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汉墓发掘简报
《文博》 1991年04期 呼林贵 孙铁山 李恭
1988年11月,西北国棉五厂在修建三分厂的基址钻探中发现汉唐古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立即派人进行清理,此次共清理汉墓2座(M5、M6),唐墓4座(Ml、M2,M3、M4)。
西北国棉五厂三分厂位于西安城东约8公里的沪河、滿河之间的白鹿原上,这里是历代墓葬集中地区,村边、路旁可见唐宋以来遗留的石羊、石马、石经幢等文物。这里的地势东高西低,原上多急促窄小的台地,经过历代自然、人为的改变,地层关系较为复杂。
此次发掘历时2个月,唐墓资料另文发表,现将汉墓报告于后。
一、墓葬形制
M5、M6处于同一梯田之上,均东西方向,南北并列,相距3米,M 5比M 6向西伸出7米。地表不见封土。两墓平面呈“甲”字型,均由墓道、方坊、墓室、耳室四部分组成。
M5位于发掘区南部,方向北偏东65°,全长29.2米,距地表深14.4米。墓道位于墓室东侧,长24.6米,平均呈梯形,东宽1.9,西宽4.9米。墓道开口距地表深2.7米,开口下1.8米留有二层台阶,二层台由东向西逐渐加宽,最宽处0.25米。深9米处留有三层台,形制与二层台同。墓道为斜坡状,南北两壁倾斜内收,底宽约1.2米,内填五花土,二层台以下填土夯实,夯层厚0.06-0.10米,夯窝零乱不齐,夯窝直径0.05-0.08米,墓道底部地表凸凹不平。
方坊位于墓道西端,东西长3.8米,南北宽4.9米,开口亦为2.7米,同时也留有二、三层台阶,整体呈仰斗状,底长1.0、宽1.9米。
墓道西端发现盗洞一个,开口距地表深2.9米,盗洞为圆形,直径0.8米,位于墓道西端正中,垂直下挖5米后向四处延伸。
墓室为长方形土洞、平顶,长4.6、宽为2.1、高1.9米。四周涂有青膏泥。
M5有耳室三个,一号耳室位于墓道北壁,东距墓道口19米,距地表深11.7米,耳室底高出墓道1.1米。耳室为长方形土洞,内高0.9、宽1.75、进深1.8米,平顶,距耳室口0.4米处有一0.25米的土台。二号耳室位于一号西侧1.3米,距地表12米,高出墓道0.8米,亦为长方形土洞,平顶,高0.7、宽0.82、进深3.2米。三号耳室与二号南北对称,形制亦同,高0.8、宽0.85、进深3.3米。
M6形制与M5基本相同,全长23.7,距地表深13米。方向北偏东65°。墓道亦位于墓室东侧,长18.3米。开口平面东宽1.4,西宽3.4米。距地表深2.7、下深1.5米留有二层台阶,最宽处0.2米。二层台下填土夯实,夯层与夯窝直径与M5亦同。墓道底表面不平整。
方坊开口平面与墓道连成一体,二层台的西、南北三壁各内缩0.2米,形成方坊,四壁倾斜内收,东西长0.9、南北宽2.31米。方坊底部平坦,高出墓室0.3米。
M6墓室长5.4、宽2.5、高2.3来,平顶,四周涂青膏泥。
M6仅有耳室一个,位于墓道南壁,距墓道入口处9米,距地表深6.6米,底部高于墓道0.7米,形制亦为长方形土洞式,高1.1、宽1.3、进深3.8米(图一)。
二、葬具与耳室结构
葬具:M5,M6葬具皆为一棺一椁,棺椁皆腐朽无存,紡木遗痕清晰可辩,两墓椁室形制相同,均为盒箱式结构,由封门、南、北、西壁、棚盖铺地及垫木组合而成。构筑方法有平列、叠砌、拴钉结合、樺头入墙四种。
