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大胜歼-20,不必放大以劣胜强的观点,以优胜强才是发展方向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军事纪实》制作的《歼-16飞行员的成长秘籍》引发了争议,因为该部飞行员称在与“兄弟单位”进行模拟对抗时,“几乎做到了完胜”。重点是对抗的装备性能“高于我们一代”,电子设备“也优于我们”。自此,网上出现了歼-16完胜歼-20的声音,这里有表达歼-16性能优秀的结论,自然就有贬低歼-20的声音。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性看待这个现象?
十几年前,中国网络上就有歼-8II抢挑F-22的段子,反映了当时中国空军作战力量不得不想办法以劣胜强的局面。当中国大规模列装歼-20之后,自然也有异型机之持的对抗,所以出现歼-16完胜歼-20的现象比较罕见,但是对抗多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足为奇。如果我们还以为以劣胜强才是对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歼-16这样的非隐形战斗机在某些条件下的确可以战胜歼-20。比如,歼-16如果得到体系力量的支持,就有条件挑战歼-20。一是歼-16得到地面反隐身雷达的引导,这时与歼-20相比在态势感知上就不存在明显的代差了;二是歼-16一方有预警机的支持,而歼-20没有;三是歼-16机编队有数量优势,利用主被动探测手段提前抓到了歼-20的踪迹,或者成功预测了歼-20的航线;四是歼-20飞行员过于大意了,也就是人为因素;五是歼-16配备有超远射程的空空导弹,打掉了歼-20的预警机支持体系,也就是拥有导弹武器优势;六是歼-16得到专业的电子战飞机支援等等。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情况往往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能代表未来战场上也会出现同等情况。
其次,在歼-20与歼-16都得到体系支持和配备同等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双方仍然存在代差。可以这么讲,如果是双方都带有预警机的支持,而且双方的导弹技术水平一样,歼-16几乎没可能达成战术突然性,而歼-20会先击落对手的预警机,并在绝对态势感知优势下抢战攻击阵位,优势非常大。歼-16面临整个杀伤链被破坏的局面,对歼-20找不到、锁不住、追不上等等尴尬局面,这时再强的飞行员也难以摆脱被动。
最后,人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们不能放大以劣胜强的观点。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当然重要,但是因此认为歼-16拥有对抗歼-20这样隐形战斗机的能力,那就不客观了。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能指望美国F35和F-22的飞行员出现了比较大意的情况,或者说他们飞行员的素质就一定比不过我们。
未来的空战,将是“杀伤链”每一个环节综合较量的结果,飞行员技术水平非常重要,而装备性能同等重要。中国空军已经进入了以优胜强的时代,未来还可以追求以优势胜弱,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空战的胜利,保护中国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我们一定要注意,空中作战结果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以后可能会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歼-16,但是更需要歼-20,因为后者才是相对美军更有优势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