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部分将领小传(3)格奥尔格·韦策尔

2023-04-23 20:52 作者:盖昭襄王  | 我要投稿

投稿作者:玺珺,本文全长约3400字。作者留言:第二次写文章,希望大家支持,未经作者允许,严禁转载。

三.格奥尔格·韦策尔(又译为魏采尔、佛采尔)

1869年3月5日出生于德国上黑森州(属于黑森大公国)的尼德-埃伦巴赫。1890年10月1日,以军官候补生的身份进入驻梅斯的第1洛林第16工兵营,1891年8月22日升为少尉。1893年10月1日被调到驻梅斯的第2洛林第20(要塞)工兵营,并进入联合炮兵与工兵学校进一步学习。1898年10月8日进入驻梅斯/迪登霍芬的第5洛林第144步兵团(韦策尔和梅斯缘分不浅啊)。1899年10月7日升为中尉,1901年10月1日韦策尔开始就读于普鲁士战争学院,后来进入德国总参谋部工作,从此成为一位光荣的德国总参谋部军官。

    1906年3月2日,已经在德军中呆了16年的韦策尔终于升为上尉。1907年,他被调到驻斯特拉斯堡的第15军参谋部工作,并于1909年3月24日成为第1下阿尔萨斯第132步兵团的一名连长。1911年5月7日,长期在德国西部服役的韦策尔被调到东普鲁士,担任驻因斯特堡的德国第2步兵师的首席参谋军官。1912年10月1日升为少校,1913年4月1日成为驻柏林第3军的首席参谋军官,此时第3军的军长为步兵上将埃尔瓦德·冯·洛豪,军参谋长为后来的“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韦策尔和塞克特的友谊从此结下。

1914年一战爆发,第3军作为第1集团军的一部分参加了边境会战和马恩河战役等重要战役,能力出色的洛豪,沉着冷静的塞克特和热情火爆的韦策尔在战场上的配合是相当不错。1915年3月,塞克特担任马肯森将军的第11集团军参谋长,韦策尔接替他成为第3军的军参谋长。1916年,韦策尔的老朋友——埃里希·鲁登道夫成为德国第一军需总监,这无疑对韦策尔的仕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年的8月20日,韦策尔成为总参谋部作战处长,在任上韦策尔与鲁登道夫多次合作,参入策划了许多场战役,比如卡波雷托战役和1918年德国的数次攻势,韦策尔也在1917年12月18日晋升为中校,并获得橡叶饰蓝色马克斯勋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已经很难赢得战争了,德国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损失巨大,国内百姓困苦不堪,革命一触即发。1918年10月26日,在巨大压力下,鲁登道夫被迫辞职,而韦策尔早在一个月前的9月25日改任第5集团军参谋长。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同年12月19日,韦策尔担任第18军的军参谋长。

一战的结束标志着帝国的末日已经来临,但并不意味着军队也会随之消失。魏玛国依然存在着一支保守的国家军队——防卫军。1921年3月1日,韦策尔成为魏玛防卫军的通讯部队总监,并一直干到1926年1月31日,在次期间他于1920年10月1日晋升为上校,1923年12月1日晋升为少将。1926年2月,韦策尔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被老朋友塞克特任命为部队局局长,成为军队中的二把手。但好景不长,1926年10月,塞克特因为邀请威廉二世的皇长孙参加秋季军演而遭到政党弹劾,被迫辞职,由性情温和的威廉·海耶担任新一任统帅部长官。老朋友出事,作为“塞克特”派的韦策尔自然要受到牵连,加上韦策尔与鲁登道夫关系很好,而时任总统的冯·兴登堡已经和鲁登道夫交恶,韦策尔的处境瞬间危险起来。1927年2月1日,韦策尔晋升为中将,同年4月1日,韦策尔被解除职务,调到第一集群参谋部,部队局局长由年轻有为的布隆贝格担任。1927年10月31日,韦策尔以步兵上将的身份正式退役。(还有一种说法是韦策尔1925年10月担任部队局局长,1927年1月27日离职)