M5木椁长4.6、宽2.0、高1.8米。封门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圆木封门,10根圆木倾斜靠立于墓室外壁上,柱洞遗痕在墓门前墙,厚0.4米。墙内有一层芦席与封门木相隔。最里一层是由框架和植木组成的封门(即椁室东壁)。封门框架长2.75、宽2.65、高2.0米。上下梁长2.75、宽0.3、厚0.3米,两边立柱长1.4、宽0.30、厚0.25米,封门方木共9根,均镶在框内,长1.4、厚0.25米,宽度不一。南北两壁均由长4.0米的方木叠砌而成,南壁3根,北壁四根,两壁均长4.0,高1.35、西壁长2.0、高1.36米,由4根方木叠砌而成。椁室棚盖长4.3、宽2.0、厚0.2米,由南北两壁上,西端一根压在西壁上。铺地长4.3、宽2.0、厚0.2米,10根析木纵向平铺,两端为南北两壁所压,西端在西壁之下。M5椁室垫木2根,长4.0、宽0.18、厚0.2米,两木均为挖槽下木,顺纵向紧靠南北两壁放置支垫铺地植木,两垫木间为生土,上涂青膏泥。
M5木棺已朽,棺灰出于椁室西北,形制不清,葬式亦不明。
M6木椁长5.4,宽2.3,高2.1米。封门外层为9根圆木斜立于墓室外壁,遗留柱洞在墓门前形成一道不规则圆弧(图版肆、4图二1)。中间一层亦为填土墙与芦席。封门里层长里层2.8、高2.12、宽2.2米。上梁横木长2.8、宽0.25、厚0.3,下梁横木长2.8、宽0.3、厚0.2米。两边立柱长1.6、宽南0.3、北0.2、厚0.3米。在框架北边上梁横木与立木正面接口处遗留栓钉棒眼。这檸眼应为残留在框架之外的栓钉凸头。凸头长0.14、宽0.10、伸进土墙0.05米。在框架南边上梁横木与立木侧面接合处也留一棒眼,长0.Q5、宽0.03、进伸0.05米。9根封门杭木在框架内南北一字排开,方木长1.6、厚0.2米,宽度不一(图二,2)。南北两壁均长4.85、高1.4米,各由5根长4.85、宽0.25〜0.28、厚0.26米的植木叠砌而成。
西壁长2.3、高1.4、由5根析木叠砌成壁,方木长2.3、宽0.2〜0.28、厚0.3米。彷木两端各伸出宽、厚均为0.14米的禅头插入墓室两壁,进深0.05米。留下了10个凹槽(图三)。
棚盖与铺地均由17根长2.3、厚0.3、宽0.2〜0.35的紡木平行铺开。长5.5,宽2.3、厚0.3米。椁室垫木两根。放置与M5的相同。
M6棺木虽朽,但从棺灰可辩其形制。长2.0,前宽1.0,后宽0.85,膏0.85?板厚0.10米。棺位于椁室西北,头东脚西,东低西高,棺下有一层0.05-0.10米的草木灰,棺外淤泥土块中残存有朱红绢绸及竹网格遗痕,棺灰中有席纹遗痕及黑红二色漆皮。棺灰中仅有粉状小腿骨一节。因而墓主性别不明。
耳室:两墓的四个耳室均有封门,封门框架紧镶在墓道壁上,除M5一号耳室内呈土龛状外,其余三个为盒箱式,构筑方式与椁室同。
M5—号,框架上梁长1.9、宽0.14、厚0.12米,下梁长1.8、宽0.14、厚0.07米。两边立柱长1.0、宽0.25、厚0.14米,封门板6块,长1.0、厚0.07米、封门宽1.5米,框架宽于封门板。
M5二号:框架长1.85、高0.85米,梁厚0.07、立柱厚0.15米。封门板6块,长0.8、厚0.07米,封门宽1.5米。
M5三号:框架长1.9、高0.85、厚0.07米,有上梁无下梁,封门板立柱均镶在挖成宽0.10,深0.07米的凹檀内。封门板5块,封门高0.85、宽1.56米。
M6耳室:框架长1.85、高1.1。米。封门板6块,封门高1.10,宽1.66、厚0.06米。室内南壁下有一高0.18、宽0.2米的土台,台上未铺板(图四)。
三、随葬器物
M5墓室被盗,随葬器物出土集中在三个耳:室内,M6随葬品集中于椁室内(见图十三),耳室里仅出铜车马器一套。随葬器物有实用器与明器两种,按用途可分礼、兵,车马器,按质地可分铜、陶、玉、骨器等。
1.铜器
铜鼎2件,形制相同,敛口,无盖,深腹。口沿下有一对环状附耳,腹上有一道凸棱。圜底,三兽足,兽作蹲居状,背驮鼎身,素面。M6•10,通高11.7、口径12.5厘米(图五、1,图版肆:2).
