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里话、暂时停更和制作新专辑的内容
大家好,我是燃。
看到评论区最近都有人说各种各样一样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你特么人去哪了?”
简单说,就是我去制作我的新专辑「取死之道」去了(轻鸾轴心吐槽说,这个专辑的名字和里面歌的名字都起的很垃圾)。跟大家讲讲算了!专辑里一共包括这么几首歌。
————————————————————————
1.打野 (Intro) 风格是管弦乐和类似电影开场的那种大量运用半音阶的音乐
2.腥风血雨 伴奏已经基本修改完了,填词填到一半,可能要对它做一点大刀阔斧的修改
3.Skit (具体内容是什么我没想好,不过最后这段Skit可能根本不会加入进来)
4.Phonk 说唱,里面混了一点韩式4/4拍爵士和类似Synthwave、蓝调音乐的结合,这么描写很奇怪,但是Demo给我的听感,就是Tik Tok Phonk Music、硅晶之梦和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结合起来的东西(它的调式听上去一点都不“中国风”,但是,填词和故事,想必一下就能让人们感到共鸣吧!)
5.一首Electro Swing,我的计划是往里面塞入表现主义和上世纪美国大萧条时期音乐的风格,有点像是被现代响度标准给异化之后的电子音乐。沾点歇斯底里,但是配器却很高贵,有种21世纪特有的反差感。
————————————————————————
说了这么多,您也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要搞大专辑?
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我以前玩的东西都不能归类到“音乐”里,或者说,很多人只是注意到了它们的“抽象属性”(虽然我很讨厌这个词和类似的用法,像是没头没脑地套用别人的话,作为公式来使用)。
但是我真心希望,有很多听众听完这张专辑以后,能说出一句:“原来音乐还能这么玩啊!”
老实说,“V在燃烧”被很多人诟病的时候,词汇大抵都是一样的,“只会整烂活”“Internet Left Kid”之类。这默认了一个事实——我是干烂活起家的。
但事实上,我最骄傲的作品,是刚接触音乐的时候写出的“万国来朝”“大漠无垠”“下沉”,那段时间,是我最全情投入音乐的时候——哪怕现在听起来,混音有一点糟糕,但我和好友一起玩音乐的时光,使他们成为了我心里一直很骄傲的作品。
很讽刺。那时候只有朋友相伴,大家都会很关照我。
“哈哈,原来我也能写出稍微有点作用的曲子嘛!”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了。
“I Got Smoke”之类的作品,也只是我基于我创作环境很糟糕这么一个基础上,创造出来“玩玩”的产物,里面有我的影子,说了一些人的心声,仅此而已。至于什么什么“艺术家”“V神”之类的头衔,可能是来源于之前一个中二的签名,但后来,我也不想再使用那个签名了。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事情呢!
很讽刺,“OrphanKilla”时期的“万国来朝”“大漠无垠”“下沉”,几乎无人问津。转念一想,我的一些东西能被人认可、乐意听,好像就是因为它们讲出了一些什么。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我想创造出一些我自己的独特的声音,它们脱胎于我生长的这个时代,但和别人的声音又不一样。音乐即自由。
————————————————————————
但,说到底,这些事到底跟环境有什么关系?
说实话,现在我已经彻底电子ED了,在大约一年前,我搜了一大圈某站的热搜,颇感无趣,后来在无聊的时候,创作出了“仔细看,这个小卖部不一般...”(这样的AI朗读配音你能在任何地方听到,是不是不胜其烦?),就是“I.G.S.”之前的那个稿件。其中不乏对某些群体的肉眼可见的拱火、钓鱼等等,哈哈,说来还挺有趣,这年头某站的弹幕吵架水平也变低了。
烂!烂!烂!烂!
一切亚文化的末路都是变成主流文化,变成诸如“热门梗”之类人们口中的谈资。有时候梗文化本身,它们的意义并不坏。“烂”是因为它们在相同的语境里被重复了太多次,我已经听到快厌烦、麻木。人被异化成机器人,或者听到铃铛响的狗。这些文化谜因就像是浪潮,只要小小地在虚拟的空间里飘动一下,就把人的能动性全都卷走了...但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呀!
