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解答”所致的严谨性问题与“力度”的必要性 作者:谜弋

这是一个在部分推理小说中存在的问题,读者可在理论上找到对其宽容的理由(如后期奎因问题的不可解性使读者选择相信证词),但若将这种理论极端化,又会成为另外一些篇目为巨大缺陷所立的挡箭牌。为了探讨“平衡理论的宽容与作品实际架构的标准”,我们以下面这个样本进行讨论。
作品背景:能够在自身维度预知一切未来、对三维了如指掌的三维之神邀请人类在内的五位宇宙生物齐聚一堂,打算介绍四维空间的进入方式,自己却死在了不能进行任何机械操作(无需质疑的设定)的密室中,室内没有其他人,且有五人紧盯住密室入口。侦探主张三维之神能预知一切灾厄,遂不可能死于他杀,密室只能是自杀所致,自杀动机则是死者认为三维中找不到的四维空间只能通过死亡进入。
问题在于:设定上无法使用机械诡计、众人紧盯密室、没有外人,死者能预知灾厄,所以只能是自杀——这样的逻辑真的充分吗?
倘若死者的目的正如侦探所言,是死亡,那么就算预知到了有人要害他,也有一定可能引颈受戮。所以“死者全知,凶案不起”的逻辑从一开始就是偏颇的,在此前提下,他杀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即便犯人用不了机械诡计,也可能用了某种侦探还未知晓的心理诡计,心诡是设定所阻止不了的。
但若作者表示谁主张谁举证,该观点下凶手具体使用了什么心诡,读者自然提不出。既然提不出,这个质疑是否就缺乏道理?作者与读者的看法在此起了冲突,那么问题究竟出在谁?想弄明白这点,就需要先了解所谓的“无限解答问题”。
“无限解答问题”并非现成术语,而是一种便于理解的说辞,实为“后期奎因问题”的变体:
假设某一密室可用6种手法实现,前4种众人皆因各种理由实施不了,侦探遂以第5种收尾,指认唯一的凶手。对方从逻辑上没有任何自证清白的方式,那么如何证明他确为凶手,而不是存在一个侦探没有想到的第6种解答呢?与后期奎因问题类似,这个冤种很可能只是没在关键时刻跟别人一起行动,缺少一条能够脱身的证言。逻辑上能完美解答的说辞未必就代表了真实。
然而,“第6解答”的存在与否恰恰永远无法通过逻辑来证明,就像任何人都心知肚明、但绝不可能像数学公式那般证明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我们只能证明我们能确定的那一部分。所以“无限解答”是个无解的流氓问题,就如永动机,根本不值得去试图解决,传统的“后期奎因问题”也一样,作者和读者只可“接受”和“默认”,只要不去思考,也便不会烦恼。
问题是,这种“默认”有时候会变成挡箭牌。
回到之前的作品,如果读者主张存在着侦探没想到的谋杀诡计,并不是自杀,相当于所谓的“第6种解答”,只可惜读者并无办法给出。按照对流氓问题只能选择“默认”这一标准的处理方式,理应予之以承认,遗憾的是,读者并不服气:
想不出凶手用什么诡计制造密室=死者就是自杀。
通常情况下,这种理论谁能接受?
任何密室都可以这么处理:只要我破不了,那肯定是死者自戕了。
任何不在场证明也可以这么处理:只要我解不开,那肯定有人是双胞、找了替身,或者做伪证了。
这就叫做“暴力破解”。假设一只巨鼎曾被举起,找不到合理的解释,那此人只能是天生神力,强行抬起来,不需要任何诡计。
如果这种解答能被认可,不可能犯罪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不认可,就又陷入了“无限解答”。很明显,无论是“不认同这种逻辑”,还是“对无限解答问题冷处理”,两种观点都是对的,但它们相矛盾,所以要找到一个平衡。
说起平衡性,首先是作者对那篇作品的发问:无法认同的话,怎么100%证明一个人是自杀?
很遗憾,因为未知诡计存在的可能性,若说是100%自杀,不可能证明得了。但“死者为自杀”的作品很多,甚至不乏佳作,为什么能够认可那些作品,而不认可这篇呢?
首先,那些作品存在“爆点”,足以掩盖自杀这一行为对解答的损伤。换句话说,作品里不能只有自杀,自杀只能成为一个诡计的辅助项,而诡计本身已经足够惊艳,不能除自杀外没东西看。正如很多诡计是老梗翻新,但不能只有老梗,除非你已超级有名,崇拜者自愿给你习作水平的篇目找补,而不是质疑。
其次,作品中存在旁证,有各种迹象能够佐证自杀前的行为路线,和侦探的描述完全吻合。吻合得越多,说服力越强,而那篇作品完全没有这个。
前面说过,通常情况下没人能认可那种逻辑,而有了这些,就变成了“非通常情况”。
这就是“解答的力度”,不仅密室,任何推理小说皆是如此。“读者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所以解答成立”,此类观点大有谬误,因为大部分baka解答是无法否认可能的,要这么说,直接量子力学出入密室。我不能彻底推翻你,但我不服气——读者不能彻底推翻作者的说法,但作者也不能折服读者,那么到底是谁赢了?
所以一个解答行不行,并非只看它能不能讲得通,更要看其质量能不能给多数人以惊艳感,只有在质量达到某一水平时,才有资格举起“不要陷入无限解答”的盾牌,否则“无限解答问题”就是一块给弱解答背书的遮羞布。
我们能把“刀子掉地上弹起来,扎进后背心致死”作为真解吗?如何100%证明这是真相呢?
无法100%证明,就代表着要给予宽容,去默认不靠谱的解答吗?
综上所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有力度的解答,才能让读者相信,事实一定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