铜盘1件,侈口,平沿、壁下斜收,平底,素面。M6:3,通高3,5、口径20.5、底径8.6厘米(图五、2,图六、6).
铜匜2件,形制同,深腹折壁,环耳,有流,口为长方而圆其西角,平底、素面。M 6*7,通高8、流长9.5厘米(图五、6,图版壹、1)。
铜盆2件,1件残,M6:1,敛口、折沿、斜腹、平底。内壁上饰二道弦纹,外沿下有“千金”二字。通高10、口径34、底径%厘米(图五、4,图六、7).
铜碗2件,敛口、折沿、深腹、鼓腹弧收,假圈足,素面。M6«22,通高9、口径22、底径8厘米(图五、10、图六、8).
铜甗.1件,靛釜连体。飯敛口、折沿、深腹、弧壁,有对应铺首衔环,腹底作算。高8.2、口径16.2®米。釜直口、球形腹、圜底中间为一宽凸棱、上部有对应铺首衔环。M6:24,高10、口径7、腹径16.5厘米(图五、15,图版壹,5). ,
铜釜,1件,敛口,折沿、園底,有烧痕。一侧有耋。M6:16、通高9、口径25.5厘米,耋长5厘米(图五、3,图版肆:3)。
铜鉴:1件(M6:25),侈口、宽平沿、浅腹、腹壁直、圜底、素面。口沿上两处用铜片引补,一处长10.6厘米,一处长23.5厘米,铜片随圆周,一半在口沿,一半在内壁,上下均为锯齿状,每一齿上有一卯钉卯紧。M6:25,通高13、口径61厘米(图五、5,图版壹:2)»
铜灯:1件、浅盘,盘中一烛针,柄作核状,托盘折沿、圈足,M6«18、通高11.5、灯盘径9、托盘径14.8厘米。(图五、16,图版壹:3)。
铜熏炉,2件、可分I式。
I式,1件,炉体为浅圆盘、盘下为三兽足,一侧有曲形叶状手柄。盘上是僕孔炉罩,僕刻三角纹与网纹,顶为一圆孔、罩下有三个小方柱挤进盘内扣接。M6«8、通高10.2盘口径9.1、柄长10.2、寛3.2、罩高6.2、 足高3厘米(图五、12,图旗壺,4)。
II式,1件,鼓腹、喇叭形。两边有对应环耳,上有半球状镂孔盖,盖顶有环钮,镂孔作三角和网纹,喇叭状圈足。M6«2通高15、体径11厘米(图五、8,图版壹:6)。
温酒炉.1件、口椭方,一侧有曲形叶状手柄,四面僕刻四神,下半部为长方形凹槽,上下连接处四角有小平台,平台下是三层转角阶梯,足为四侏儒,侏偽作蹲踞式.背扛手托熏体、面部表情似在用力,眼球向外突起。M6«19,通高9.2、通长14、体宽8.2、柄长11、宽28、足高3.2厘米(图七,图版肆)。
铜耳杯:1件,椭圆,半月形耳平底、素面。M6:20长13.5、宽8、高3厘米(图五13,图六、3)。
铜勺,2件,形制同。长柄,勺体略圖。M6:28、通体长13.5、柄长8、勺径6.5厘米(图五11,图六、1)。
环形承托器:1件,两头环形,中间为扁条体,出土时放在铜鉴内,似为取冰工具。通长29.6厘米,M6:26(图五:9,图六,5)。
案足,1件,上部呈条形方框,下部呈分尾鱼形,中间一道凸棱隔开,表面鎏金,鱼体绘细线流云纹。通高9.5,上宽6.9,下宽10厘米,M6:6(图五,14,图六、2)。
铜滑动器:2件,形制同,均残。滑动器是成组的,每组两个,分上下,上边一个,中间是一空心圆轴,圆轴表面呈弧形凹槽,一铜丝穿过圆轴中心,两铜丝弯成圆圈保护圆轴,通过上边圆轴中心的铜丝一端绕在上下之间的骨棒上,另一端通过下边圆轴中心后绕在骨棒上。下边结构与上边相同o(M6»31),残长3.1,高4、圆轴径0.9厘米(图八、9)。
