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一战成功上岸暨大:专业课142分,是如何炼成的?
我是一名辞职考研的往届生。
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会计学,参加工作以后发现自己对会计并不感兴趣,因此想要改变和提升自己,所以选择了跨考经济学学硕,进一步读研深造。
仅仅是这一单纯的目的和学习的渴望,让我坚持了一年多在外人看起来单调且枯燥的备考生活。
我大概是2018年11月才辞职的,已经来不及准备2019年的考研了。并且我不想为了一纸文凭而考研,而是想去更好的平台开阔视野。
我下决心准备参加2020年考研,目标院校一定要比本科高一个level。
我一开始就定下了目标:暨南大学经济学学硕,之后就没有再换过。
这里我的一个小秘诀就是目标一定要在最开始就准确清晰,并且不要三心二意,否则你的决心和注意力会被分散。
前期的决定看似很平淡,但其实最终决定了考研路上你是否目标坚定、意志力顽强。
最后,我的考研分数是政治68,英语68,数学106,专业课143。
从最后的分数来看,专业课帮助我拉回了不少分。专业课取得如此高分,跟我复习期间的专业课备考方法密不可分。
所以这里我将重点讲解一下,专业课的复习方法。
在一年的备考过程中,我没有死记硬背专业课内容,而是在理解知识,掌握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巧妙作答。
暨南大学经济学学硕考的是803,参考教材是曼昆的宏观和平狄克的微观。
因为是跨考,所以我从最基础的课本开始,这里要强调一下课本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为本科学的是会计学,报考暨南大学经济学硕,属于跨考,所以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个老师引路来节省我的复习时间,故选择了郑炳老师的课程。
郑炳老师是经济学金融辅导方面的名师,我在B站上看过他的部分视频,觉得讲得很好,所以我毅然决然报了他的定向课程,之后全程跟着他学习专业课!
第一轮——暑假之前
我是先看课本,然后听炳哥的基础课,做课后习题,做习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清楚。
然后我会继续看课本,再听一遍炳哥讲解的基础课,也就是我大概看了两遍基础课。
即使你觉得自己理解了,但也只是浮于表面的理解,并没有深刻地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你需要在不断的重复当中逐渐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任何人问你相关的知识点,你能立马讲解出来,这就证明这个知识点你学会了。
所以光听一遍是绝对不够的,需要不断地重复。
第二轮——暑假到九月份
开始听炳哥的强化课,刚开始听,我觉得很难,因为这里面不仅融入了暨南大学考的知识点,还融入了范里安的微观和多恩布什的宏观等中高级难度教材的知识点,这就是炳哥常说的“高维打低维”。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多学一点就多学一点。这一阶段我的课后题做了两三遍。
其实在备考阶段,我并没有做其他的题,仅仅是教材课后习题和炳哥课程上所发的习题,关键在于吃透每一个错题,重复三到四遍。
题不在多而在精,搞懂每道题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点最重要!
第三轮——10月份到考前
这一阶段是查缺补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把强化课反复听了三遍,在这个过程中,听了暨南大学的定向班,仔细研究暨南大学的考题特点,进行专项训练。
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个点没有理解透,我会回过头去翻课本翻笔记翻视频,找到对应的点进行复习。
同时我开始做思维导图,把每一章节内容融汇成一个图。
这样,十几页的课本内容就浓缩成几页纸。按照这种方法,一直到考前,我都没有复习课本,仅仅只复习了思维导图,我把这个阶段称为书从厚变薄的阶段。
做真题的时候,我也会在脑中思索这个题考的是哪一章节的哪个知识点,然后在大脑里迅速回想思维导图的具体内容。
最后在考场,我的脑子里留下的是宏微观二十多个章节的两张思维导图内容,做题时不断检索,把知识点用自己的话写上去。
很多同学不会答经济论述题,觉得无话可说,其实在于你没有了解考题背后蕴含的知识点。
考试说到底考核的是你对大纲内容的掌握程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你要把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样的话,做题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的背景,论证过程,结论以及和其他知识点间的联系都写出来,而不会无话可说!
最后冲刺阶段,我除了不断地重复知识点,不断地做思维导图,还看了郑炳老师讲的热点,这帮助我在答最后一道大题时得到许多分数。

跨专业并不可怕,只要掌握好方法,跨专业照样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