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武当山掌门师弟的一席话,真的道破了人类社会的真谛?

最近时间,《一人之下》漫画终于将最新集内容更新出来了,剧情仍旧聚焦在王也的回忆,也给我们完整的剖析了王也修习八奇技风后奇门的完整过程---从被强行灌输到最后的顿悟,并眼看着传道师傅(周蒙师弟)的逝世,全都一一剖解了出来。
今天这期内容,隔夜君将会就王也和周蒙师弟的对话,来给各位解读一下其中有关“人类欲望”的知识点所在---

早在数十年前,这位武当山名宿就沉迷到了周圣领悟到的“八奇技---风后奇门”的领悟之中,长年累月在武当山后山山洞里不眠不休的进行研习,以期自己能够完全掌握这门强大的法术。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名宿失败了,终其一生的阳元寿命也都未能突破最后的门槛,并在王也面前仙逝了。
这无疑是件可悲的事情,但就在他即将离世前夕与同王也倾谈的这一席话语,就更是让人倍觉感慨唏嘘---
“周圣能够领悟神技,但我却跨不过去,同样为人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我不可怜吗?”
“道理我都懂,但真正能做到又能有几个?”
“不到最后这一刻,不到我再也捉不住任何东西的时候,我也不会领悟这么简单的道理”。

是的,这位武当山名宿走了,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成功的将一切执念放下了。
常言有道:“道理我都懂,但我却仍然过不好这辈子”。大抵来说,周蒙师弟的所作所为无疑便是对这句话语最为真实的诠释了。
其实同样的事情我们不难关联到现实生活当中:
比方说最基础的“需求消费观”,我们都知道最理想的消费情景应当是“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但往往商家一搞起什么双十一,什么618,什么黑色星期五促销节,我们就情不自禁购买了一大堆压根就不需要的东西回来。
也比方说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它要求我们对一家看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它的股份。但往往我们又会因为市场的泡沫而陷入到了短期的飞速买卖当中,折腾好几年时间,发现收益竟然连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也都比不上(不亏还算好了)。
这系列事情无不在彰显着上述这句话语的伟力,似乎这就是人类世界对于“欲求追逐”的真谛所在呢---当然,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道理,即便我们知道了又怎样?还不是空余叹息?

但问题来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如此糟糕吗?难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真的就只能够浑浑噩噩了?
隔夜君自问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并无能力去推翻这一道理在整个人类宏观世界的适用性。
但是,这句话在周蒙师弟的嘴巴里道出来,隔夜君就满不是滋味,感觉米二大爷又在乱套乱来了---
“周蒙师弟是真的过不好这一生吗?在我看来,未必!”

是啊,表面上来看他确实沉浸在了风后奇门的修习当中,而且耗费了整整一辈子的阳寿也都未能够拥有任何的精进。
但又如何?究竟要后悔些什么?后悔的动因在哪里?是认为自己不做这个事情,然后就能够在另一方面获得大大的成就吗?还是说不去追求八奇技,就能够平平淡淡的度过这一辈子?
扯淡!
站在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先在最高处厘定了“不折腾,不焦急,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标准,然后再去对周蒙师弟的所作所为进行失败的评判。
但问题是,谁给你们这个权力了?耶S还是佛T亦或者爱恩斯坦呢?
现实情况是怎样?人类过去数百年的进步是怎样来的?不都是依靠一位又一位肯为自己的梦想殚精竭虑的大神们用累累白骨创造出来的吗?

好了,现在周蒙师弟在有生之年寻觅到了自己的毕生所求,也意图用自己的一辈子时间去对其发起追逐了。
对啊,结果失败了,但又怎样?现在因为他的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了妻离子散,导致了武当灭门了吗?
这一切事情都没有发生啊,他只是一辈子都沉浸在了自己的梦想道路里了,这究竟要后悔什么啊?这究竟有什么好指责的呢?这难道不应该为我们所有人去崇拜和敬仰吗?
事实上米二如此创作这样一个人设的用意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如今世俗社会的观念上,甭管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只要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终其一辈子都毫无所得,就会无差别的被冠以上“含恨而终”和“执念”的骂名。
所以米二大爷便做出了让周蒙师弟在人生最后“放下”的行动咯,这样的转变虽说仍旧悲凉,但“放下”行为的本身却能够为大众感受到“觉醒”的味道,算是对人类光辉的一种显现吧。
故而也就能够将周蒙师弟的人设推举到另一新高度。

但听了隔夜君的解读后相信你们也都知道这种放下是何等的不可理喻了,而出现如此般槽点的原因也恰恰就是米二罔顾了具体剧情而为之咯。
这不禁让隔夜君想起了一句现代科学对玄学家们最强有力的调侃话语---
“是啊,科学家累死累活的爬到了山顶,然后发生玄学家们早已在那里喝茶等待着了”。
这能一样吗?这会是同一回事吗?
好了,今天内容就到这里,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们的看法。
请收藏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