另外还有弩机3件、(图五、7)镰头5件(图八、6)、梳柄1件(图八、1)、笄柄2件(图八、2)。柿蒂棺饰5件(图八、4),饰品1件。(图八、7)。
2.车马器:均为明器,大部份表面鎏金,可分为车饰、马饰。甲、车饰
车轴:2件,形制不同,可分][式。
I式:1件,通体实心,中间为圆柱体、两端长方体。圆柱体中间有两个长方形透槽,长2.5、宽0.3厘米。另一面有两个小孔穿透柱体并从透槽穿过。长方体顶端各有一小孔穿透。在长方体一面和与方体相对应圆柱体面上刻有“一”、“一”、“二”、“二”共四字。M5耳室3:2,全长20.5,圆直径2.5、长方体长2.9、宽1.8、厚1.4厘米(图九、1,)。
II式:1件,空心管状,中心有一弧面凸棱,两侧沼「郊凸棱的管箍。两端各有一小孔。M5耳室2 s 1,全民11.2、直径1.7厘米(图九,2,图六、4)。
车辖;4件,形制同,管状,一端封闭,中间有一凸棱,M5耳室2‘2,长1.3、直径1.1厘米(图九、10)。
车軎,5件、形制同,空心圆柱体,一端呈喇叭状,中间有两道凸棱。M5耳室2:2,长2.2、圆直径0.9、喇叭口径2.2厘米(图九、10)。
车辗饰:8件,形制同,马鞍型。M5耳室2:2,长1.7、宽2.0厘米(图九、7)。
车闸,3件、形制同,由板、牙和卡组成。M5耳室2:2,板长2.1、牙长0.3、卡长0.6厘米(图九4)。
粗首帽:3件,形制同,管状,一端有三道凸棱,顶端带帽。M6耳室1«1,长1.7、内径0.8厘米(图九、9)。
盖弓帽:27件,形制基本相同,前端钉帽状,后端管状带勾,帽勾之间有一弧面凸棱。M6耳室1«1,长2.1、后径0.5、帽径1.0、勾长0.35厘米(图九、12)。 M5耳室2:2,长2.9、后径0.7、帽径1.2、勾长0.5厘米(图九、13)。
承弓器:4件,形制同,弓头弯曲,前端簇头状,弓身前端长方,凹槽内有木屑。M 5耳室2:2,长5、弓身宽1.2厘米(图九、11)。
车韧:2件、形制同,长方框,两边框一面有斜坡槽,网5耳室2:2,长3、宽1.5、一边高1.2、一边高0.8厘米(图九、3)。
车构件:14件,形制同,空心八棱体,一端有一道凸棱,M5耳室3:16,长4.7,内径0.6厘米(图九、8)。
车饰件:65件,形制基本相同,管状,一头大、一头小,中间有勾。M5耳室2:2,长3.7、大头径0.7、小头径0.6、勾长Q.9厘米(图九、6)。 M6耳室1:1,长1.75、大头径0.45、小头径0.4、勾长0.6厘米(图九、5)
乙、马饰
马衔:10付,形制相同,两环相套,两头大环内穿马镰。大小环之间圆柱微凸,有的拧成螺旋纹。M5耳室2:1,全长7.3、大环1.1、小环0.3厘米(图十、1
马镰:4付(8件),长条状,微弯曲,中间稍粗有孔。全长8.6、宽0.7厘米。M5耳室2:2(图十,17)。
当卢:2件,形制同,通体为扁条三角形,前端钝圆,后端突前成尖。一面平,一面有三个方穿,前一后二。长9.4厘米(图十,15)。
马蹄,2件,形制相同,有一斜坡面,后边直壁短。径1.5,坡面长1.1、后壁0.5厘米(图十,11)。
