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笑了这么多年的口音问题,原因竟是......

2022-09-27 14:05 作者:留学咖啡馆  | 我要投稿

如果你走进一家外地或者外国的餐厅或酒吧,很有可能才刚开口,就有人会问你是哪里人,从哪里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口音似乎就可以将我们与某个地区和国家联系起来,有时甚至刚开口就被人定义了我们的习性。

 

当然很多时候,这些都是人们普遍的刻板印象捣得鬼。但是关于“口音”,在语言学和心理学界,其实还有很多有趣但不为人知的研究,如果你也想一探究竟,就跟着馆长看看众多高校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吧!

 

为什么英国歌手唱起歌来一股美国味儿?

 

虽然我们不会长时间故意用异地口音讲话,但用另一种口音唱歌却很常见。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说话时会有非常浓重的利物浦口音,但是唱歌时却根本听不出利物浦味儿;还有沙哑的邦妮·泰勒(Bonnie Tyler)唱出一首民谣时,人们很难听到南威尔士口音的任何痕迹。

 

 

当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研究人员研究所唱单词的结构时,他们发现一个人在唱歌或说话时,自然发音的方式会发生奇怪的变化。

 

许多摇滚歌手在唱英文歌时,听起来都很美式发音,一部分原因也是他们选择这样做。毕竟,摇滚乐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美国现象,所以带着美国口音唱歌似乎更自然更接地气。而且由于美国对单词的四舍五入和较慢的节奏,用美国口音唱摇滚或流行歌其实更容易。

 

当然也有一些乐队在唱歌时会刻意保留自己的口音,大多数歌手会根据音乐类型使用不同的口音,比如乡村音乐更有可能带有重重的鼻音,而雷鬼音乐则更可能带有牙买加口音。

 

在学会说话之前,我们就有口音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Wurzburg University)的研究表明,在我们学会说出第一个词汇之前,口音就已经形成,并能通过咿呀声或哭声表达出来了。

 

 

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婴儿发出的声音中含有模仿父母说话方式和口音的调调。比如说,法国婴儿在咿呀或哭喊接近结束时更有可能提高他们的音高,模仿讲法语者的口音音调;而德国婴儿的行为恰恰相反,就像他们的语言结尾音调一样。

 

在 3 天大的婴儿身上,这些口音就已经出现了。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婴儿试图通过模仿母亲的声音来与母亲建立联系。

 

虽然大家早就知道,婴儿在母亲子宫内就可以听到声音,但这项研究表明他们也会与这些声音互动并产生影响。因此,咿呀哭声可能为孩子未来的语言交流和口音都定好了基调。

 

 

这些研究结果可用于识别长期患有语言障碍的儿童,可以从新生儿的哭声中收集未来语言发展的关键要素,提供言语前诊断,特别是有颅/口面部裂隙或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的婴儿。

 

大多数人都被口音困住了

 

上面说在实际开口说话前我们就有口音,且这种最初的口音对我们语言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后期搬到其他地方,可能会混入其他口音或语言的点点滴滴,但也很少会被误以为是其他地区的母语人士。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英国和日本六个月婴儿的牙牙学语后发现,日本婴儿在大约 10 个月大时就停止发出“r”和“l”音。所以长大后,母语为英语的人和说英语的日本人之间,“r”和“l”发音区别是相当明显的。

 

在华盛顿大学另一个“转头”研究中,让不同年龄段的婴儿反复听“lalalala”。而当“la”变成“ra”时,婴儿觉得有异样便会转过头去看。

 

80% 的一周岁美国婴儿都会在声音变化时转头去看,但只有大约 59% 的日本婴儿做出了反应,这表明对于另一种口音,我们不仅难以发音,而且很难有意识地去听到它们。

 

根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语言学家的说法,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如何与朋友家人交流,当我们掌握了这种交流模式和口音时,我们就快进入青春期了,而这时可能还没有过任何其他口音的训练。

 

而大脑也会受这些模式的影响,当我们试着用另一种口音说话时,大脑会自动屏蔽所有的细微差别,被当作无用信息丢弃。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学习另一种口音,因为每个单独的音节都需要被识别,而这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试图用美国口音说话的外国演员,听起来还是有种难以形容的不一样的感觉,以及美国人也会立即注意到这一点。

 

外国口音综合症

 

尽管我们很难模仿与我们自己不同的口音,但有一种奇怪的方式会让口音在一夜之间转变。但其实这是一种病症,被称为外国口音综合症(FAS:Foreign Accent Syndrome)。FAS会造成语言模式、语调及发音的突然变化,致使患者突然开始讲某种“外国”口音。

 

当英国人Sarah Colwill因严重偏头痛被紧急送进医院后,她醒来时突然说着中国口音的Chinglish,而且损失了大量词汇。同样,当Kay Russell一次车祸后,她的口音从英音变成了法国口音,当她试图用母语写作时,会感到身体剧烈的疼痛。

 


 

但 FAS 的病因尚不清楚。对于一名意大利口音变成南美口音的患者,医生发现她的病情是由干扰她大脑信号的脑瘤引起的,一旦她的肿瘤切除手术完成,她的外国口音就消失了。

 

在150多例记录在案的中,大多数病例大脑左半球的特定区域有损伤,发生在中风或其他头部损伤后,而普通人的语言功能区就位于左半球。当然,脑损伤都是很随机的,63%的FAS患者伴随失语、构音障碍、言语失用。

 

而且那些患有 FAS 的人也经常患有抑郁症,部分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突然感到很陌生,不愿意接纳自己,周围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口音越重越不被信赖?

 

根据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大多数的人的确会潜意识地认为和自己口音不同的人不值得信赖。

 

 

首先,他们收集了 45 个关于琐事的陈述,并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达:母语口音、轻微的异地口音,以及浓重的异地口音。然后让志愿者听这些陈述,并评价它们的可信度,而这些志愿者都以为自己参加的是知识评估。

 

最后的结果令人难以置信,母语的陈述被认为比重口音的陈述真实得多。在后续几次实验中,反复证实母语人士和那些只有轻微口音的人,比那些重口音的人被信赖程度高很多。

 

研究人员称,原因可能与认知流畅性有关。当一个人的讲话难以被理解且口音陌生时,我们的大脑会更加努力地处理信息。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喜欢努力工作,大脑越累,就越会怀疑被告知事件的真实性。这种信任感的减少往往很难被我们自己察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内隐态度。

 

 

出于同样的原因,押韵的单词和短语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名称较短的公司往往更能取得口碑和成功。研究人员认为,认为有口音的人更不值得信赖可能与我们的内在偏见无关,而是与我们懒惰的大脑有关。

 

平日里,这种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在谈合作、找工作、出庭作证时,细节的影响都变得不容忽视,而这种口音带来的偏见的确是不公平的。

 

原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口音这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元素,也是有那么多的学问的。

 

即使是和异地口音的人说话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去聆听他人,也可能会慢慢学会欣赏多元世界各式各样的口音,而不是直接把信任建立在出生前就学会的隐性偏见上。

 

如果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想要去掌握新的口音,的确需要有意识地去识别每个音节的发音方式,而大量练习则是最基础的投入。

 

当然,口音的学问虽然多,但是在语言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必过分纠结,让语言回归沟通本身,能自信而顺利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文由留学咖啡馆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来源:Scientific American, UChicago,Smithsonian Magazine,Science Direct,listverse

▌关于版权:留学咖啡馆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被笑了这么多年的口音问题,原因竟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