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話傳說是古人的想像還是知識?】

2023-07-26 21:47 作者:muffinman211  | 我要投稿

(中國神話出現的早晚及其演變的意義)(三皇和五帝差別何在?)(堯舜傳說象徵的中國文化特質是什麼)

(出自臺灣大學王世宗教授《中國歷史通釋》第一章〈中國文明的起源〉,9-11。)

  神話傳說是人解釋史前文明發展之作,其求知動機使其說不多怪力亂神,且因其所問必由近及遠,故事涉愈古的神話愈為晚造,也愈有空幻鬼怪之氣,而愈是關乎近代(當代)的神話愈為早出,並愈具合理性與教化性。如此,「五帝」是有德之君,其時接近上古文明 ,而「三皇」是遠古之人,其事少有道義,二者之別猶如日夜;「五帝」之說先於「三皇」而生,前者可見於春秋時期,後者至秦漢時代始明,盤古神話則遲至魏晉之際方興;而「三皇」之義由原先的「天地人」變作「經世半仙」(女媧、燧人、伏羲、神農、有巢均為其選),這更顯示古代傳說的神話性乃與時俱增。人對愈久遠的事愈不明白,同時「大眾化」是歷史大勢,二者共同導致神話傳說的傳統趨於庸俗,亦即其知識意涵漸減而降為道德旨趣、再由此淪為藝術娛樂之流而充滿人性野心,此種不正經的風氣若無古典文明(含神聖宗教)的糾繩,便將成為民間的「次文化」,流傳不絕。在俗心作用下,傳說的遠古偉人未久即已神化,而凡夫對神明信仰不深且不正,故神化的偉人其實缺乏天性卻多獸性,有如妖怪,其形象常為「獸人」或「人獸」(sphinx),根本不及一般君子,此情與西方文明的原始神話風格類似,但其上帝信仰則始終未於中國有相當的表現,這證明神話未必與迷信相關,然傳說不改進神話便使之惡化迷信。黃帝之後的古史傳說人物與「文明發展歷程」關係不大、而與「為政之德」關係密切,其代表即是堯與舜,此乃中國歷史開展之初的精神氣象,或是中國文化主流的先期呈現(預告)。《尚書》與《論語》所述之古事皆始於堯舜,這不表示中國文明確實由堯舜開啟,亦不表示堯舜傳說為真實可信 ,而是表示中國文化的道德性甚強,或是反映人類所期常為安和有道的生活,因為如同堯舜的聖王傳說實為古代文明所共有(cf. Bharata & Gilgamesh)。古人生活艱辛而弱肉強食更增小民的苦難,仁者見此乃提倡善政以為濟世之策,於是創造統治楷模的形象便成為簡易的教育方法,此為古代「民主」思想的原意,其說絕非現代大眾政治之義。 傳說的堯舜生活於夏朝之前二百年(c.2400-2200BC),夏朝猶非信史,堯舜之說更當存疑,但因堯舜傳說的道德價值甚高而神話性質甚微,故肯定者多(周人頗信仰之),其想合於正義。堯舜傳說的建立是出於古人的善意與識見,其善意是塑造賢君傳統,其識見是解釋歷史進化,德智兼備如此,令人不得不在精神上認可其道,以致堯舜傳說幾乎成為實錄。堯以寬大聞名,此為人類盼望上蒼慈悲的心跡,而堯以禪讓傳位,這又是民情希望能者主政的想法,於此世間原罪似為眾所周知,然理性樂觀的態度竟溢於言表,文明的精神不言而喻。相對於堯,舜為嚴厲之人,然其政重用才德,功效卓著,此說所含的現實主義與前者的理想主義形成對比,顯示中國文化的莊重風格。

三皇五帝
伏羲女媧


【神話傳說是古人的想像還是知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