策扣,1件,扁条长方框,一边有扣牙。
M5耳室2:2,长1.6、宽1.4、牙长1.25厘米(图十、3)。
钩:6件,可分II式。
I式:4件,一头为铸成的圆环,一头为钩。M5耳室2:2,长2.1、环径0.45、钩长0.7厘米(图十,10)。
II式,2件,由0.15厘米粗的铜丝制成,’一头弯成环状,一头弯成钩。M6耳室1:2,长1.2、环长0.5、钩长0.6厘米(图十,9),
泡:153件,可分五式。
I式,1件,长方形兽面,背面有两个钉柱。M5耳室2«2,长2.0、宽1.0、钉柱长0.6厘米图十、16)。
II式,1件,正面为正方形,饰云纹,背面扁环状。网5耳室2:2,边长1.1、扁环内径0.8厘米(图十,14)。
III式:25件,圆形,正面为兽面,背面有方框穿。M5耳室2:2,圆径1.1、方框宽0.8厘米(图十,6)。
IV式:28件,正面是椭圆形孤面,背面内凹,中间一横框成穿。M6耳室1:2,长1.25、宽0.75厘米(图十,12)。
V式,98件,正面为贝形弧面,背面内凹,中间一横框成穿,M5耳室2:2,长1.2、宽0.6厘米(图十,13)。
环:25件,可分2式。
I式:2件,徐扁,边宽。M5耳室2:2直径2.4、边宽0.4厘米(图十,5)。
II式,23件,形制同,直径大小不一,M5耳室2«2,径1〜2.8厘米(图十、4)。
套管:256件,空心管状,M5耳室2:2,长1.0、外径0.5厘米(图十,8)。
饰品,1件,一端为不规则圆形,一端为小手柄。M5耳室2:2,长1.4、宽0.8、厚0.15厘米(图十,7)。
3.陶器,共28件,均为泥质灰陶。
鼎:2件,形制相同,体呈扁球状,中间一道凸棱,子母口,对应附耳,三兽足,盖上三个半环状钮,上饰对鼎式三涡个。M5耳室3:6,通高20、腹径24、腹深11厘米。(图十一、1,图版贰,1)。
盒,4件,形制相同,子母口,平底,钵形盖,圈足捉手。盖捉手内饰对称云纹,通体饰卷云纹。M5耳室3:12,通高15.3、口径18.3厘米(图十一、3,图版贰,2)。
壶,2件,形制相同,侈口、长颈,球形腹,肩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矮圈足。颈饰三角纹,两三角间饰红白相间的卷云纹,腹饰红、白、紫三色卷云纹,颈、腹、足间饰宽玄纹相隔。盖为孤面,内子口。M5耳室1,5,通高45、口径15.5,腹径33.5、足高4厘米。(图,2,图版贰5)。
钫:2件,直口,方唇,方圈足,覆斗型盖。颈饰三角纹,两三角间饰红白相间的浪花纹,腹饰浪花纹。体侧一对彩绘铺首衔环。颈、腹、足间以宽弦纹相隔。足饰二道弦十一,13、图版贰6)。
盆,2件,形制同,侈口,宽平沿,直壁折腹,假圈足,口沿外壁饰红白相间的几何纹,内饰红、白、黑三色相同的变形卷云纹,内底饰涡纹,M5耳室3«14,通高10、口径41.4厘米(图十一,4、图版巻.2).M5耳室3«13,通高15.4、口径58.4、底径35.2、深14.5厘米(图十一,6图版叁4)。
罐,3件,M6«5,直口,折沿,束颈,广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肩饰细浅弦纹,下腹素面,通高19.5、腹径25.4厘米。(图十一,11图版参、3)M6,13,侈口,方唇,唇外有一圈凹槽,束颈,平底,肩饰弦纹,肩下素面,通高20、口14.5厘米。(图十一,10,图版叁1)。
