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下降,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022年度的结婚、离婚数据陆续出炉,数据表明,我国的结婚人数从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10年负增长,从2013年的1350万对,下降到2022年的680万对左右。
此时,通常很多人出来解释说:彩礼高,房价贵,找一个如意的郎君或相夫教子的贤妻,在选择多元化的年代,非常难得,所以人们都不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变成了不婚族。
从宏观数据层面来看,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对新人要走进婚姻的殿堂,需要至少2颗精子和2颗卵子的结合,这对应着至少2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据(在我国,男性法定结婚年龄为22周岁,女性为20周岁)。所以,结婚人数显然需要与出生人口数据进行关联对比,才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从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统计公报中,提取到历年的结婚对数、离婚对数,以及当年达到28岁的人口数据。为了匹配结婚和离婚的单位万对,我们将28岁人口数据除以2,简称万对出生人口。

在上述的图表中,三条简单的曲线揭示出了以下的规律。
一,离婚趋势
离婚人数在1995年突破百万,2005年达到200万,2012年达到300万,2015年近400万,2019年达到峰值470万。在之后的三年内,由于离婚冷静期的设置,离婚人数逐年下降,2022年直接下降到了2005年的水平。
所以离婚的人真的多了吗?你从短视频上看到的消息,那是基于多少人数得到的数据呢?真实的数据,又会是怎样的?
我们在名为《一组来自5月20日的数据调查:真·单身人士花名册?》的数据中,分享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基于普查数据的全国人口婚姻情况。数据表明,有配偶的人数,甚至比十年前和二十年前所占的比例更高。
统计结果基于人口大数据,可信度远比短视频中声称自己离婚的阿姨高。事实上,你之所以觉得离婚人数变多了,是你在无意间放大了那些阿姨们所说的话而已,形成了对婚姻情况片面的主观印象,并不代表真实的情况。在心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
二,结婚趋势
结婚人数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那一年全国1350万新人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的十年,结婚人数逐年下降,2022年甚至来到了684,十年结婚人数下跌接近50%。
单看这一条数据,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因为彩礼、房子,人们都不结婚了吗?
单看数据,顶多能够说明现在结婚的人变少了,是不是彩礼、房子等因素造成的,另当别论,我们需要看出生人口数据。
三,出生人口与结婚
28岁人口的峰值在2006年,而结婚人数的峰值在2013年,这两者相差1年。换言之,那些原本在20岁或22岁结婚的人们,现在到了28岁或29岁才结婚。
结婚人数与出生人数的曲线也表明,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结婚年龄的推迟,是影响结婚人数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结婚人数下降的速度,在过去十年间,远快过出生人口下降的速度。
这显然是出生人口以外因素造成的,这个因素会是什么呢?房价、彩礼、女性受教育年限的提高、男多女少的不对等择偶关系?
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某个现象的形成,通常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绝非一两个单一因素引起的。
但解决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却可以通过一两个简单的因素,比如前述的婚姻冷静期,在三年间迅速降低了离婚人数。
如果说结婚人数关乎国家的未来,期待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将结婚人数拉回到与出生人口匹配的数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