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自我中心主义(1-3-3-1):把人生当成修仙游戏,念叨“人不...

﹌﹌﹌﹌﹌﹌﹌﹌﹌﹌﹌﹌﹌﹌﹌﹌﹌﹌﹌﹌﹌﹌﹌﹌﹌﹌﹌﹌﹌﹌﹌﹌﹌﹌﹌
场域论1
世界(world)
本体论3
真我(Id), 调和Being(法相)和beings(万象)的裁决者。3的调和使两者结成一个稳固的新场域,是种主体化的力量。
认识论3
“我的”,全盘肯定一切,只会厌恶、加害,不会拒斥。一切的体验都是for me,都是from me。强行把肯定和否定的体验一同调节到自己的认识维度里,却不能和体验拉开距离。唯意志主义者说谎是零成本,对他们来说现实和谎言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我的资料,“我可打的牌”。我所体验的一切都是我的牌,可见他们的自我某种意义上被博弈论的维度所侵占了。他们甚至不承认别人的真实性,认为别人也是手上的一张牌。他们的认识论完成了中心化的闭合,认为一切都是我的,因此他们没办法没心机。他们也会说真话,当且仅当对他们有利时才会说真话,这要看后面目的论的情况。他们之所以难以说真话是因为符号学的世界和他们内在的自我的世界是的重叠,他们自我的维度和超我(符号学戒律)的维度某种意义上是短路的。这种癔症被弗洛伊德看作女性歇斯底里(女性癔症)。比如你和ta打牌,无论你怎么赢,但最终都是ta赢,因为ta的规则变了。但在臣仆化的普遍的男性共同体里面,所有男人也会变成自我中心主义。当且仅当对他有利的时候他才会坚持超我的维度,如果对他不利他就说谎言。这种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不是女性癔症独有的,它更是被臣仆化的男权主义所拥有,就是自私。
目的论1 利己。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的自私是可怜的,他们的自私恰恰不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相反他们的自私变出自超我对他们的道德律令。这种超我是种承载自祖先的父性权威,因此这种主义更多会出现在以“几代单传”为荣的臣仆化男权主义者里面。自由意志应当是敞开的,它不会被自私束缚,“我不需要这么多来维持我”。过度的自私就是超我(超出自我super-ego)。他们的自我就是一个壳,是可以在秩序里从内部支配主体的牢笼,如此就可以征召他们的神经系统(反思性)、内分泌系统(冲动和内在节律自我调整)来实现背景性秩序的目的。其目的往往是人口再生产、符号学再生产(暴力、钱、权、色)。
自我中心主义恰恰在目的论维度没有中心化,因为他感受不到里面的分裂。事实上他只是被“我”这个符号所俘获了,他每在心里听到一声“我”就能产生快感。他认为他能在某个台面上(学生抢答、女神被渣男伤透了心)说出这个“我”(可以)字他就能爽。他其实平时是难以堂堂正正说出“我”的,因为这个“我”里面包含了太多社会秩序对他的压抑。所以当他可以说出“我”的一瞬间是很爽的。这种人就像是性压抑的小男孩整天在被窝里玩那东西似地玩“我”这个字。这种人成天心想着“怎么赚这么多钱?”“怎么学好XX?”这些都省了个主词“我”,其实应当是“我怎么赚这么多钱?”“我怎么学好XX?”他们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普遍地把自己的情况默认为一般情况。就是把自己的情况看作是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一般状况。这种人其实只是农耕文明时代男权中心主义发展到现代臣仆化男权主义所产生的的弱小、幼稚的男权载体。
文化代表:男性修仙小说。打着仙的名号满足丛林法则。
1-3-3-1是无法中心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是自以为“自利”的工具人。它不知道建构秩序性,所有他们身上往往缺乏自律性,他们没有办法把本我和超我两个维度分开。超我一般是父亲的维度,它的出现一般要把现实的父亲萎掉(通俗讲),然后小朋友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超越的精神上的律令的父亲,才会有超我。一般他的父亲很严苛,往往他容易变得自私,因为他难以建立一个真正的超我维度。即使他的超我出现了,也只是不断告诉要对自己的自我好而已。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知道何为“自我”。
即使找到了“自我”也不应当是找个真我然后拼命地去让真我越来越多。找到“自我”应当是找到自己的界限(形而上学),确认自己的有限性(存在主义),将有限性变成自己唯一的界限,最后要找到自己的否定性、开放性(辩证唯物、历史必然性)。
1-3-3-1会不断地寻求真我,拼命地把力比多、欲望、保护、排他欲投射到真我上面。他们会不断为获得唯我论的自我确证而问出“你爱不爱我啊?”他们试探性问的方式都是很不自信的。他们实际上是他们想知道他们的认识论有没有满足自己的目的。他们其实还是能一定地和自我拉开一段很小的距离,因为他们还在期待自己的自私是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