缶,3件,M6»38,小口,折沿,束颈,折肩,平底内凹。肩下有一环状宽带,带饰细绳纹,肩饰弦纹,通高4匸口径10厘米(图十一7,图版贰,4)。 M6«12,小口,平沿,平底,折肩,通高33.5、口径9厘米(图十一,8,图版贰1 3〉。
钵,1件,敛口,圆唇,弧壁,平底,素面。M6«39,通高8.4、口径21厘米(图十1,5)。
仓:3件,M5耳室1»1,直口,折肩,方腹,四边角抹平,平底,素面。盖里面圈足。通高60、口径17、腹边长35厘米(图十一,14,图版叁,6)。M 5耳室3»16,房屋形,屋顶歇山式,房脊有筒瓦,方瓦,仓体残,有仓门,仓顶长47厘米。
灶1件,通体长方,灶面三个釜,前二后一,方形火门位于正面中央,周围饰折线纹,后面及右边有高出灶面的壁墙,壁墙各有一角柱,正对火门有一烟囱。后面釜上座一小盆,小盆侈口,平沿、平底,高3.5、口10、底3厘米。M5耳室3«8,长26.4、宽24、高10.5厘米(图十一,12,图版叁5)。
猪∶5件,形制同,形象逼真,嘴微翘,耳朵向后竖起,有烧痕,M5耳室1:7,长10,宽2.5,高5厘米(图十二,10)。
4.其他;共25件,其中铅器10件,骨器7
骨器:7件。
骨马镰:6件(3付)。扁条状,微弯曲,正反两面刻有凹线纹,中间有2个小孔。M5耳室2∶3,长9,6、宽0.6、厚0.4厘米(图十二、11)。
骨棒,1件,残,棒上有2透孔,M6«33,残长2.9、直径0.3厘米。
铅器,10件。
铅球:7件,M5耳室3,3,直径1.6厘米(图十二、9)。
铅环:2件,M5耳室3:3,直径1.6厘米(图十二、1)。
铅车軎、辖:1件,柱空心圆柱,一端为喇叭状。辖管状,一端封闭,有一突棱。M5耳室3:3,长3.5、圆径1.0、喜径1.8、辖径1.1厘米(图十二、2)。
玉器 2件。
玉璜,1件,残,玉质次,色黄泛緑班。M6:35,长8、宽1.7、厚0.3厘米(图十二8)。
玉佩:1件.体为弧形,透刻一凤鸟,形态逼真,尾端残,玉色乳白泛黄。M6:36,长6.2厘米(图十二、S)。
玛瑙器:2件。
玛瑙珠:1件"通体扁圆,中间有孔,色宗黄泛红,M6I36,直径1.5厘米(图十二3)8
玛瑙管饰:1件,残,色宗黄*内有蚕纹。M6:36,长2、直径1厘米(图十二、4)。
石器:4件,
石棒:2件,棒上有一透孔,色白險M6•33,残长2、直径区32厘米(图十二、6,7)。
石豆:2枚,通体扁圆,表面光滑,M6,33,大的径0.8、小的径0.6厘米。
四、墓葬年代与墓主身份
1.墓葬年代
西安东郊国棉五厂这次发掘的两座汉墓都属于中型墓葬。随葬品无纪年文字,也无“半两,,或“五铢,,货币。只能通过随葬器物、物、葬具,墓葬形制等方面与同期同类墓葬相对比来分析推断它的相对年代。
五厂两座汉墓的随葬器物各有偏重,M5 以陶为主,其组合为鼎、盒、壶、钫、盆。M6以铜器为主 其组合为鼎。釜、匜。鉴、盘、炉等。成种组吝与西汉草期意葬隨葬器物的组合基本二致,符合西汉早期随葬器物的一般规律。早期汉墓铜器较少,陶器多,铜器的基本组合为鼎、钫、釜、盘、匜,同时常有婺、茧形壶、蒜头壶等。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钫、盒、壶、釜、盆、罐。另外,西汉早期墓葬中多有车马器和明器仓、灶等,这些在五厂的两座汉墓中都有。