虽然韦策尔退役了,但他不可能闲着,韦策尔性格热情急躁,自然不肯老老实实赋闲在家。很快,机会就找上门来了。

1930年,对总顾问克里拜尔感到不满的蒋介石开始寻找新一任总顾问,中方一开始想再邀请鲁登道夫前来担任总顾问,但德方考虑到鲁登道夫名气太大,容易在外交上造成不必要麻烦,最终鲁登道夫推荐了韦策尔将军。1930年5月24日,常凯申发布通告任命韦策尔将军为总顾问,6月9日。韦策尔来到中国后立刻上任。当时正好中原大战爆发,韦策尔向常凯申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的方针,并提出集中优势火炮猛攻一点,打开缺口,再向两翼扩张战果的战术。国民党军队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作战,大败对手。经过此战,韦策尔将军在常凯申心中的地位直线上升。韦策尔还参与了对日作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不久,韦策尔就赶往上海,协助中国军队抗日。1933年还前往华北地区参加长城抗战,曾多次提出有关抗日作战的建议。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自己贡献。不过由于老将军在抗日前线频繁出现,使得日本人十分愤怒,连连向德国抗议,让德国外交部十分尴尬。韦策尔参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行动,但在围剿之中经常与蒋介石产生冲突。

韦策尔时期,顾问团的规模不断扩大(1933年达到最高峰,为79人),开始渗透进中国军事许多领域,比如军事教育领域。一些军事顾问进入陆军大学等军校教书,教授德国兵法;帮助完善现有的军事教育体系,帮助中国的特种兵建设,帮助KMT兴建了像步兵、炮兵等新式兵种学校;重视培养中国的军事参谋人才,等等。韦策尔将军还扩充了前任组建的教导部队,扩大为教导师,即陆军第88师,后来又增加了第87师。他还提倡组建中国的多兵种部队,推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化。

韦策尔虽然贡献巨大,但与常凯申等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原因是首先他虽然有极高的军事素养,但在政治上十分幼稚(韦策尔坚持“军人不过问政治”)。他并不熟悉中国的官场,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把何应钦等高层放在眼里。其次他性格火爆,心直口快,又傲慢自大,自尊心强,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老将军经常指责常凯申军事机构行政效率低下,有贪污腐化的行为,引起常凯申对他的反感。最后是观念的不和,老将军反对常凯申把他一手培养出来的精锐部队教导师投入到“围剿XX”的战场上,并且希望把张汉卿的部队培养成一支抗日劲旅,让常凯申对他更加厌恶。最终,随着塞克特的来华,韦策尔在1934年4月11日提出辞职,离开了中国。常凯申评价他是“忠诚与作战经验能力皆极可佩,但建军工作不尽令人满意,至于政治与外交彼亦未甚注意”,常凯申还曾授予他宝鼎勋章。

1934年回国后,韦策尔接替冯·阿特罗克将军担任《军事周刊》主编(古德里安、福尔克海姆都在这里发表过文章),直到1942年该报停刊,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些军事文章,继续“发光发热”。1947年1月3日,韦策尔将军在德国中南部的奥格斯堡去世,享年78岁。

关于中文资料上对于韦策尔的介绍,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不少资料称韦策尔退役时军衔为步兵中将,直到常桂战争后才在与朋友的信中称自己的军衔为“步兵上将”,并说可能是国民政府给他升了一级军衔。但事实上,韦策尔退役时的军衔就是步兵上将,所以他“退役军衔为中将”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在通讯不发达的民国,人们弄混了他的军衔。事实上,在落后的清末与民国,人们对于外国的东西容易出现误传误写。比如常凯申比较推崇的一本兵书叫做《巴尔克战术书》,他说“这本战术书,是德国一个普通文人所著的,而并不是出于有名的军事家之手”,但事实上,《巴尔克战术书》的作者并不是普通文人,而是二战德国名将赫尔曼·巴尔克的父亲威廉·巴尔克,早在1876年就加入普鲁士军队(蒋当时还没有出生),是一战德国陆军中将,蓝色马克斯勋章获得者,第51预备师师长,德国有名的战术家。可以看出,对于近代人物的一些言论,我们要结合相关史料加以辨析,不能以盲目相信。


  (格奥尔格·韦策尔)  

    (汉斯·冯·塞克特。1933年塞克特来华时,韦策尔想借此机会以壮声势,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曾想到常凯申其实是要找人替换掉他。最后才知道真相的韦策尔十分愤怒,认为塞克特抢了自己的位置。常凯申还曾希望让塞克特统领顾问团,让韦策尔负责具体事务,不过韦策尔最终选择离开  


      (摄于1936年春天,中国南京,第一排从左到右为施佩曼、法肯豪森和卢赫特,卢赫特左后方男子为洛伦茨)

除了这些总顾问外,还有其他一些德军将领,但由于年代久远,查阅相关资料十分困难。一方面是民国时期对外国人的译名和现在很不相同,加上在华工作的德籍将领大多只留下姓没留下名,加深了查阅难度。另一方面,就算找到了某一位将领,留给我的资料又太少了、不过幸运的是,我还是锁定了几位将领……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部分将领小传(3)格奥尔格·韦策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