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论09】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个视频将会改变你的一生

# 惯性思维/误区定式
## 什么叫惯性思维/误区定式
误区:用未知的信息去计算达成目标的困难
误区:未知→困难
定式:将行动局限在想象之中
定式:行动→想象
举个例子,我们或许都有与某个人擦肩而过的瞬间,就在脑海里和他/她过完一生的浪漫经历。
但实际上,90%的人都没有勇气去把这个想象变为现实,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未知。他可能不喜欢我,我今天没有打扮,我还不够优秀,她可能有男朋友等等。这些所谓的不可能真的有那么难吗?并不是
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身边其实不乏逆袭的例子。
### 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我们的行动力往往在一次主观的定时约束中逐渐消失,那最后可能我会思想上的巨人
所以呢,情感上就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不敢再承担风险,去敞开心扉,默默暗恋着那个已经走远的背影。
### 如何打破这样的误区定势呢?
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中,
如果去了解一下低端电脑的价格区间和使用范围,就不会有,"因为电脑都很贵所以我买不起电脑"
这样的误区局限
如果下定决心要买,那么从开学就开始存钱不用买了
号买那么从开学就开始存钱,不用等到学期结束就能存出2000元,也就不会有局限于想法的定时约束再进一步,如果多花些心思了解一下内存CPU硬盘主板等硬件的基本上是与价格就可以考虑购买二手笔记本或者好。主机图八卡八有各式各样的免费教程可供参考,能满足平时一切需要而成本可能还不到1000元,所有这一切根据我的亲身实践是需要。我想要一个星期的空余时间就足够了,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在购买计算机这件事上,他已经算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了,想一想我们之中又有几个人?能在本科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台电脑呢,而对于他来说,通过买电脑这件小事打破了人生中的误区定势。就是迈向厉害的第一步,
何为厉害?想到这里,其实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 就是能把想法付诸行动,并坚持执行的人。
对于少部分人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却难如登山。这种认知上与执行上的差距就在于是否打破了误区定式。
### 误区定式
#### 想法→认知→行动→坚持→执行想法
## 如何打破误区定式
改变自己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情
如对未知的恐惧,自我怀疑,不够自信等等,但底层原因却时常被忽略。
他就是思维上的误区,定式该如何破解呢?一言以蔽之,
## 培养自己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种很多人都意识不到,但却对我们的人。有重要影响的能力,我将它分解为下面四个部分。
## 问题拆解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暂时抛开不可能的想法,直截了当的去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
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会用到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出国留学或者考研以往的想法,可能是留学需要很多钱,考研太难。所以直接得出,我不可能出国或者考研,而站在我要怎么做的角度来看你思考的可能就是我要去哪个国家,我要去哪个学校,以及我出国考研的目的是什么?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你需要进一步对信息进行收集,并深入思考
## 消除未知
### 当完成问题拆解后,你就会发现眼前的大问题被分解为了很多小问题,
我不可能被我该如何代替,接下来就是对每个小问题进行未知信息的消除,这有点像进入市场中的尽调,
你需要。
### 需要先收集一切信息来判断一家公司的受益与风险,
只不过在这里尽调的对象是你所设立的目标,
以我要去哪个国家为例,当你真正获得了可以消除未知的信息。就会知道留学都需要很多钱的命题,是不成立的,除了英美澳加有很多地区都是低学费甚至无学费的留学政策。有的国家还可以申请留学生补。一天下来,节省了学生完全可以用补助cover支出,如果拿到奖学金,毕业后甚至还能攒下一笔钱,唯一的投入就是前期的语言考试签证和机票的费用。这对于任何一个正常家庭来说都不算难以承受,我们再换个方向思考一下,假设你一定要去美国或者英国的顶尖私立院校,却受控于学费问题,怎么办呢?应该就此。回到第一步去拆解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还是有办法,比如是你研究。研究性的无学费项目,降低一个档次甚至有奖学金的学校也可以寻求官方资助。比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各地的留副会,银行低息留学贷款等等。而考研也是一样,考研难度对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每个人都千差万别。
### 如果你连对应院校的专业报录比和招生简章都没有了解过,就认为考研很难。考不上那么恭喜你,你已经陷入了思维误区,
这里提到留学和考研,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这样的问题,
### 小到你在B站看到某个视频,就习惯性的收藏,却不去实践
### 大到找工作时的举棋不定错过机会。
之所以觉得困难,就是因为你陷入了思维误区。
