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愤青,也是一种文化

2019-04-27 19:26 作者:古地无明  | 我要投稿

 愤青”即愤怒的青年,但当然并不是任何青年愤怒时就是愤青了。愤青是专指些眼观片面、言语偏激,特别是在政治方面具有强烈表达自我观点的意愿的人,虽然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但更多的是一种心态而不是特定年龄的一部分人群。它所象征的,应当是一类对当下社会现状充满批判心理、有伸张自己观点的勇气并且与主流文化不同却关系紧密的亚文化。

一、愤青亚文化中的批判心理。

愤怒的青年为何愤怒?是因为不满。他们为何总是愤怒?因为他们能对社会中的许多事物不满足而批判。愤青的产生最早能追溯到屈原对楚国现状不满而悲愤自沉汨罗江,老一辈印象深刻的就比如五四爱国运动。最近的几年人们提到愤青,基本是指网络上仇日、仇美、仇社会阴暗面的语言偏激的人。他们往往不相信官方发布的数据与故事,反而更相信非官方的来路不明的报道,并因此认为自己的证据充足,对与之相反的言论进行攻击使他人无力解释。

这样的批判心理不止愤青有。最近媒体网络等所说的愤青,大多是80、90后,他们大多是独子,成长环境远比上一代优越,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且有空余去了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的过多关注,享受了许多也承担了极大的压力。他们比上代人容易有一个更美好的理想,但这也使得他们将遭遇更多的挫折与打击,积累更多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愤青的批判心理便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生。而这种批判心理也是愤青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向现实中的不满妥协则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二、愤青亚文化中的勇气。

因为面对同样的挫折,由于一些叛逆心理,青年人比起其它年龄层的人更倾向于改变现状。而且网络的使用人群中最多就是青年人,网络的虚拟性给当代的愤青提供了庇护所,使得越来越多的愤青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虽说我们现在看来,一个人什么实事都不做就会说说国家和其它国家的坏话没什么勇气可言,甚至觉得他只是胆小得不敢去做,但其实愤青的言辞的偏激、内容的尖锐以及思想的独特,都是勇气的体现。

现在被认为是个愤青是不需要什么勇气的,只要上网找个言论偏激的愤青的贴子转发一下你就也是愤青了,因为发消息的人都没什么事,你肯定也不担心自身安全。但那些许许多多的原创文章的愤青的勇气又是怎么来的呢,就如愤青的批判心理的来源一样,由于挫折与打击太多,造成太多的精神或物质损失,除了巨大的不满引起的愤怒提供了勇气,也许“已经没什么好再失去的了”的破罐破摔的心态便是他们成为愤青的最后一步。勇于为了改变现状而说出自己的声音也成为了对愤青行为的一种概括。

三、愤青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愤青亚文化有显著的种族中心主义特征,中国的愤青们把我国称为“天朝”以示对国家的崇敬,虽然表面上说出于爱国心理而排斥他国甚至排斥没把祖国建设得更好的党,但其实,愤青的排他远多于爱国,跟中国关系好的巴基斯坦等就是好国好文化,跟中国发生冲突的美日韩等国就是恶劣的国家恶劣的文化,因此他们常和持文化包容态度的人起冲突(因为讨厌外国文化而没有学好相应外语使得他们不易与外国文化起直接冲突)。

对于一些主流文化中的人来说,愤青是一类观点片面、言辞偏激、轻信非官方言论、做事不经思考的人。但由于立场的时而相同时而不同,主流文化与愤青亚文化的关系也是融合与矛盾并存的。

主流文化中,宣传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那些人是无法被愤青这个亚文化接纳的。愤青们不认为一般民众对生活或社会毫无不满,而觉得那些说好话的人从事着为政府说一句好话就能拿五毛钱的工作,并称呼他们为“五毛(党)”来暗喻“那人是政府的走狗”(帮其它国家说好话也被用相应的国家货币称呼,如帮美国说好话则称“美分”)。这些人如果与愤青展开争吵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情绪激动地愤青进行“人肉搜索”并施以人身攻击。也因此有人认为愤青是做为亚文化极端的反文化。

然而由于愤青的民族主义在当祖国与他国发生矛盾时的爱国主义体现相同,这时民众的敌对心理与愤青的排他性形成共鸣,比如,在韩国声称长白山是他们的的时候,有个网民问“‘我爱你’用韩语怎么说?”收到似乎是一个愤青回答的“汪汪汪”,网民们纷纷表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也给那位愤青得来了不少人气。

根据最近扫黄等严格执法却没有要求减少愤青,可以做一个设想:在中国,愤青对于主流文化是利大于弊的。愤青是哈日哈韩族的一剂中和剂,能减少日韩文化的大肆流传;通过引导,愤青可以将民众对国内矛盾的着眼移至对外矛盾,减少政府压力;人民需要办好事说好话的政府来保证生活动力,但政府也需要有坏话说并敢说坏话的愤青来完善自身,优化官民关系。但民众并没有听到政府对愤青的明确看法。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发生后,主流文化支离破碎,但随着政府顺应青年进步的合理的需求并进行教育改革等,美国的主流文化也在变革中成长。既然有美国做为前车之鉴,我国可以少走一些弯路防止类似的运动发生。

比如,做为主流文化中流砥柱的政府应当公开正视愤青亚文化,通过政府纳言建设使他们的意见能成功传达并使民众的合理诉求得到解决,通过增加透明度或控制无良媒体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使愤青尽量不受到误导。随着改善教育,青年们将能更容易生活、提升幸福感、把激进民族主义转变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最后主流文化将能彻底包容愤青亚文化,让主流文化更加多元化并且更易于发现自身不足而进行改善。

 

 

 

 

并不能提升逼格的参考文献:

卢波2007《和谐社会建设语境中的“愤青”“恶搞”现象评析》

陈新宇2011《一个愤青的反“愤”檄文——评廖保平<打捞中国愤青>一书》

王建光2008《义愤:从一种群体心态到话语力量的转变——对当代中国愤青的一种文化解读》

山小琪 郭展新2009《新世纪愤青与青年的爱国主义》

图源:《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愤青,也是一种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