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中考道法专题复习:中国式现代化

一、背景知识:
(一)首次提出: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新说法,在两天后的政治局会议上将其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二十大报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四)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二、考点梳理:
(一)考点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材链接:八下第1课 (P3-5)
1.是什么?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①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④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3.怎么做?(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③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二)考点②:人民;教材链接:九上第1课
①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P8)
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P9)
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P11)
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P12)
⑤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P13)
(三)考点③:人才(人才强国战略);教育(科教兴国战略);教材链接:九上第2课《创新驱动发展》(P14-28)
1.为什么?(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2.改革&创新(关系)
(1)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怎么做?(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4)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培养艰苦创业精神、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于动脑,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考点④:口粮(粮食安全、三农问题)→共同富裕;教材链接:九上第1课(P9-13)
1.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九上P11-13)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2.如何共享发展成果?(九上P11-13)
(1)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考点⑤: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精神;教材链接:九上第三单元(P57-73)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九上P60)
(1)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九上P60-61)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3.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九上P62)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六)考点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教材链接:九上第三单元(P74-87)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也有责任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④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七)考点⑦:人类命运共同体;教材链接:九下第2课(P16-26)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紧密联系的世界。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4)我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等。
(5)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
(6)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八)考点⑧: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实现高质量发展;
(4)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5)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6)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7)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国家层面: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八下P3-4)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九上P11)
③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九上P57)
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九上P57)
⑤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九下P24)
(2)个人层面:青少年如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②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人生。(九下P62)
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九下P63)
⑤了解人类文明历程,积极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尊重差异、理解不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九下P64-65)
想了一下,还是整理了纸质稿,这样对同学们来说更方便一些。考虑到文字稿排版的美观性(对不齐真的很难受),调整了一下个别考点的序号,会和微课有一点点差别。习题以及讲评还是看微课吧,我带着你做一遍题目,效率会更高些。
啊对了,最近又有人叫我柳老师,再讲一遍哦,我姓陈。为什么要起“无心插柳柳成荫太难得”这个超长的昵称呢?因为我的常用昵称已经被注册了(苦笑),当时刚好在循环播放一首歌,叫《花盼》,突然就知道该起什么名字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太难得了,毕竟人不是柳枝啊,我还是更愿意做那个有心栽花的人。期待大家都可以好好开放。不过,短时间内不开花也没关系,说不准你是一棵不开花但也很茂密的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