### 习惯性的用未知的信息去计算达成目标的困难,当消除了所有信息的未知信号,你就已经跳出了这种误区,
### 从我不可能到我该如何?而这是培养自信最最重要的核心,
### 只有当你了解一件事,你才会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 成本风险
到这一步,我们已经突破了思维误区,
### 但要真正破解定式,还需要具体的执行。
古人云,谋定而后动,在执行前还要认真考虑这件事,
### 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基于已有的信息与问题。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测算。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拆解了,我要上哈佛和考上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大学这两个问题,通过消除未知。我们可以发现,去哈佛的路径异常复杂,拆解出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去哈佛,哈佛哪个专业适合我这个专业?每年招收多少中国学生?这些学生的水平如何?我能够达到他们的水平。是否有奖学金等等,这导致完成目标的成本与风险都非常大,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功亏一篑。而对于力所能及的大学。复杂性虽然低于去哈佛,却需要测算对应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比如是否要减少刷B站的时间?学期要提多少分?要不要补习?每天能否早起20分钟?等等风险相对来说就比较小,因为哈佛的录取有很多因素,而高考只需要分数足够高就行了。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
### 不论目标是什么,都要准确的计算出每个问题所对应的成本与风险,这也是决定我们是否要进入下一步的关键。
### 成本过低的目标会消磨我们的兴趣。
### 而风险过高的目标则往往不切实际浪费大量精力,
###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对自己在做的事感到无聊或者半途而废的原因:
### 事件的风险与成本和自身的能力与期望不匹配,
而
### 少数坚持下来的人,他们在这一步其实只是做好了两件事,了解成本,接受风险。
### 大问题 拆解 小问题 逐一 消除未知 测算 风险成本 是否执行 制定计划 执行
能力与期望不匹配
兴趣和精力无法坚持
成本是能力与兴趣
风险是期望与精力
## 步骤分解
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必须警惕一种思维怪圈,
那就是
### 设定目标后,一味的闷头,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很用功。却往往事倍功半,毫无效率可言,
这是
### 典型的时间导向思维。一个基于长时间轴的目标,其返回周期很长,导致我们的耐心与信心不断被消磨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时间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
也就是
### 把要完成的大目标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目标由大变小后,反馈周期缩短,而更密集的反馈会帮助塑造多巴胺回路,让我们像刷B站一样沉浸于这种小目标带来的反馈。
以学吉他为例,很多人决定我要学这首曲子的。得到目标后就开始找教程闷头练歌,过了一个周,你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弹的曲子和B站上别人弹的完全是两个东西,加上手指疼痛难忍。你的吉他很快就回到墙角吃灰了,
正确的步骤分解,应该是学习这首歌所需要的乐理。右手单音练习,左手和弦练习,双手技巧练习,最后是曲目的a段,b段练习等等。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去获得一些奖励,
比如。录下来发到B站玩一会儿。动物森友会或者让手指休息一天,完成所有小目标后,再串联起整首曲子。此时。有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首曲子,就这样
### 一个原本看起来不知道怎么完成的任务,到这里已经变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动作。唯一的要求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就可以了。
作家彩瞳说过,
### 人总是会下意识的去逃避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导致这类事情越积越多,最后,记忆这些不喜欢的事情所产生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完成他们所花的痛苦。
在我看来,这种痛苦的根源就是误区定式。它就像一直为手机安装各种软件,却从不卸载和清理,总有一天这种痛苦会导致手机崩溃。
所以,
### 突破误区定式,不仅仅是为了变成外人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也让我们得到很多曾以为自己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帮自己克服”害怕“与”记忆“的痛苦。
### 学会享受完成事情后的成就感,愉悦感。
曾经的我们会有一颗望海的心,却从没为前往大海做过真正的努力。
### 长期困于思维上的误区定式,我们对目标永远停留在想象层面,甚至会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然后便什么都不去做了,那些我们曾仰望的人,其实也不过是结构化拆解了问题,通过信息进行成本风险的测算后,分步执行罢了,
当你尝试过一次结构化解决问题后,就会发现”有志者事竟成“不是古人的鸡汤,而是切实存在的体验。
除了学习、求职、还是爱情,都是如此的顺理成章。
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就是思维的艺术,它赋予我们与过去和解的力量,也点燃了未来旅途中的巨火。在漫漫长夜中,指引着我们走过蜿蜒崎岖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