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第⑦弹!晚唐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
今天给大家梳理晚唐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
贾岛

贾岛(779—855?),字阆仙,范阳(今属北京市)人。初为浮屠,名无本。后到洛阳,遇韩愈,韩愈教其为文,遂还俗。举进士,初累试不中,后中第,曾任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后改任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司仓参军,并卒于此。贾岛作诗以苦吟著称,据曾糙《类说》引《唐宋遗史》云:“贾岛苦吟赴举,至京师,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为‘推’,骑驴举手吟哦,引手推敲之势,不觉冲京尹韩退之节,左右拥之至,具述其事,退之笑曰:‘作敲字佳。’乃命乘驴并辔哦诗,久之而去。”
贾岛的五律最有特点,其内容多为羁旅怀人与萧寺孤馆之作,以萧瑟孤寒的环境烘托孤介奇僻的气质。并且经常采用感情色彩十分凄清的意象,如“寒泉”“寒骨”“破宅”“寒鸿”“孤鸿”等。为了增强效果,还经常在同一诗中反复使用这样的意象。如《送韦琼校书》《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寄胡遇》。他有时还将多重通感容纳在简短的诗句里,使诗意变得十分深微幽曲,如《夏夜》。
姚合

姚合(775?—855?),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宰相姚崇的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授武功主簿。元和十四年(819)后任富平、万年尉。宝历年间除监察、殿中御史。之后历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部、户部郎中。大和九年(835)任杭州刺史。开成四年(839)八月起为陕虢观察使。会昌年间任秘书监。姚合的五律主要流露出沉潜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闲适意趣,艺术上追求平淡含蓄的风格。内容上多风景流连、池台院落之作,《闲居遣怀》十首、《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秋日闲居》二首、《闲居晚夏》《闲居遣兴》《春日闲居》《早春闲居》以及《游春》十二首、《题金州西园》九首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很少使用奇僻的意象,而是善于以平淡的语言摹写景致,如《送李起居赴池州》、《送裴中丞赴华州》《武功县闲居》。姚合有时也会用一些比较奇僻的语言方式,如《闲居晚夏》《送郑尚书赴兴元》《过无可上人院》《过城南僧院》《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等,但这样的作品不是姚合作品的主流。
许浑

许浑(791?—858?),字用晦。高宗宰相许圉师之后,郡望湖北安陆,早年家于洛阳。元和九年、十年间平淮西战役初期,吴元济兵锋扰及河南,与诸亲友举家南迁至湖南,约于长庆初迁居江南,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南郊丁卯涧桥置别墅,并在此编订诗集,称《丁卯集》,其诗约520首左右。许浑诗歌的内容比较丰富,体裁以近体五、七律为主,以清丽的风格意境,表达萧瑟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很有个性的艺术风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怀古诗,如《咸阳城西楼晚眺》《金陵怀古》这些作品都是典型的怀古诗,不以议论具体的史事为主,重在抒发今昔之慨,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绪。许浑很注重字句的雕琢锻炼,对偶工整自然。在声调平仄方面,许浑深谙韵律,粘对得法,平仄合辙,有时也作拗体,别具一格,前人谓之“丁卯句法”。如《再游姑苏玉芝观》《题灵山寺行坚师院》。在表现题材上,许浑擅长写水,宋初人谓之“许浑千首湿”如《凌歊台送韦秀才》。许浑的诗歌在晚唐影响很大,韦庄有诗赞之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父杜佑系中唐名相,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杜牧于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曾在江西、淮南、宣歙幕中任幕僚近十年。在牛李党争中,他不肯苟附一党,故一生受排斥,历任监察御吏、膳部及比部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和湖州刺史,中书舍人等职。
与盛唐和中唐元和诗人相比较,杜牧在艺术上的开拓之功并不显赫,但他还是为唐诗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亮点。晚唐诗人普遍格局不大,作品内容贫乏,体裁的运用也比较单调,而杜牧则兼善众体,诗文俱佳。杜牧对中唐元和诗歌的偏颇表示不满,不赞成韩孟一派僻涩的倾向,也对元白一派的平易表示不满。
杜牧诗很有气势,格调也比较开朗,如《山行》《长安秋望》。还有一些表现日常风物的作品,也很明丽生动,如《齐安郡后池绝句》。这些作品在感伤低迷的晚唐诗坛显得特立杰出。杜牧生活在国事日非的晚唐,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带上感伤的情绪,如《九日齐山登高》《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从艺术上看,杜牧的古诗受到韩愈古诗的影响,善于叙事、抒情、议论,造句瘦劲。律诗和绝句的创作方面,成就更为引人注目,尤以七律和七绝最为出色。这些作品能在短短的两句或四句中,勾画出一幅画面,或表达出深曲蕴藉的情思,为晚唐诗坛平添许多色彩。
李商隐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河南郑州市)。10岁父卒,17岁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令狐楚爱其才,亲自教授他写作今体文,并让儿子令孤绹与之交游,开成二年(837),令狐绹帮助他中进士,同年,令狐楚去世。开成三年春,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爱其才,以最小的女儿妻之。当时牛僧孺和李德裕两大官僚集团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牛党要员,而王茂元则被视为亲近李党的武人。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李党看来是“背恩”的行为,令狐绹对他十分不满,从此成为牛李党争的牺牲品,一生沉沦下僚。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李商隐的诗歌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如《流莺》《深宫》《有感》等。有些作品也反映出晚唐衰飒的时代气氛,如著名的《登乐游原》。李商隐的咏史诗在后世很受推重,这些作品既体现了以史为鉴的深刻用心,又有深沉的感慨,艺术上情思并重,代表了晚唐咏史诗的最高水平。如《隋宫》《马嵬》。
李商隐还有一些咏史诗,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慨,如《筹笔驿》。李商隐的咏物诗既能细致地表现所咏之物的形态,又寄寓着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慨,体物与咏怀合二为一,如《流莺》《蝉》。李商隐集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可以认定的有十四首,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诗被研究者称为类似无题、准无题或广义无题。从内容上看,基本与爱情有关。他与妻子王氏感情甚笃,有不少作品是写给王氏的,当然也不仅仅限于无题诗。王氏去世后,李商隐写有不少怀念之作,如《正月崇让宅》《暮秋独游曲江》《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无题诗采用的诗体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和七绝,多情思蕴藉。作者并不特别记述具体的爱情经历,而是重在表现心灵的感受。如《无题》《锦瑟》。李商隐善于用典,其典故取材于经典、史籍、神话、传说;手法上或正用,或反用,或据原典内涵演绎出新意。如《安定城楼》。
韦庄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中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散失,中和二年(882)逃至洛阳,后入镇海节度使幕。景福二年(893)入京应举不第。次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随驾。乾宁四年(897)奉使入蜀,结识王建。天复元年(901)应聘为西蜀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全忠灭唐建梁,他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韦庄对现实的黑暗多有讽刺与抨击,如《咸通》《秦妇吟》。还有一些歌行作品描写男女情事,辞藻比较艳丽,如《上春词》《捣练篇》《长安春》等。他的律诗与绝句较有特色。如《古离别》《秋日早行》《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同时韦庄的诗也渗透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如《上元县》。
郑谷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市)人。光启三年进士及第,仕至都官郎中,晚年归隐宜春。郑谷有大量作品表达国事艰危、身世飘零的感叹,如《漂泊》。在艺术上,郑谷的七律较多地接受许浑等人的影响,善于塑造情境,语言清丽,而萧瑟感伤的色彩更为浓厚,如《鹧鸪》,这首诗很受时人推重,郑谷因此被称为“郑鹧鸪”。郑谷的七绝也留下一些为人传诵的作品,如《雪中偶题》《淮上与友人别》。
韩偓