我感到伤心,因此想要创作。我还是庆幸我能够创作。也庆幸我被一些人认识,有了推广自己音乐的机会。
————————————————————————
接下来是不吐不快。
“你够吧谁啊?你到底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能力对我热爱的东西指手画脚?”很多人这样对我说。
我想,应该是这样。我是一个有手有脚、有创作能力的人,但我太没用,只能用音乐讲故事。
可能说我的人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吧!
一直没变的一个事就是,从以前到现在,很多我的场景都是一个人。
一个人做音乐一个人做封面一个人混音一个人录东西一个人抗压一个人对别人冷嘲热讽之类...(这里要感谢一下我的父母,他们很多时候会骂我,但会支持我。我原谅他们,感谢他们,理解他们,他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我是第一次当他们的孩子。)
一个人干活,就导致一个问题,我的产出周期太长了。我没有团队,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一下子像是变魔法一样得到我想要的一切东西...
每一次,我都只能期待最终的成果——能足够动听,哪怕只能打动一个观众的耳膜。能足够有新意,不是没活硬整的烂东西。能足够有“V在燃烧”的情感,敢于突破。能足够“中专音乐”,足够“不堪入目”,因为它们能刺痛一下别人。
能足够“中专音乐”!
“中专音乐”的帽子(这个概念是曾经一位人身攻击过我的小孩子提出的)说来是有趣的一件事。
我会在直播里去写别人根本不愿意写的音乐,诸如“DJ舞曲”“原乡鼓”“喊麦伴奏”之类的东西,并乐此不疲。这可能和我的环境有关系。
我生长的环境里,有小时候妈妈给我买的理查德钢琴曲碟片,也有爸爸常常放的欧美电子舞曲(比如80年代颇为流行的“荷东猛士”和2000年左右的欧陆舞曲、西城男孩、埃菲尔65等等),也有Skrillex、SHINee、EXO、YMO这样的音乐。有Virtual Riot、Vicetone、Avicii、坂本龙一等等很优秀的音乐作品陪着我,也有那种地摊、商场音乐陪着我。
原乡鼓DJ、高雅管弦、失真爆音、劲爆中文DJ、劲爆4/4拍Nexus电音、说唱音乐、实验音乐......等等等等。它们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属于我的部分。您可以想一想——我坐在老家一个受潮的发霉墙面旁边(那个墙可能是50年前建的),用Iphone 12听一首2000年的欧陆舞曲。坐在一张竹凳子上摇头晃脑的样子...
这样一个场景是很有趣、也很独特的。并且在全世界别的地方绝无仅有。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很多年,并且形成了对音乐的喜爱之后,再听一些音乐,感觉不过尔尔。
他们能写东西出来,我为什么不能写?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而且我还不是弱智,为什么没有自主创作的能力?
难道我要把时间浪费在阅后即焚的知识、毫无意义的考勤记录、无所谓的社交和人际关系上吗?我觉得那不是一年365天的生活,只是把相同的一天重复了365次,无聊至极。
P.S. 顺带一提,我无法保证稳定更新的原因就是——我不是在训练我的观众。我在把观众当成人,不是会吐钞票的ATM,只要按几个按钮,输几个指令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可惜的是,自愿成为ATM的人越来越多..哎...

总结一下。
我在动着,在努力讨生活!
至于歌写的烂不烂、好不好,自己会不会被认可,这就不是我说了算了!(因为听众很奇怪,可以接受质量很差的女团团曲,却不能接受“中专说唱”...)
写大专辑吃力不讨好,但至少问心无愧。
写大专辑吃力不讨好,但至少问心无愧。
写大专辑吃力不讨好,但至少问心无愧。
我想带来一点变化!我想带来一点变化!我想带来一点变化!

啊...说的内容长了一些,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我是燃,请期待我的新专辑!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