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7 唯心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唯心主义
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错误地回答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如中国宋朝的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英国的贝克莱说,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另一种叫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个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所谓“客观”的“世界精神”,这种“世界精神”就是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宋朝朱熹说的“理”,德国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就是“世界精神”。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它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说法不一,实质相同,都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把物质作为精神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的思想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萌芽,是原始人的蒙昧无知的产物。唯心主义哲学,是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和对立、社会产生阶级过程中形成的,它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唯心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也是一切机会主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理论基础。唯心主义一般是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反动阶级对劳动人民除了用武装镇压外,还用唯心主义从精神上进行奴役。唯心主义是反动阶级的工具,这是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主观同客观相分裂,认识同实践相脱离,用孤立、片面、静止、僵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来看待复杂的认识过程,把认识过程的某个侧面过分地加以夸大。列宁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1]
唯心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死对头,两者的斗争乃是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然也同唯心主义进行了长期曲折的斗争,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给唯心主义以彻底的致命的批判。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唯心主义经常变换形式。如古代有孔孟之道、柏拉图的理念论等;近、现代有新托马斯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以及[-]鼓吹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等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永远不会完结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但由于仍然存在着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存在着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因此,仍然存在着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地同唯心主义进行斗争。
注:
[1]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