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蒸不烂、煮不熟的铜豌豆

一口气看完关汉卿
他是蒸不烂、煮不熟的铜豌豆,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一生漂泊的浪子。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关汉卿的一生,其实咱们今天说惯了的关汉卿并不是关汉卿的原名,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名气虽大,却并没有在正史里落得个只言片语,因为没有记载,他原名不祥,生卒不祥,籍贯不祥,整个一“不祥之人”,汉卿只是他的字,他的出生时间和地点,学界到现在也没个定论,我们姑且认定在公元1234年以前的解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天空一声巨响,汉卿闪亮登场,当时的社会正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金人一脚踢走北宋,自己入主中原做了主人,关汉卿的父亲关怡是汉人,面对眼前这片爱的深沉却落入敌手的北方大地,他擦干眼泪,忍辱负重,在金朝这家大公司里找了个小职位做做,虽然身在曹营,但金人的自我汉化搞得还不错,一直都在推行科举制度,关家本来就是世代“奉儒守官”的学院派,这下不仅心在汉了,子女教育也是老汉家的那一套,因为关怡高低也是个小公务员,所以关汉卿小时候家境不错,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不仅在动荡的年代读上了书,关汉卿的叔叔关灿是个医户,小关汉卿边读书还边跟着叔叔学上医,解州是个盐产地,有搭台唱戏祭祀盐神的习俗,读书、学医、看戏,这三样东西构成了青少年关汉卿的生活,他习以为常,可能有时还会觉得乏味,但人生就是这样,一些不经意的东西,在阴差阳错之间就决定了你的一生。
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爆发,蒙古人把金人从西京(今山西大同)赶走,局势又开始摇摆,当时的关汉卿正是早背申论,晚写行测,满腹经纶准备国考的年纪,现在国都要没了,还国考?烤地瓜吧,他不得不收拾行囊来到解州的首府平阳(今山西临汾),看看能不能在这儿找到机会,平阳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当年帝尧就是建都于此,后来被称作山西四大梆子之首的蒲剧,也和他有不小的渊源,说到蒲剧你是不是觉着耳熟?对,关汉卿小时候就经常看戏,现在来到平阳,看着满平阳的戏班子,一下爷青回DNA都觉醒了,他那是真是年轻气盛,眼看山河破碎,身世浮萍,回顾身后三千里漫漫历史长河,他一把抓住关羽关云长,《单刀会》里力透纸背,“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西蜀梦》中字字泣血,“杵尖上挑定四颗头,腔子内血向成都闹市里流,强如与俺一千小盏黄封头祭酒!”什么也不用说了,这个少年人的意气风发扑面而来,关山失落的鼓噪和压抑,让他爆发出这样的惊雷,但时间要再轮个20年,恐怕关汉卿也只能挠挠下巴,感叹一句,年轻啊,真年轻!因为天很快就要黑了,公元1234年,金哀宗倾情上演一出仓皇蔡州路,金王朝从此和我们say goodbye,关汉卿夹在逃亡的队伍里,一路向北,离开有金国的季节,来到了祁州(今河北安国)的伍仁村,祁州是有名的药材基地,诶!是不是也觉着耳熟?关汉卿从小学的医术在这儿就派上了用场,国家太乱了,遍地的戏班子被遍地的伤患代替,关汉卿一边治病救人维持生存,一边就琢磨自己剧本的事,但医生、戏剧,他人生的2/3都在这里聚齐了,那另外的1/3他能不想吗?能不在半夜起床看着窗外的月亮:唉,我什么时候能科举啊?但咱前面说过,天马上就要黑了,和金人的自我汉化不同,一辈子骑马吃肉的蒙古人非常瞧不起汉文化,金朝灭亡后,元朝一记釜底抽薪,把从隋唐一直沿袭下来的科举给废了!
不仅如此,等到忽必烈至元二年,也就是1265年,元人又来了一手和印度种姓制度差不多的操作,把人分成了4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行业也分成了10个等级,一官二吏自不必提,谁不想当官呢?但七医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居然给排在了娼妓的后面,乞丐的前面,其实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也理解为什么关汉卿名气这么大,却没在正史里有什么记载了,汉人、读书人,哪个元朝的史书会记载呢,有人emo了,比如写《天净沙●秋思》的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山林”,他归隐避市了,有人看开了,哂笑一声,读不了书,做不了官,有什么大不了?没什么大不了!“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我是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是,关汉卿,科举无路,报国无门,我还有我的戏,于是转身走向市井,走向杂剧,好在大都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和王和卿、杨显之、费君祥等人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做“玉京书会”的组织,大概等于在元朝这个冷漠的大环境里,拉了个自己的取暖小群,他们在小群里喝酒、写作,互相品读剧本,关汉卿凭着自己的本事,渐渐当上了玉京小组的组长,白天玉京书会,晚上勾栏瓦肆,我想这大概就构成了关汉卿当时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迎来了自己的创作巅峰期,《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这一本本我们今天听起来耳熟能详的剧目就出自于这个时期,在这些书里面,无论才子佳人,士吏女妓,故事总是度尽风波“爱情”在,有一个合家欢大团圆的爆米花电影结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功成名就的事业,有花好月圆的故事,在大都的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美好,但关汉卿还是离开了大都。
他经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到苏州,在苏州,同样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郑光祖过来拜谒他,他最后落脚于杭州,认识了剧作家沈和甫以及当时的杭州名优珠帘秀,“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这首《赠珠帘秀》写得缠绵悱恻、似雾非烟,后来有很多人根据这首诗发散,觉得关汉卿和珠帘秀之间肯定有点小九九,但非常可惜,关汉卿遇着珠帘秀的时候,珠帘秀已经嫁作他人妇,诗写的再好,美人也是相思相望不相亲,一边是杭州的吴侬软语,一边是佳人的惊采绝绝,在杭州的生活或许对关汉卿这样的游子来说是最温柔缱绻不过的了,但在这温柔乡、绕指柔里,关汉卿却爆发出来自己的生命最强音,《窦娥冤》“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趾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欺软怕硬,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窦娥,一个含冤而死的弱小寡妇,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传统女性,却敢在刑场上指天骂地,惊世骇俗的发誓,自己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这与关汉卿以往的作品迥然不同,写爱情,他的结局是圆满的,他怜爱那些风尘女子,给她们人格的魅力,巾帼胜须眉的气概,写公案,他的人物是得雪的,他总要搭建起一个正义法庭,审理人世间的一切黑暗,但窦娥不同,窦娥没有得到清白,她的清白,在她自己的呐喊里!让我们把时间拨到之前,关汉卿为什么离开大都,来到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杭州的享乐没有吸引住他,“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吸引他的是在这里死无葬身之地的南宋王朝。
年少时渴望英雄关羽,中年时流连烟花地界,他好像看开了,无谓了,但等来到老年,他骨子里的汉家血脉,儒生脊髓无时无刻不在发痒,这种痒,混杂着这一生不得的痛,逼得他发出这样的怒吼,“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原来头顶的阴霾根本没有离开过他,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经无望了,窦娥生前洗刷不了冤屈,他的抱负也不会实现,他要借窦娥的口,喊自己的心,大约是公元1300年,关汉卿回到自己曾经行医救世的伍仁村,从此长眠于此,回首关汉卿的一生,他是北方的浪子,南方的游子,时代的弃子,一生都在漂泊之中,却从没有低头的时刻,他为我们留下了60多出精彩的剧目,是元杂剧的奠基人,被尊称为“曲圣”,却没在正史中留下自己的文字,但不重要了,他早在后人的心中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读书、行医、写剧,他是英雄、浪子、斗士。