西汉早期铜器多为素面,陶罐多弦纹,鼎、盒、壶、钫、盆等陶器上多流行红白相间的几何纹,卷云纹、波浪纹等。五厂汉墓出土的铜器均为素面,陶器鼎、盒、壶、彷盆上皆有红白相间或红、白紫三色的几何纹、波浪纹、卷云纹、涡纹、陶缶、陶罐上均有弦纹。器物的纹饰与西汉早期器物纹饰特征相吻合。
与同期器物相比,M6出土的铜匝与云梦大汶头一号墓边箱39所出铜匝相同①。釜、甑连体的熾与湖北宜昌前坪105号墓出土的蔵相似②。铜案足与西安北郊汉墓出土的案足相似③。陶器中M5出土的陶鼎与湖北宜昌前坪105号汉墓的铜鼎相似④。陶铸与常兴汉墓M2«1陶防相似⑤。盒与凤翔高庄秦墓M39«10陶盒相似⑥。陶壶与常兴汉墓M13«4陶壶相似。,只是腹略朝下。M6出土的陶缶与凤翔高庄秦墓M6:1陶缶相似⑧陶罐M6:13与常兴汉墓M21:2陶罐、M6:5与常兴M13:7相似⑨。湖北云梦大汶头一号墓,湖北宜昌前坪105号汉墓,常兴汉墓M21、M13均为西汉早期墓葬。凤翔高庄秦墓M39、M6时代定为战国晚期。以器物的组合、纹饰、特征来看,五厂汉墓的出土器物均具有西汉早期的特征。
再以器物随葬位置比较,早期汉墓大墓多有随葬坑,如杨家湾汉墓。木椁墓多设头箱、边箱,如云梦大汶头一号墓。M 5墓室被盗,没有什么随葬器物,出土器物均在三(顷<个耳室内,M 6椁室虽未设边箱、头箱、但器物都敞置在头緒、边箱位置,这与西波申晚期后随葬器物多放在前室不同。
棺椁制度始于商周,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大中型墓一直流行,西汉武帝以后砖室墓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木椁。五厂两座汉墓均有木椁室,也是具有西汉早期墓葬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认为国棉五厂的M5、M6两座汉墓其相对年代应该是西汉早期,下限时间也只能到武帝前期。
2、墓主身份
两座汉墓地表均无封土,一椁、一棺,应属关西汉早期的中型墓葬,墓主身份自然低有多层棺椁的王与诸侯,应高于竖穴土坑无棺椁的庶民百姓。墓主的具体身份只能通过墓葬形制、棺椁数量及大小、随葬器物的种类多少与已确定墓主身份的墓相比较分析推断。
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墓主遂为五大夫,墓口东西长6.2、南北宽4.8米,葬具一椁二棺,木椁长4.9、宽3.14米,椁室分头箱、边箱、棺室三部份,随葬木车马、漆、竹、陶器五百余件。多为漆、木.竹器、少铜器⑩。
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墓主喜曾任县令低级官吏。墓口东西长4.16、南北宽3米,椁室分头箱、棺室二部份。随葬器物70余件,其中漆器占了40件⑪。
