这里来重点介绍一下MW50甲醇注射加力系统,要提升活塞式飞机发动机的出力,要么提高发动机转速,要么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压。德国人选择了后者,因此开发出了MW50甲醇注射加力系统。50%的甲醇,49.5%的水和0.5%的发动机润滑油,混合以后注入增压器,冷却发动机的同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高发动机的抗爆震能力,进而提升发动机的进气压来拉高发动机出力。
该系统在飞行员的座位后方内置了一个水箱,里面就装有甲醇和水的混合液体。在飞行员将推力杆推到加力档位时,水箱会自动往发动机增压器输入甲醇和水的混合液体。容量可以使用30分钟左右,不过为了火花塞寿命的考虑,MW50加力一次只能使用十分钟,时间一到就必须冷却几分钟以后再使用。
这套系统相当成功,使用MW50可以使发动机出力提高20%以上,获得了前线飞行员的一致好评。

那么,我们继续介绍BF109的衍生型号。
BF109G14,与G6使用相同的引擎,同样配备了MW50。在武装配置上也没有任何区别,包括可挂载的机炮吊舱。G14与前代的主要差别是将加兰德座舱列为了标准配置,增大了主起落架体积,因此G14以及其后续型号的机翼上都突出了两个鼓包,这也是为了扩大空间,容纳增大以后的主起落架。(所以我为什么说狭小的机体空间限制了BF109的改装潜力,改到后面身上好几处鼓包)
BF109G10,换装了更好的DB605DB发动机,也配备了MW50,更加适合高空作战,起飞时可达到2023马力。武装方面的配置和改装都与前代无异。在一些细节上做出了修改,优化了引擎整流罩上的两个鼓包形状,稍微加长了尾轮的支撑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G14在G10前面。德国人的武器编号向来不按照顺序排列)
G型系列是整个109家族产量最大的系列,从1942年末一直生产到战争结束。国土防空,库尔斯克会战,阿登反击战……都能见到BF109G的身影。但是在面对诸如喷火MK14,P51野马这样的高性能战斗机时,BF109G已经在性能上落后。
BF109K型“卡尔”
BF109K4,该系列唯一量产的型号。气动外形优化到了极致,增加主起落架仓盖,可完全收放的尾轮。为了节省资源,在机尾使用了少量木质结构。换装了最新的DB605DC引擎,同样搭载了MW50。在理想状况下,发动机最大马力也可以达到2000出头。在6000m左右的高度使用MW50系统,K4的飞行极速可以达到727km/h,是整个109家族唯一有机会追平与P51野马速度差距的型号。
不过由于战争末期德国仓促的制造和混乱的后勤,也有一部分K4依旧使用前代DB605DB发动机。而且MW50也没法保证将近1:1的混合比,甲醇和水的不同比例混合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甚至在某些紧急情况下,MW50只使用水不使用甲醇,这样的话提升发动机出力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K4在火力配置方面与前代无异,只不过取消了挂载30mm口径MK 108机炮吊舱的选项。

BF109K6,在K4的基础上,重新可以挂载30mm口径MK 108机炮吊舱的版本。但是并未量产。
BF109K10,计划换装DB605L发动机,只停留于图纸阶段。
BF109K14,计划换装DB605L发动机,配备二级机械增压器,螺旋桨升级为四叶金属可变距螺旋桨。只停留于图纸阶段。
K型系列从1944年10月服役到战争结束,作为109家族的最终之作,各方面都达到了109家族的巅峰。可惜仅仅只有K4量产,产量还只有2000多架。Me262的出现已经打开了喷气时代的大门,作为活塞战斗机的BF109,迎来了她发展的终结。
特制型号
BF109T型,基于E型的基础发展而来的舰载机型。增大了翼展面积,提升了低速时的操控性,增加了着舰尾钩。不过由于德国海军齐柏林号航空母舰计划的流产,导致BF109T型并未真正上舰。在去掉所有舰用设备以后,交付给了德国空军驻挪威的部队。刚好那里的机场比较小,也符合T型舰载机的特点。
Me155A型,基于BF109G型发展而来的舰载机型。重新设计了起落架,起落架根部连接于机翼,增大了起落架间距以提升降落的安全性。因为德国航母计划的流产,并未量产。

BF109Z型“泽维林”,把两架BF109F型并列融合在一起得到的机型。用最少的成本研发重型战斗机的探索性实验机,只生产了一架原型机。

总评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评价BF109,那我会说“为战而生,至死方休。”从1935年诞生,到1945年结束。十年的时光,有九年都在战斗。她的出现,引领了活塞战斗机发展的新方向。在最初的几年中一直保持着优秀的高空高速性能,并随着战争的推进不断改进,衍生出多种改造型号以及其子型号。总产量超过3万架,是人类历史上产量最多的战斗机。最重要的是,二战德军飞行员驾驶BF109打出了很多超人战绩,世界前三名头号王牌都是以BF109为首席座驾。世界最强空战王牌,拥有着352架傲人战绩的埃里希·哈特曼,服役期间就是驾驶着BF109G6,G14,G10型号,创下了世界最强的空战王牌传说(哈特曼的故事在我曾经写的专栏中可以找到)。到了战争后期,面对盟军各种高性能战斗机时,BF109虽然已经廉颇老矣,但也依然在不断改进,带着已经略显过时的设计,向着新的敌人亮剑。
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但凡出现二战德国空军,那么必然会有BF109的戏份。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象征,代表了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可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靠着对外侵略扩张发展的纳粹德国,终究无法长久的存在。当战火平息,一切尘埃落定时,BF109也连同着那个充满野心的帝国一起,陨落大地,随风消散。
当衔着橄榄枝的白鸽飞过柏林的上空,当世界从战争的创伤之中恢复。在和平年代,曾经的帝国雄鹰也迎来了新生。现代技术复刻的BF109开始出现在欧洲各国的航展上,“欧洲天空的主人”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空域。在她飞舞的身姿中,依稀可见当年那些热血的空中骑士们驾驶着战鹰一次又一次起飞,出击,然后凯旋归来。只不过这一次,她放下了枪炮,以一个舞者的姿态,自由地翱翔在欧罗巴大陆的苍穹之中。

(本篇完,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