韩偓(842—914?),字致尧,小名冬郎,号五樵山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有诗才,入仕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后因忤朱温被贬,遭弃官南下,依威武节度使王审知,朝廷屡召不应。唐亡后,写诗只记干支,不记年号,以示忠于唐室。韩偓的《香奁集》收诗百篇,多数是早年作品,风格绮艳,流露出取法李商隐的迹象,而更加轻艳,如《席土有赠》《袅娜》《咏浴》等,在当时影响很大。《香奁集》中的绝句,善于提炼有意味的画面,传达难以言传的情绪、气氛和感受。在韩偓任翰林学士期间和贬离朝廷之后的一些作品,摆脱了香艳的色彩,表现出对人生命运、家国前途的反思,如《有嘱》。一些七律作品通过跌宕的句式表达内心的波澜,如《半醉》《寄隐者》。这些诗在反思中渗透丰富沉郁的情感。这些作品可以看到来自李商隐七律的明显影响。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登(今浙江省新登县)人,一说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桐庐县)人。罗隐科举极为坎坷,自大中末年起竟十举不第。曾历游湖南、大梁、淮、润等地,皆不得意。后依杭州刺史钱镠,受重用,历任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后钱镠表其为吴越国给事中。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目睹了唐末社会大量的丑恶现象,对此他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抨击。如《蜂》《感弄猴人赐朱绂》《西施》。同时罗隐的讥弹之作,尖刻直白,令人过目不忘。如《筹笔驿》《西京道德里》《自遣》《春日独游禅智寺》这些诗道出了诗人的牢骚,讽刺多于深邃的思考,语言犀利而缺少回味,在艺术上还比较欠缺。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读书于九华山,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得朱温引荐中进士,曾为宣州节度使田的从事,后依朱温,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仅五天而病卒。杜荀鹤也有大量讥弹时事之作,如《再经胡城县》《山中寡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杜荀鹤还有一些作品抒发身世之叹,叹老嗟卑、世事空虚之感,情绪大多低沉。如《秋宿临江驿》《乱后山居》《晚春寄同年张曙先辈》《自叙》《感春》通俗平易,有其个性,但诗意很颓唐。
皮日休

皮日休(834?—883?),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他历任苏州刺史从事、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后为黄巢起义军俘获,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后黄巢退出长安,他可能就死于那个时期。皮日休的重要诗文著作多写于前期。他论诗主美刺,受白居易影响很深。他的小品文讥刺时弊,词锋异常犀利,如《鹿门隐书》《读司马法》《原谤》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现实异常愤激不满的情绪,词锋犀利直率,略无遮掩,显示了抨击现实的极大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