云梦大汶头一号汉墓墓主澈大致相当于县丞。墓底东西长3.5、南北宽1.82米,木椁长3.14、宽1.46米,椁室分头箱、边箱、棺室三部份。随葬器物159件,其中漆器81件,铜器18件,木器38件⑫。
凤凰山、睡虎地、大汶头的这三座汉墓均为竖穴土坑墓,无墓道,所出器物漆木器占有很大比例。南北宽2.i米,葬具一棺一椁,木椁长4、55米、宽2.0米、高1.76米,未见头箱、边箱。出土随葬器物40余件,还有鎏金车马饰(墓室被盗、椁内无大件器物)。
M6,墓道长19.2米,墓室东西长5.5、南北宽2.4米,葬具一棺一椁,木椁长5.4、宽2.3、高2.0米,未设头箱、边箱。随葬器物38件,另有木车一辆,木马二匹(木质皆朽)及鎏金车马饰。椁室内漆盘、盒、耳杯均已腐朽。
M5,M6椁室长大于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木椁长,宽小于一六八号木椁宽,但长和宽都大于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和云梦大汶头一号汉墓的椁室。随葬器物相比,M5、M6两墓随汉器物数量均少于湖北的三座墓。
我们不能光从随葬器物的数量上看,湖北三座墓漆器数量很大。M5以陶器为主,出土了成套的陶礼器,鼎、盒、壶、钫、盆及明器仓灶,还有鎏金车马器、兵器等种类齐全。M6除一套较完整的鎏金车马器外还有铜礼器等23件铜器,这在同期同类墓中较为少见。
从用鼎数量上看,M5、M6与云梦大汶头一号汉墓相同,都是两鼎。从礼器种类看,五厂M5、M6与云梦大汶头一号墓大体相当并略有超过。
通过椁室大小,随葬器物多少、种类、用鼎数分析对比,我们认为:国棉五厂汉墓M5、M6墓主身份高于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⑭。它与一般壁龛随葬不同,分类随葬,M5二号耳室及M6耳室均只随葬车马器。有大墓随葬坑特征。
近年来,关中地区发掘汉墓数量不少,像西安东郊国棉五厂发掘的这两座斜坡墓道带耳室的洞室木椁墓尚是首次发现,这为关中地区西汉早期墓葬形制增添了新的内容。
M5、M6的随葬器物组合符合西汉早期鼎、盒、壶、钫的一般规律,但关中地区早期流行的秦器鳖、蒜头壶、茧形壶等器物墓中不见,而墓中出土的四神铜熏炉、铜手炉、陶方仓为一般早期汉墓少见。陶器缶、罐、盒在器形上与凤翔高庄的秦墓缶、罐、盒相似,而在陶器纹饰上却又与南方楚文化的纹饰接近,由此我们既可看到各地文化的交流,又能看出地区文化间的差异,对研究当时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形态有一定的意义。
推断M5、M6两座汉墓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当五大夫级。至于M5、M6两墓之间的早晩关系及墓主间的相互关系则有待研究。
参加发掘人员:呼林贵、孙铁山、李恭杨忠孝、曹振辉、王志宏、张建峰。
绘图:杨忠孝、王志宏、呼林贵。
照像:张明惠
资料整理:孙铁山、呼林贵、李恭。
执笔:孙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