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舰,海上危楼,一战就沉的“鸡肋”日本扶桑号战列舰
俗话说,大舰巨炮是男人的浪漫,战列舰正是完美集合两者的船舰,不过在战列舰作战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部位要保护好,那就是桅杆,桅杆也被称为战舰之眼。说起桅杆,就要从风帆战列舰开始,风帆时代桅杆就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个时候桅杆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动力挂帆远航,而且由于当时没有无线电,还需要桅杆上的海军观察信息,毕竟站得高看得远。

随着蒸汽时代的来临,桅杆渐渐不被作为动力系统使用,失去主业的桅杆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因为有的蒸汽铁甲船动力不足,或是出于节省资源的目的,桅杆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随着舰炮技术的不断发展,舰炮的射程也在不断提高,早已超出了水平视距的极限,如果这时候想要先发制人,就需要将瞭望的功能继续放大,将更多的观瞄设备搬上更高的桅杆,以便能够更早的发现对手提前出击,但是桅杆越高,装甲防护也就越多,上层建筑的重量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说不定还有可能出现翻船的情况。
当时的各国也逐渐发现战舰之眼的重要性,本来以为自己没活干的桅杆也开始发展起来,各个海军强国开始围绕着桅杆发挥自己的智慧,哪怕到了现代,全舰的制高点桅杆一直都是核心装备,由于侦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军舰上的桅杆不再由人员进行观察和搜索,而是采用电子设备,俄罗斯军舰的桅杆设计比较繁琐,有大量片状和球状天线,欧美军舰的桅杆设计则比较简洁,在一体化集成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最引人注目的非日本的战列舰莫属了。

早年间的日本海军师承英国,英国战列舰大多使用三角桅杆,但是日本想要把观测距离进一步提升,于是日本的战列舰在经过前后各种改装后,以桅杆为基础,一层一层的加盖建筑,竟然发展出了十几层的塔式桅楼,成为海军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比如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
德国和美国不甘落后,也先后将拿骚号和南卡罗来纳号服役,开创了超无畏级战舰的时代,作为海军强国的日本,怎么可能停下脚步?日本海军随即在英国订造了金刚级战列巡洋舰,随后将其国产化,并且成功导入了自己的技术,在如此背景下,1910年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作为日本海军最初的超无畏级战列舰加入日本造舰计划。
扶桑号是日本独立设计并建成了第一艘超无畏舰,日本海军对于战舰的命名有着明确的规定,战列舰一般以日本的古国命名,扶桑是古代时期日本的一个美称,但挂着这个名字的他并没有让日本海军满意,他自诞生之日就成了日本海军的鸡肋,作为下水时世界上吨位最大、航速最快的战列舰扶桑号却从未做过联合舰队的旗舰。
扶桑号于1912年3月在吴县海军船厂开工。日本人的目标十分远大,对扶桑号的要求也很高,1915年11月竣工服役,设计之初扶桑号的目的是超越其他列强的主力舰,英国皇家海军的二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和美国的纽约级战列舰、内华达级战列舰,这些战列舰拥有超过300毫米的主要装甲带,航速超过20节,拥有多门大口径火炮。
日本海军应用了金刚号战列舰的部分经验,使用相对成熟的英国356毫米舰炮,共装备了12门356毫米主炮,他的火炮数量超过了女王级的八门,纽约级的十门成为了当时火炮最多的战列舰,虽然纸面数据看起来不错,但扶桑号许多的设计缺陷也正是因为这些炮塔导致的,由于三联装炮塔技术不过关,只能多加双联装炮塔凑数,结果只好在重要位置硬加了两座炮塔,所以建造中,扶桑号必须在防护性能、速度与火力上进行选择。
最终的结果是,这艘理想中的超级战列舰最大航速只有区区二十三节,要强的日本人为了超越其他国家,装甲正好比同时期的战列舰厚5毫米,装甲厚度达到了305毫米。于是这艘战列舰带着一身伤病出世了,不过日本人也不笨,他们很快看出了扶桑号的诸多问题,这是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海军仔细研究了史诗般的日德兰大海战,发现战舰在远距离战斗中,甲板很容易遭受敌方火炮吊射,而扶桑号的甲板防护能力脆弱的像一张纸,防护水平如此之差,正是因为塞进去的炮塔,多出的两座炮塔占据了战舰太多的空间,战舰的装甲带也被拉伸延长,这就导致了扶桑号很多地方防御能力较差。

但设计人员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多出来的炮塔已经占用了太多改造空间,六座炮塔占据了军舰60%的上甲板空间,尤其是动力空间都被巨炮的弹药库占据了,失去横向发展空间的设计师只能纵向发展一层一层的搭积木了,改装后装甲航速都有所提升,为了增加视野,扶桑号的舰桥被建得越来越高,为了保持平衡,又采用了一部分镂空设计,用于安装一些仪器,然后继续往上加盖,所以扶桑号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起来都非常的不协调,以至于看起来摇摇欲坠,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铁塔一样,让人十分担心他会倒下。
经历了两次大改造,无数次小改后,扶桑级的前部舰桥达到了夸张的14层,在上面有射击指挥所、主炮观测所和防空指挥所等等作战部门,但改造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扶桑号的烟囱实在是太靠近一号舰桥,而一号舰桥又高大如塔,使得在高速行驶时,烟囱的滚滚浓烟全数灌进一号舰桥,搞得舰桥整天都像是失了火似的云雾缭绕,呛人的烟雾令在舰桥中的工作人员十分无奈,没办法,烟囱往后移移吧,只能委屈一下后舰桥的兄弟们了,谁让你没那么高呢?

经过各种精心改造后,扶桑号终于可以参战了。然而航速又太慢了,他无法同主力部队机动作战,从1915年服役到1941年,对美开战前,扶桑号与自己的姐妹舰山城号没有参与任何一次战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扶桑级也曾奉命追击,但因为航速不足,只是象征性地晃了几天,然后回港。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两艘金刚级战列舰一直担任练习舰使用,随着日本战局恶化,就算有性能缺陷的军舰也得参战了,扶桑号被临时整修后拉上了战场,这次还加装了比较新式的雷达,但是舰上人员并没有完成雷达的训练使用,1944年10月,扶桑号加入莱特湾海战,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海战,25日凌晨,在通过苏里高海峡时遭遇美国舰队,扶桑号遇上了美军新型的6艘战列舰与4艘重巡洋舰,美军舰队见到如此怪异的舰桥也愣住了,美军的鱼雷艇率先发射2枚鱼雷试探,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扶桑号被鱼雷命中后立即引起弹药库了大爆炸,船体直接断成两截,沉入海底。

没有人知道扶桑号上发生了什么,因为扶桑号的全体官兵就这样沉没了,无一生还,美军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接着,美军的406毫米主炮对准了来自上个时代的山城号,炮弹与鱼雷一起冲向日舰,山城号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扶桑号一起沉入海底,两艘战舰第一次的正式战斗就这样结束了。它们顶得稍显滑稽的违章建筑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个巨大无比却很不稳的塔楼,也可以说是日本海军在战列舰的设计中片面追求加强战斗力的象征,但也在之后的战争中被证明这种片面的设计并没有任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