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明学中医21】行明学中医针灸基础完结——络穴、会穴、奇经八脉和总结

大家好,这里是行明学中医,我是行明。人体的经络,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经络是跑气和能量的道路,用一般的测物理物质的仪器测不出来很正常,但是练功夫,气功,还有病人,就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身体里有经络这个走向,有方向,会转弯,并且也是严格按照一天的时辰顺序来运行的。
中医的病因大类分为三种,外因病,是从外往内走,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先到传络再传到经,再传到腑,最后到脏,肾脏是最后的根。
内因病,是从内发起,一个是情志,喜怒优思悲恐,另一个是饮食。
最后其他病,比如痰饮,瘀血,外伤,寄生虫,虫兽咬伤等。

病不是静止的,它会发展演化,不是向好,就是向坏,演化流动的发展会随着人体本身的气血而走,要么气血强,抵抗力强,把病给冲跑赶走,要么病强,把气血的正常流动给瘀滞,堵住,先是一个点,随后再牵一发而动全身,像堵车一样,一处堵,处处堵。
前面已经全部介绍完了,十二正经按照时间气血流注的顺序,从早上3点到5点的肺经,一直到凌晨1点到3点的肝经,其中的重点和常用穴位也梳理出来了,日常使用足够解决自己很多的身体不适。
人体里的各种系统,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等等,按不同维度和功能划分了各种系统,这些系统路线都一定是一个网络,各条路有联络交会点,所以最后来梳理汇总一下经络的联络交会点。

十五络脉,也就是十二正经的十二条各有一个络,加任脉,和督脉,和总统所有络的脾之大络,一共十五个。
人生病,脱离了正常的平衡状态,要么虚,要么实,要么寒,要么热,总归是跑向两个极端,在络穴上治不分寒热虚实,都可以把病拉到平衡。
十五个络穴就是,
手太阴肺经,列缺穴,手少阴心经,通里穴,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手太阳小肠经,支正穴,
手阳明大肠经,偏历穴,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
足太阳膀胱经,飞扬穴,足少阳胆经,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丰隆穴,足太阴脾经,公孙穴,
足少阴肾经,大钟穴,足厥阴肝经,蠡沟穴,
任脉,鸠尾穴,督脉,长强穴,
脾之大络,大包穴。
这些穴位的治症在前面的视频里介绍过了。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气分别会聚之处。跟这些相关的病症,都可以找对应的会穴。
骨会大抒穴,筋会阳陵泉,血会膈俞穴,气会膻中穴,
脉会太渊穴,脏会章门穴,腑会中脘穴,髓会绝骨穴。

最后是奇经八脉

督脉,是诸阳之海,全身的阳气会在督脉,源头起在曲骨,督脉是后溪穴在管。任脉的里面一条走在督脉的里侧,任脉表面一条就是身体正面正中央的一条。所以任脉和督脉相辅相成。
任脉,诸阴之海。全身有形的东西会在任脉。任脉是列缺穴在管。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也就是女人子宫,和男人精宫。
冲脉,起于胞中,沿着肾经向上走。冲脉是公孙穴在管。因为和任脉源头一样,所以可以治女人子宫问题。冲脉经过胃,心脏,肺,所以相关的地方出问题都可以找冲脉,找公孙穴。
带脉,带脉是临泣穴在管,在第十四椎围住一周,治少腹,肚子胀满。治带脉的病找临泣穴。
阳跷脉,阳跷脉是申脉穴在管,阳跷脉的郄穴是跗阳穴。脚往外翻和外八字是阳跷脉问题。阳跷脉,一路从脚到头部,在胆经和膀胱经中间上去,所以在胆经和膀胱经中间的疼痛找阳跷脉。
阴跷脉,阴跷脉是照海穴在管,脚内翻和内八字是阴跷脉问题。阴跷脉走内路,从脚一直到咽喉,因为任脉也到咽喉,所以列缺穴和照海穴,治任何喉病。
阳维脉,阳维脉是外关穴在管,横向维住所有阳经和腑的是阳维,所有的腑和阳维脉相通,管腑和腑之间的协调。
阴维脉,阴维脉是内关穴在管。 围在内脏的是阴维,阴维脉和脏相通,管脏和脏之间的协调。
外关穴和内关穴透穴相通,就是在把阴维脉和阳维脉相通。
最后来总结一个观点。对于医,中医,西医,饮食,药物,康养,保健,养生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也不需要纠结,最根本的只有一个核心观念,自己的身体,自己要负责,没有任何人会为你的身体负责,自己把正确客观的知识技能学会了,就是在把身体交给自己。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视频及本文内容基于倪海厦老师的人纪针灸,总结的要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